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马鸣菩萨又特别提醒,许多学佛人常有的,对“觉”以及“不觉”的错误知见。他说:“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大乘起信论》)这个意思是说,有许多凡夫在修学的时候,忽然觉察到自己前念生起了恶念,所以立即提起正念,让恶念不再生起,虽然一般人都称为这样子就称为“觉”,但是因 | admin 2018-08-21 |
![]() |
”这些年来,末学一直将此“四依法”当作学佛四项基本原则,这才没有落入陷坑。凡是情执深重、喜欢名师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深陷其中,更有甚者跟着上师“活佛”一起造下谤佛谤法谤僧滔天罪业,犯下地狱果报亦不乏其人。想想看,我们为什么会有“名师情结”?说白了是面子,属于意识心范畴,几十年后人死了意识心就永远消失,下一辈子又出现 | admin 2018-08-16 |
![]() |
佛子平实谨序 公元二○一七年初春 内容试阅 见道报告 ─颜雨杉─ 日期:西元二○○七年十月十九日至十月二十二日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一心顶礼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一心顶礼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护法韦陀尊天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圣克勤圆悟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主三和尚上平下实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 | admin 2018-08-16 |
![]() |
即使是还没有实证如来藏心的初住位到六住位的已发心菩萨,甚至是还在十信位中,信力还没有具足的信位菩萨,因为他们也同样都是善根深厚,乐于听受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的人,也知道“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道理,也都供养过许多的佛菩萨;并且他们都了解,只有归依三宝修学佛道才是唯一究竟的道路,所以才会进入到佛门中来修行。这些菩萨虽然都还没有实证 | admin 2018-08-16 |
![]() |
我们都知道持戒在学佛过程中,占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戒法可以说是诸佛世尊为了让我们在修行路上,能够安全又快速的前进所制定出来的;戒法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应该要作,以及什么不应该作。它是诸佛世尊以无量无边的智慧,对于因果之究竟了知,而为我们所制定的;因此,凡是佛子们,都应该要确实遵行。因为戒法是以利益佛子成就为目的,也是遵循三界因果律而制定出来的;因此依之确 | admin 2018-08-15 |
![]() |
但是菩萨知道说,自己离无所不知的境界还早得很呢!不知道的事情就明白地表示出来,这并没有什么丢脸之处;同时,其实“脸”是应该早一点丢才对,他这样来帮助你丢脸,反过来说还真的要感谢他!有时候想想,平实导师今世以来弘法的过程之中,一心想要把胜妙的法给众生,也无可奈何遭受到多方的谩骂等,甚至于还会被告上法院去!可是却依然不改初衷,也对众生完全没有 | admin 2018-08-15 |
![]() |
因此这才有了修学佛菩提道中菩萨的一切施时不生忧悔,也当然就会有见众恶事而能堪忍了。知道菩萨能够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的道理之后,再进一步来思惟,我虽然知道了这样的道理,而且也能够在心中生起了意乐,希望可以成办这样的功德,可是毕竟是没有办法立刻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啊!那到底有没有善巧方便,可以让我们快速达成这个目标呢?熏习佛法之后了解到, | admin 2018-08-15 |
![]() |
”】(《优婆塞戒经》卷2)先说说“庄严”这一词,这在佛教界中是使用得非常频繁,而且在经论中也常常可以看到,学佛之后也会常常挂在嘴边。但是随着前后文的不同,所显示出来的意涵也就会有所不同。我们就先来看看经论中所使用的“庄严”的例子,学佛之后在生活中又是怎么使用的。一般而言,学佛以后所用的言词也会有所改变。譬如说:两个人见面以后 | admin 2018-08-15 |
![]() |
”发愿要当总统可以算是世俗人的最大愿了,但是这种愿只是世俗的大愿;所谓的“富贵学道难”,所以这种愿不但无法帮助学佛,甚至是众生沦落的动力。这种愿,真正的菩萨根本发不起来,因为从来没有想过要当官。但是真正的菩萨归依三宝的时候,“四宏誓愿”却是真正的从心里发起来了,一点儿都不勉强!这四宏誓愿,先要懂得它的内容还有意义才能发得起 | admin 2018-08-15 |
![]() |
因此,学佛的佛弟子们!对于布施,务必要确实的认识与实践,才能广具资粮,并且还要持守戒行,也才能修十善业道而升天,乃至进一步修证解脱及佛菩提道。(原标题:佛说三十七种布施法) | admin 2018-08-13 |
