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在乐受当中会产生想要继续与境「合会」的需求,称为会遇爱、不乖离爱;在苦受当中会产生想要与境「别离」的欲求,称为不会爱、乖离爱;在舍受当中会对境产生「不合不离」的需求,称为平等爱。其中平等爱仍是处在了别而有执受的状态中,只是不加以强烈的了别或执受;特别是在二禅开始的等至位平等爱定境中,很容易被误会为涅槃境界,但其实还是在愚痴无明烦恼的三界中。在《成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六)、此宝王经中说“阿弥陀佛”之证境,高于“莲华上如来”,乃不懂佛法者妄心所生的高下之见,佛佛证量平等,皆是“无上”正等正觉,岂有某佛证境高于他佛的道理?亦如密教徒之自称其传承乃“本初佛/普贤王如来”法身说法,高胜于显教之本师释迦牟尼佛化身示现,妄分显密,扬密抑显,暗中以外道邪法取代佛门正统。(七)、《佛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能救一切种种苦恼,能观生死所有过罪,能具无上六波罗蜜,所作世事胜诸众生,信心坚固修集慈悲,亦不悕求慈悲果报;于怨亲中其心无二,施时平等、舍身亦尔,知无常相、不惜身命,以四摄法摄取众生,知世谛故随众生语。为诸众生受苦之时,其心不动如须弥山。虽见众生多作诸恶,有少善者心终不忘。〗——《优婆塞戒经》(名义菩萨品)第八这一段说实义菩萨的第十一个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证得大乘无生忍,然后现观各个众生的如来藏都平等平等。所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发起了初品少分平等性智,而兴起教导众生同证此永不于六尘起分别,自然离诸苦乐的实相心的慈悲。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圣教:【云何众生缘慈?若初发心,遍观有情,起大慈心。】就是这个意思。中说初发心,它的真义是说:菩萨最初真见道,发明也就是发现明了众生真实之心,也就是悟明实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最后在菩提树下,夜半时分用手按地的时候,亲证了这个真如如来藏,于是大圆镜智以及上品的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得以俱时现起。然后又在天刚亮的时候——曙光将现之时,目睹西方明星而眼见佛性,所以成所作智也现起了;就这样子成就了世间、出世间最无上的四智圆明,也就是究竟的佛果。接下来佛的弘法可划分为五时三教,是说世尊的一生在人间说法的内容,分为三类,又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道种智位的菩萨只有下品、中品的妙观察智与平等性智;而佛地则是由于一切种智具足了,所以具足了上品的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以及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四智圆满,成究竟佛道。当一切种智具足圆满的时候,就可以成就佛菩提果,也就是可以成就大菩提果。这大菩提果的修证,只有大乘别教才有,不共二乘定性行者。大乘菩萨除了依前面所说通教的解脱果的修证位次,分为四向、四果之外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由于祂离见闻觉知、离思量执着,从不分别六尘法,对种种境界,好也罢、坏也罢,善也罢、恶也罢,一概随缘而应,因为对于六尘万法不染不着、不闻不问,一味平等,所以其心体的自性清净无染。以上的离无常过,离于我过,自性清净,其实也就是在描述如来藏自住的涅盘境界,而这个涅盘境界,世尊在《佛说法印经》中也做了相同的描述,如下:苾刍!空性无所有、无妄想、无所生、无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4,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5,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6,第五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7,第五十二地之心称为寂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为一切有情皆本来具足了与过去佛、现在佛平等的能够具足种种功德法,能出生一切法,本性清净无漏无为,本来解脱的心,这个心就是三世一切佛的佛心。要如何了知真实有这个佛心的存在呢?觉林菩萨告诉我们要能够“法界性”。所谓法界指的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六凡四圣,就是六道有情以及声闻,缘觉,菩萨以及佛这十法界。还有欲界有情法界,色界有情法界,无色界有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四)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五)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乃云:如诸菩萨如大药王,若见若闻,乃至安住平等寂灭之乐,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无厌足王。