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佛祖不排,至今无处所。如是则不劳敛念,楼阁门开。寸步不移,百城俱到。”蓦拈拄杖,划一划云:“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经过一段时间的参究,了改禅师终于由此悟入曹洞宗旨。了改禅师于是问子严禅师:“这个莫是背触不得底意么?”[“背”和“触”,在宗门语录中,经常被用来表示对真俗的执着。如“唤作 三摩地

2018-07-20

”法聚禅师后往漏泽云峰,参加结夏居。一日,法聚禅师忽然想起雪岩和尚问高峰禅师“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人公在甚处?”恍然有所省悟,但是未能究竟。法聚禅师后听友人谈起天通显禅师有“碧峰寺里有如来”之接人语句,遂前往金陵碧峰参礼。初礼显禅师,法聚禅师便问:“碧峰寺里有如来,莫便是和尚否?”显禅师道:“上 三摩地

2018-07-20

从此以后,正聪禅师疑情大发,坐卧不。在这种日渐浓厚的疑情的驱使下,正聪禅师奋志用功,目不交睫,达六年之久。后于行脚途中,忽闻马嘶而大悟。正聪禅师随即前往荆门,礼谒天琦本瑞禅师,请求印证。初次见天琦禅师,正聪禅师刚礼拜完毕,天琦禅师一句话也不说,拈起拄杖,劈头就打。正聪禅师被弄得莫明其妙,还以为自己不够礼貌,便忏悔道:“某甲适来草草,触忤和尚 三摩地

2018-07-20

他感慨道:使我在临济德山座下,一掌便醒,用如何若何!真可禅师悟道后,即遍历禅席,居无定所。他曾经到过庐山,一度深究法相精义,后又朝五台山,不久又游京师,参礼燕京大千佛寺真圆遍融禅师。遍融禅师是一代华严宗匠。初到大千佛寺,遍融禅师便问:从何来?真可禅师道:江南来。遍融禅师又问:来此作么?真可禅师道:习讲。遍融禅师道:习讲作么?真可禅师道:贯通经旨, 三摩地

2018-07-20

字俗德七岁时,叔父病丧,停尸于床。德清禅师放学回来,他的母亲骗他说:汝叔睡,可呼起。德清禅师便连呼数声,也不见叔叔答应。他的婶母听了,倍感伤痛,哭道:天耶!那里去也?母亲回答道:汝叔死矣!德清禅师很迷惑,便道:死向什么处去?母亲不能回答。不久,另一位婶母生了一子,德清禅师随母亲前往探望。见初生婴儿如此模样,德清禅师便问母亲:此儿从何处得入婶母腹中 三摩地

2018-07-20

二十九岁那一年,圆悟禅师出家之志已决,置好妻孥之后,遂前往荆溪显亲寺,投幻有正传禅师座下出家。正传禅师见圆悟禅师学道勇锐,希望他能够尽快彻悟,便给他起名“圆悟”。圆悟禅师三十岁时,正传禅师由显亲移住龙池,圆悟禅师亦随而前往,第二年终于得以落发。在正传禅师座下,圆悟禅师任劳任怨,勤服大众,经常于百里之外,为寺院背粮。在干各种各样杂活苦役的 三摩地

2018-07-20

圆修禅师处于饥饿兽之中,之晏如。独念法门衰晚,师道陵夷,乃力恢临济宗旨,大阐别传旨趣,痛呵穿凿,严辩正邪。四方向道之士,承风踵接,竞喧宇内。后圆寂于崇祯乙亥年(1635)。 (原标题:444天隐圆修禅师悟道因缘) 三摩地

2018-07-20

 湖州净名抱朴大莲禅师,龙池正传禅师之法嗣,俗姓骆,杭州临人。大莲禅师十五岁投妙严寺落发,二十二岁前往云捿受具足戒,后一度游历讲肆,栖心于义学经教。一日,大莲禅师自我反省道,出家数年以来,于教相理趣,虽有所理会,但是于生死岸头,这些全都用不上。于是,前往径山,参加结夏坐禅。在结夏期间,大莲禅师用功非常精勤,目不交睫。刚坐满三个禅七,有一天,大 三摩地

2018-07-20

刚到小山,常润禅师便把自己参礼大方莲禅师的经过告诉了宗书禅师,并向宗书禅师提出相同的问题:“现镜中像时如何?”宗书禅师回答道:“何必打破!”常润禅师道:“其奈镜像何!”宗书禅师道:“镜像在?”常润禅师一听,恍然有省。过了几天,宗书禅师问常润禅师:“畴昔之疑决否?”常润禅师便举起手掌。宗书禅师道:&l 三摩地

2018-07-20

知事僧担心这样怠慢益王,会牵连丛林全,于是请求慧经禅师顺乎时宜。慧经禅师呵斥道:“吾佛制,不臣天子,不友诸候。为佛儿孙,而违佛制,是叛佛也。吾岂作叛佛之人哉!”益王听说之后,对慧经禅师益发恭敬,感叹道:“去圣时遥,幸遗此老!”曾有檀信出钱,请求寺院僧众为他个人做佛事。慧经禅师知道后,呵斥那位居士道:“汝邀一时之刹,开晚近 三摩地