![]() |
因为这个救命之恩,牠未来世见了你,就会没来由地喜欢你,一天到晚都想要亲近你,听你讲话;你想要他学佛,他就顺从地学佛,因为你在往世救过他的性命。菩萨要有这种心量,所以“众生无边誓愿度”,发愿要度很多、很多的众生,这才叫作菩萨嘛!放生,顾名思义,就是放众生一条生路。为什么需要放众生一条生路呢?表示牠有生命存亡的灾难,若不及时救护牠,生命即将陷 | admin 2018-08-13 |
![]() |
所以一个修行人,他既然要从事离欲的修行,他既然要从事不舍众生的修行,所以能够安忍、能够忍辱,那是一个基本的行谊;尤其是,如果人家知道你是一个学佛人,然后你的瞋心又非常的重,人家一定会想:为什么你一个学佛人,瞋心都还这么重呢?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说,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非常不高兴的时候,演也要把它演成我们对这件事情不会那么在意。至于自己的心性的调伏,可以 | admin 2018-08-13 |
![]() |
”流传很广,几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学佛人贪口福吃肉的依据。若见学佛人吃素,则说何必执著,“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这种观点混淆了圣凡、性德和修德,是执理废事的邪见。有人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个说法对吗?我们千万不要理解偏了,把这句话当成杀生吃肉满足口腹之欲的借口。“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 admin 2018-08-10 |
![]() |
即使是还没有实证如来藏心的初住位到六住位的已发心菩萨,甚至是还在十信位中,信力还没有具足的信位菩萨,因为他们也同样都是善根深厚,乐于听受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的人,也知道“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道理,也都供养过许多的佛菩萨;并且他们都了解,只有归依三宝修学佛道才是唯一究竟的道路,所以才会进入到佛门中来修行。这些菩萨虽然都还没有实证本心,但是 | 三摩地 2018-08-10 |
![]() |
学佛的第一件事就是归依三宝,因为已经对佛法僧三宝起了信心,归依了之后,最重要的却是要求证悟。菩萨寻觅世间一切的学问法门,都无法解开对生命的疑惑,无法解脱生死,想要成就无量的善法却不得其门而入,直到值遇佛法之后,总算能够亲证生命实相,亲见无我空性,一切善法才能够得以实行亲证。受持三归依之后,并发起四宏誓愿,这是发世俗菩提心,因为初步的理解到,在佛门之 | 三摩地 2018-08-10 |
![]() |
佛弟子与天魔都同样是广修善业的,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魔与佛弟子的差异呢?很少人知道,今天特别告诉诸位,请诸位把分际弄清楚,并且要转告你所认识的学佛人。否则的话,一天到晚去利乐有情,却同时在破坏正法;心中想要成为佛弟子,但是做的都是未来世会成为魔子魔孙的破法业因,那就很冤枉了。已经进入佛门成为三宝弟子了,却专门在造作成为魔子魔民的因,可是他们并不知道其中 | admin 2018-08-10 |
![]() |
毕竟「涅槃」这个名词,学佛的人应该都会听过,算是一个基本知识,初阶佛法解说时就会提到它,所以我很早就听过这个名词。但是对于叙述它的文字,我个人却总觉得很模糊,在心中一直对它留着说不清、辨不明的印象。以我自己来说,不管怎么解释都有种「穿袜子洗脚」的感觉——就是隔了一层。它到底是什么?只认知它是修行人经过某种学习完成,让自己进入一种死后不会再出生的状态 | 三摩地 2018-08-09 |
![]() |
他母亲苦苦的哀求:和尚不是慈悲吗?和尚说:因为你不学佛、你不念佛,所以你一定不能在这里。他母亲说:那你到底怎么样才能留我?和尚说:我有个条件,你要能接受我就留你。他母亲说:什么条件,你讲吧?我现在老了,走也走不动了,天气又冷,我会冻死、饿死在外边的。和尚说:那是你的事。他母亲想了想,这儿子很坚决,没办法了,说:那讲讲你的条件吧。和尚说:我这里的米面 | 三摩地 2018-08-09 |
![]() |
第一大卓越贡献:让禅宗之“禅”变得具可操作性禅这个字,在末学没学佛之前,总是在文人骚客(包括一些大法师和大居士,也属于文人骚客之属,如星云、如铃木大拙等)的作品中出现,基本上代表了“说不清楚,但意境高远”的意思,末学总感觉,文人骚客们使用这个字,多少带着憧憬和附庸风雅,实际他们自己根本不懂,说什么“语言无法表达,只能用心去体会”,这只是笼罩别人的手 | 三摩地 2018-08-09 |
![]() |
一、放下修行的时间:时间的长短并不代表一个人修行的成就;不要拿学佛的时间来评判一个人学佛的好坏和成就。有的人只是登记一下而已。二、放下诵读的经文:读经的多少不代表一个人修行境界的高低;只能说明你比别人多看了一些理论,是否真正转换成自己的还不一定。三、放下自以为是的修行经验: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的数量一样多,你所体悟的,未必别人也一定要走。就算同样 | 三摩地 2018-0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