〔十七参〕,善财承教,至多罗幢城,参无厌足王,至彼城已,问无厌足王所在之处。诸人答言:此王今者在于正殿,坐师子座,宣布法化,调御众生。可治者治,可摄者摄,罚其罪恶,决其诤讼,抚其孤弱,皆令永断杀盗邪淫。时善财依众人语,寻即往诣。乃见其王,将诸罪人,或断手足,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经典说,二乘人中的智者等,还以为文殊师利菩萨没有根据结夏的规矩,虽然蒙如来说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而想要赶走等觉菩萨;又以为弥勒菩萨平时没有从事禅定的修持,虽然知道佛陀说弥勒菩萨将来会继补佛位,但仍然心生轻视,即此二事而知,二乘人还是不能免于法执,对法有所强烈的执取,所以没有入世能行度化的方便,以不平等故,而且根本无法敬重大乘圣者,如是不断地以自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避开自己无有修证,也不能够了解经典实义的佛学研究者,其所知皆是猜想而生,皆是佛陀所说的凡夫,根本是怀疑佛,怀疑声闻,怀疑缘觉,怀疑菩萨的接近一阐提人,所以对其而言,佛法的价值不会比其阅读一本杂志来得更多,佛法是种理念,而非是实际,所以即使其认定其生命假象,也不会以大乘说有实相而行大乘法,还是会落于意识心的所缘取境界,求取内心的自在、宁静、平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复三种: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当知亦是时非时死。意思是说,死有三种:一种是寿命满尽而死,称为时死;另一种是福尽故,是由于资具阙乏故死;第三种是不能避开死亡的原因而死,如世尊说九因九缘,未尽寿量而死。何等为九?谓食无度量、食所不宜、不消复食、生而不吐、熟而持之、不近医药、不知于己若损若益、非时非量行非梵行,此名非时死。以上说明死的种类。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陀的四种智慧: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是从第七住位所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入手的,却是要长劫进修到一切种智圆满了,才能具足这四智的。那么具足了这四智才能具足四个涅槃,才能称为大般涅槃;而这个大般涅槃的具足,也是要从亲证如来藏为根本的大乘佛法以后,继续进修而次第实证无生法忍的道种智才能够完成的,所以仍然是依如来藏来修证大般涅槃。在因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在佛法中的根本理,是说一切有情的本心如来藏的体性都是平等无二的,但是却是各个独立、唯我独尊的,所以各人造业,各人得果。若是想说我与别人是一体,别人的长处就是我的长处,别人的德能就是我的德能的话,那么是不是别人成佛了,就等于是我也成佛了呢?那么我是不是不用修学,就等着搭便车而成佛就好了?所以我们应该是要这样思惟才是对的:诸佛与众生的本心如来藏,都是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然而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的追问:那么,生而为人,为什么会生而不平等呢?小儿时期的个性,有的小朋友顽劣、有的小朋友温驯,长成后,资质发展,不肖贤良,个个的发展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更常有的现象是:有人是含着银汤匙出世,享乐一生;有人是贫穷出生,艰苦一生;又有人是豪富出世,中年破败;更多人是贫困出生,晚年有成;做奸犯科者,竟然得果善终;循规守法者,往往颠沛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是菩萨经历五十二阶位才能成佛的法道,始从十信位对佛开示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因而十信位转入十住位,开始在外门修菩萨六度万行;经历七住明心,开始在内门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以及十住眼见佛性—眼见自己的身心与山河大地虚妄的如幻观,因此十住位,依序转入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修行;于十地后转入等觉位,于等觉位百劫修集福德,为了成就菩萨的三十二大人相、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智函盖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一切法界体性悉已具足了达;具足人法无我。分段生死诸法及断分段生死之一切智,变易生死诸法及断变易生死之一切种智,悉皆具足了知,故名一切种智。佛以一切种智故,名为一切智者,非三乘无学之所知也。道种智者地上菩萨方得;大乘佛子以明心故,般若正观现前,初得大乘无生智忍,此名法智,唯知般若空之总相,不解别相;般若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