2018-07-20

通容禅师出世后,于崇祯六年(1633),初住黄檗山,九年(1636)迁住建宁府建莲峰院,十一年(1638)又移住金粟。清顺治三年(1646),迁天童,七年(1650),住福岩寺,同年又迁杭州径山兴圣万寿寺。后于顺治十七年(1660)圆寂,春秋六十九岁。生前著有《五灯严统》。 (原标题:453费隐通容禅师悟道因缘) 三摩地

2018-07-20

晤对不须频叫屈,一人有庆万民。”为了勘验通忍禅师,一日,圆悟禅师问道:“山中猛虎,以肉为命,何故不食其子?”通忍禅师被这个问题逼拶得通身冒汗,心中遂生起大的疑情来。经过两天两夜的苦苦参究,第三天,通忍禅师偶然从外寮进来,刚一推门,门吱的一声,通忍禅师一听,心中的疑滞顿然消失。于是他身心踊跃,来到方丈室,向圆悟禅师通报了自己刚才所悟 三摩地

2018-07-20

开始结夏居的那一天,通奇禅师从大众走出,问圆悟禅师:“今日四海衲僧云集,各各壁立千仞,还许他诸人悟么?”圆悟禅师道:“你还梦见么?”通奇禅师道:“悟尚不悟,梦个甚么?”圆悟禅师拈起拄杖便打,说道:“你即今是迷是悟?”通奇禅师道:“学人不在迷悟里。”圆悟禅师进一步追问道:“且道打你在甚么处?&rd 三摩地

2018-07-20

 杭州南涧理箬庵通问禅师,磬山天隐圆修禅师之法嗣,俗姓俞,吴江人。通问禅师自幼失怙,体弱多病,却经常纵酒自娱。至十六岁,始自警醒云:“奈何使身心无措足之地哉!”于是发奋读书,博通内外。一日,通问禅师游山寺,偶然翻阅《楞严经》,上面讲:“此身及心,外洎虚空,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当即心生疑惑。于是便特地前往磬山,向圆 三摩地

2018-07-20

 无异元来禅师,无经禅师之法嗣,俗姓沙,庐州(今徽境内)舒城人,生于大明神宗万历三年(1575)。元来禅师十六岁游金陵,一日于瓦棺寺听讲《法华经》,遂生出世之志,于是前往五台山,投静庵通禅师座下出家。静庵通禅师传授给他天台三观之旨,并嘱咐他好好修习。元来禅师于是谨遵师教,精勤修习止观法门,达五年之久。后前往超华山,从极庵洪禅师比丘戒。当时,无经禅 三摩地

2018-07-20

第二年,为葬父母亲,元贤禅师准备回建阳。一日,乘舟过剑津的时候,元贤禅师无意间听到同行僧声唱经云——“一时謦欬,俱共弹指,是二音声,遍至十方诸佛世界。”元贤禅师终于廓然大彻。至此,他才契悟到无经禅师平生之用处。那一年,元贤禅师四十六岁。此后,元贤禅师曾一度挂锡于瓯宁金仙庵,阅藏三年。天启七年(1626),元贤禅师复移住建之荷山, 三摩地

2018-07-20

后听说大禅师在庐山接众,无念禅师遂前往参礼。大禅师一见无念禅师,便问:“汝号甚么?”无念禅师道:“无念。”大禅师又问:“那个是无念?”无念禅师茫然无对。于是便留在大禅师座下请益。一天晚上,无念禅师正在坐上用功参话头,忽然听到外面哭笑二声相触,猛然惊悟。后来有一天,他在厨房里,偶然看见一盆面放在地上,行走不便,于 三摩地

2018-07-20

 道霈禅师,鼓山元贤禅师之法嗣,字为霖,号旅泊,亦称非家叟,俗姓丁,福建建人,生于大明神宗万历四十三年(1615)。道霈禅师十四岁投本郡白云寺为沙弥,第二年便落发,学习经教。道霈禅师十八岁时,听说闻谷广印禅师居宝善寺,遂前往礼谒,请问出生死之要。广印禅师于是为他开示了念佛成佛之道理。道霈禅师一听,即谛信不疑。广印禅师知道霈禅师是个不可多得的法器, 三摩地

2018-07-20

少时曾随父送祖母、生母灵柩,回湘乡葬,请僧人至家作佛事,虚老得见三宝法物,心生欢喜。后随叔父到南岳进香,遍游诸刹,遂生出家之愿。其父担心他出家,遂令他与田、谭二女结婚。结婚之日,虚老遭父禁锢,虽与二女同居而身心无染。咸丰八年(1858),虚老出家之志已决,作《皮袋歌》一章,留别田、谭二女,逃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和尚落发,第二年又依鼓山妙莲和尚受 三摩地

2018-07-20

无觉无观三昧︰精进修习无觉有观三昧而能长时间住者,舍观便入二惮。此定境虽离觉观,似无所有,仍非证悟般若,不离境界故。以上乃个人修定之体验,皆属禅定有境界法、有所得法,非般若禅、祖师禅,不能发起智慧。若以证得上示一种或多种定境之心而自以为悟者,乃是错悟,是以定为禅。若因此而以证悟者或圣人自居,便成就大妄语地狱业。尔来多有邪师以定为禅,不知禅—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