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但是也有人因为求三界有,自己去恶修善而证得初禅的快乐,但仍然不曾受过戒,可是他已经有了定共戒,永离欲界生,已经有定共戒了,所以不能说一定要具足受戒才能得戒。又如有人五戒只受少分,或受多分,没有满分受,虽不具足受,也能得戒啊!又譬如有人具足受五戒而没有具足八戒斋法,那也不能说他不得戒啊!所以八戒斋如果不具足受,可以说他不持斋法而仍有善戒。其实八关斋戒 | admin 2020-06-08 |
|
次如定共戒:以诸佛子修定有成者,依其定境修证,分别能伏欲界贪、色界瞋、无色界痴,故依定之有漏功德不违佛戒,不依佛所制定戒相而持。三如道共戒:三乘弟子以见道修道故,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自然不犯佛戒,不取佛戒。是名三种非取相戒。亦依有情根性差别而作用有异。五戒者:在家之人于三皈时,或受满分戒,五戒俱受:不杀生、不窃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受多分 | admin 2020-06-08 |
|
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虽然还没有到初禅,已经跟定共戒相应。这是戒,叫做戒学。如果已经修到‘理一心’的话,它是属于‘性戒’,不是‘相戒’。一般人受戒时必有戒相受持,如:不可以杀生,不可以邪淫,不可以窃盗,不可妄语,不 | admin 2020-06-08 |
|
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虽然还没有到初禅,已经跟定共戒相应。这是戒,叫做戒学。如果已经修到‘理一心’的话,它是属于‘性戒’,不是‘相戒’。一般人受戒时必有戒相受持,如:不可以杀生,不可以邪淫,不可以窃盗,不可妄语,不 | admin 2020-06-08 |
|
不管是有相念佛或无相念佛,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做事相上的戒,也叫做‘定共戒’。虽然还没有到初禅,已经跟定共戒相应。这是戒,叫做戒学。如果已经修到‘理一心’的话,它是属于‘性戒’,不是‘相戒’。一般人受戒时必有戒相受持,如:不可以杀生,不可以邪淫,不可以窃盗,不可妄语,不 | admin 2020-06-08 |
|
![]() |
在还没有证悟之前,要以表相戒、有戒相来受持戒法;证悟以后则是依止于道共戒而住;如果是有禅定上的修证时,则是以定共戒为戒。一个已经找到生命实相的人,他对于戒的看法有四种:第一、不着有戒。所谓有的戒,就是指佛教以及外道的那些正戒,这都是以五阴为根本来制订的戒,所以称之为有戒;五阴是有,这个五阴在世间活动也不离有,所以从五阴的有而制订的各种戒,就称为有戒 | admin 2020-02-21 |
![]() |
菩萨兼得大乘法与二乘法两种三三昧,因此上述几种三三昧,能够引生定共戒或道共戒,因此可以增长持戒波罗蜜。 接下来,菩萨因为智慧的关系,可以逐渐深入了知因果,因此不行恶业,乐行善业,饶益有情;并且因为有智慧,知道如何正确的持戒,也知道持戒的目的是为了普遍利乐一切有情,知道要以利益众生为原则而不住于种种法相;并且转依如来藏而心无所得,如此可以增广持戒 | admin 2020-02-20 |
![]() |
当时的释迦菩萨也因为有定共戒才能作到这样,因此由定共戒与解脱境界配合无畏施,这就是有戒有波罗蜜。这两种慈悲的事迹都是属于是戒也是波罗蜜。这种持戒的方式,当然是菩萨们的典范,但是要能够作得到,必须要有证果的解脱功德。佛子在证悟之后行菩萨道,是属于有戒有波罗蜜,而因为转依于如来藏之清净圆妙体性的关系,他会逐渐从所证的真实心出发,来看待世间的一切事,以及 | admin 2020-02-20 |
![]() |
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 | admin 2020-02-20 |
![]() |
他的身口意的恶业都不会犯,那么身口意的业不会犯,当然就不会去犯那些有相戒所遮止的那些行为,这样子叫做“定共戒”。一般讲定共戒是说你要证得初禅,有这个禅定的功夫然后安住在禅定的境界,然后不会去造作身口意的三业。可是如果说是念佛念到事一心得有念佛三昧的念佛人的话,那么他同样也是有事一心的这个功夫,那么在这个事一心的境界当中,当然他也不会犯这些 | admin 2020-02-20 |
![]() |
