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定力为首禅波罗蜜。等定为首禅波罗蜜。诸禅解脱为首禅波罗蜜。善法为首禅波罗蜜。是处为首禅波罗蜜。不乱为首禅波罗蜜。非处为首禅波罗蜜。害一切结使为首禅波罗蜜。定身满足为首禅波罗蜜。复有十种般若波罗蜜。何等为十。慧根为首般若波罗蜜。慧力为首般若波罗蜜。正见为首般若波罗蜜正念为首般若波罗蜜。阴巧便为首般若波罗蜜。观界入为首般若波罗蜜。圣谛为首般若波罗蜜。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何以故?在下诸天,多有放逸,上界诸天,禅定力多,寂定软弱,不求于生,以受乐故,又复不为一切众生生慈悲故。(《佛本行集经》卷五)那先说这一段。也就是说,一生补处的菩萨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妙觉菩萨。也就是菩萨成满了这个十地的菩萨道修学,到等觉以后百劫修相好,最后成为妙觉菩萨生到兜率陀天,等待众生因缘成熟的时候到人间示现成佛。那么一生补处就是妙觉菩萨,祂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欲求眼见佛性者,须具三种资粮:定力、慧力、菩萨应具之福德。此三若缺其一,必不能见,不唯善知识不能相助,十方诸佛现前亦不能助其眼见。见性之层次有四:凡夫随顺佛性、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诸佛随顺佛性。前一乃凡夫臆想及感觉佛性,非是宗通,后三乃外圣内凡佛子及圣人之见性宗通。(摘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通与说通》,页35,正智出版社。)明心之宗通 | admin 2018-07-21 |
![]() |
可是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来具足自己的福德因缘?如何具足我们的慧力、定力,让因缘成熟而能够来实证真正的菩提?所以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那个决心,有那个毅力,想要来培植我们的福德,来让我们的因缘能够具足成熟!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来做的话,不管任何人都可以实证佛法,这就是佛法的平等。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正见一》<第06集声闻菩提之总相>正礼老师 (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定解脱中,只有一种是灭尽定的真实解脱,其余都只是解脱於欲界刺、声刺、觉观刺、喜刺、出入息刺……等,不是说修定可以得解脱三界生死;但是定力可以伏住我执,所以修定可以助成灭尽定的取证,故亦因此而方便名为定解脱。在已断我见的前提下,证得定解脱中的初禅时,可以成为三果人;若无断我见的前提,发起禅定时则与解脱三界生死轮回的实证无关,只能说是解脱於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而在开悟明心之前,必须要先随从真善知识修学,次第的具备见道所需的定力、慧力和福德资粮,这样才能次第的修集、次第修证,也才能次第成就佛道。所以说,禅宗的开悟明心,乃是修学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的首要目标,也是最急切的目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除了禅宗的开悟明心——亲证如来藏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方法,可以使人能够真正的进入佛教的内门当中,来修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于求悟所须具备之定力、慧力、福德,也应当随从真善知识而戮力修学,然后次第修集、次第证之、次第成就佛道。所以说临济禅宗之开悟,乃是修学大乘佛法一切宗派行者之首要、急切目标。离开此禅宗破参开悟之亲证,则不能真入佛教内门修学佛法。佛菩提道之修证,始由六度万行之熏习,外门之广行六度万行;再由四加行之断除我见,双证能取、所取皆空,进而证得第八识如来藏,明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一关,亦可俟于未来入初地三地时见,非必此时,然以此时见性为最适宜,修学一切种智时,较易成就初地无生法忍故。)眼见佛性时,即入十住位,名为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若于初地三地眼见佛性,名为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分证法无我、分证五分法身故,故于见性时,不似未入地菩萨见性者之执有佛性可以眼见;不起能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可是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来具足自己的福德因缘?如何具足我们的慧力、定力,让因缘成熟而能够来实证真正的菩提?所以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那个决心,有那个毅力,想要来培植我们的福德,来让我们的因缘能够具足成熟!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来做的话,不管任何人都可以实证佛法,这就是佛法的平等。那我们总结整个声闻菩提,就是告诉各位:佛法的实证是在智慧,也在于实证的方法。这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四者为什么叫作如意呢?这四者为何称为如意?因为在前面的四念处当中如实修习、观行的智慧,又在四正勤当中精勤修持,由于精进的缘故,所以定力、慧力皆得增长,而且心得决定,所以使得定慧均等,所愿皆能成办,所以这样子的缘故,就称为如意足。