断欲结有两种情形,第一种是:见道以后三缚结断了,心就会渐渐清净,恶戒就自然舍了;另一种情形是:证得初禅的时候断了欲界结,这时候就会了知恶戒的理论是偏斜,自然就舍了;如果已经证得初禅,恶戒的势力在他身上都无法再现起了,这就是初禅所引生的定共戒;所以得初禅时或见道而使得心清净时,外道恶戒也就舍了。舍恶戒有这四个因缘。所以佛说:【如是恶戒,四时中舍:一者 | admin 2020-02-19 |
![]() |
但其实受那些戒也是白受,因为我本来有道共戒、有定共戒,也有佛世所受菩萨戒,何必再去受那个戒?不过受了也好,就算增上戒吧。我在那边刚学佛,因为刚去不熟悉人家的道场,人家说:“我们这里周末晚上有念佛会,可以来念佛。”我说:“那我就去试试看吧。”就去参加念佛。念佛之后,他们念佛的后半段有绕佛,绕佛时当然法师们走在前面,后面是居士们跟随 | admin 2019-09-02 |
![]() |
善男子!或时有人具足一戒,所谓波罗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无漏戒;或具四戒,加摄根戒;或具五戒,加无作戒。善男子!波罗提木叉戒,现在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 | 三摩地 2019-07-20 |
![]() |
如果是断善根的情况,那真的就很严重了,像我们在这一段经文里面,看到了一开始的定共戒的时候,在断善根的时候会舍掉。这里佛也直接告诉我们,如果断善根的时候,身口意善一时俱失。也就是,如果我们犯了五逆罪的话,身口意善就一时俱失了。如果从菩萨的眼光来看的话,我们在之前的讲次里面,曾经提醒各位菩萨,菩萨要注意的不仅是五逆,还得要注意七逆罪。七逆罪里面的内容, | admin 2019-07-03 |
![]() |
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事一心的状态里面,不会造三恶业,身口意的恶业不会犯,这个叫作事相上的戒,也叫作定共戒。当这三种念佛的三昧正定成就的时候,那就是定;在静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作定力。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作定,是事相上的定。我们经由念佛的事一心的功夫可以知道,从念佛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或时有人具足一戒,所谓波罗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无漏戒:或具四戒,加摄根戒:或具五戒,加无作戒。善男子!波罗提木叉戒,现在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定戒,又名定共戒,就是证得禅定的功夫而自然不犯戒。譬如获得初禅的人自然不犯淫戒、或者出家以后不犯淫戒,这叫做定戒,是由定而产生的心性的清净。无漏戒就是道共戒,由于见道(不管三乘菩提中的哪一种见道,或者具足三种法的见道),乃至修道而断思惑的缘故,所以心性清净而自然不犯戒,这叫作无漏戒。菩萨能这样修行,那就是真实的佛,也是真实的供养三宝者。(原标题: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有佛子不离四念处而修五停心观,得证初禅以上的境界者,虽有定共戒,受菩萨戒时,仍然必须取相受。有道共戒者可以称为具足众戒。如仅求生极乐者,若有定共戒,亦可算是具足众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为出家戒,在佛世可不须取相受。佛陀当年制戒是因事渐制。佛入灭之后,一切的出家戒必须取相而受。佛入灭前,曾告诫弟子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次如定共戒:以诸佛子修定有成者,依其定境修证,分别能伏欲界贪、色界瞋、无色界痴,故依定之有漏功德不违佛戒,不依佛所制定戒相而持。三如道共戒:三乘以见道修道故,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自然不犯佛戒,不取佛戒。是名三种非取相戒。亦依有情根性差别而作用有异。五戒者:在家之人于三皈时,或受满分戒,五戒俱受:不杀生、不窃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受多分戒: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