也就是说,这个四如意足是因为我们在前面的四念处当中,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身念处还有法念处等等这样的法里面,这个四念处当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可是在灭尽定当中,既无一法可立,另外还要动中的定力,还要有持戒来辅助断除欲界爱;因为持戒能够让我们止息恶习,持戒可以开智慧,持戒可以增进福德,持戒可以让我们的定力深细,特别是佛所告诫的重戒,千万不要违犯以免重戒障道。再接下来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终于能够将欲界爱完全的断除了,心不再染着于欲界,心解脱于欲界,就成为三果阿那含了,意思是不来(欲界了)。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可是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来具足自己的福德因缘?如何具足我们的慧力、定力,让因缘成熟而能够来实证真正的菩提?所以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那个决心,有那个毅力,想要来培植我们的福德,来让我们的因缘能够具足成熟!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来做的话,不管任何人都可以实证佛法,这就是佛法的平等。那我们总结整个声闻菩提,就是告诉各位:佛法的实证是在智慧,也在于实证的方法。这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可是重要的是,我们如何来具足自己的福德因缘?如何具足我们的慧力、定力,让因缘成熟而能够来实证真正的菩提?所以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那个决心,有那个毅力,想要来培植我们的福德,来让我们的因缘能够具足成熟!如果我们能够这样来做的话,不管任何人都可以实证佛法,这就是佛法的平等。那我们总结整个声闻菩提,就是告诉各位:佛法的实证是在智慧,也在于实证的方法。这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薄贪、瞋、痴的境界完成之后,要进入菩萨三果时,除了智慧增进之外,也要除习气,也要修学定力,互相配合,然后才能进入三果或四果境界。要进入三果断五下分结的时候,有他的次第在。断五下分结是说断三缚结后继续再断贪欲,后断瞋恚,连同前面三缚结,总共是五个结。三缚结断了之后,再断贪欲、瞋恚,就是三果人。断贪欲而不断瞋恚,或者断瞋恚而不断贪欲就不是三果人,只能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不过,慧解脱阿罗汉至少也要有初禅的定力,因为在三果的果位时,就已具足了初禅的定力了。至于俱解脱阿罗汉是说:他慧解脱跟四禅八定都具足,他随时可坐脱立亡,也就是说他随时可以离开三界,因为他有四禅八定的定力,所以俱解脱的阿罗汉,他必须要同时拥有四禅八定跟解脱的智慧。所以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来,阿罗汉他不是因为定力而成就阿罗汉,是因为智慧。所以,慧解脱的阿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随后尚须亲随宗教俱通之善知识修学定力功夫,求见佛性;眼见佛性时,即入十住位。复随彼善知识修学一切种智--如来藏经、楞伽经、成唯识论……等种智正理,了知八识心王、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名言自性、四缘、四涅盘、二种无我、诸地地相、四智圆明等;在学习种智之过程中,随时随地将其所学,配合所悟如来藏诸种子之界性,加以体验领受,不唯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菩萨悟了,只不过是七住满心的菩萨,还不是佛;只是在佛菩提道刚刚注册,刚刚入学而已,还有好长好长的一段路要修学呢!菩萨明心了,转入八住、九住、十住修行,并依照善知识所教导眼见佛性的正知见,以及锻链看话头的功夫,于定力、慧力、福德具足之下,眼见佛性真实,成为十住满心的菩萨,转入十行位。在十行位中,菩萨为了救护众生不被邪师所误导,所以出来摧邪显正,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此四者皆言如意者,即是于前四念处中,如实修习观行之智慧;又于四正勤中,精进修持;由于精进的缘故,定力慧力皆得增长,并且心得决定,而使得定慧均等,所愿皆能成办,故名如意足。亦即,由于欲(希求)力故,引发定起,称之为欲神足。由于勤(精进)力故,引发定起,称为勤如意足。由于念(心)力故,引发定起,称为念如意足。由于观(思维)力故,引发定起,名之为观如意足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禅法入门不易;尤其清朝以降,禅子定力大多不足,故难修证。祖师不得已乃倡看话头功夫,以救时弊而免空谈。多少禅子为看话头功夫之难修而退缩,故不敢求明心见性;不免生死流转、解脱无期;乃转修念佛法门,求生极乐净土,冀免轮回。聚居岛上之众多佛子,十余年来慈济众生,蔚成风气。然广植福德而缺慧业,不免偏于人天善法。复有一种佛子以数息打坐等定福修法误为修慧之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在动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做定力。这个是定学。一般人总以为学定就是要两腿盘起来,收下巴、眼睛闭起来或者开三分眼,有模有样坐在上。那不一定是修定喔!如果心里面妄想一大堆,那叫做放逸。看来有定,实际上没有定。真正会修定的人在动中修。念佛在动中修,所以有相的念佛三昧也好、无相的念佛三昧也好,只要修成了,时时刻刻、动中静中,都是在一心的状态,这叫做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