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祂又显现出两种的义理:第一种义理是觉,意思是说,祂从本以来离一切的妄念相,法界一相无二,即是如来的平等法身,这个法身恒有本觉,祂能了别有根身、器世间以及七识心的心行,因此而说一切如来为本觉。而第二种义理则是不觉,意思是说,凡夫不能证知从本以来不起妄念的如来藏阿赖耶识,误以为制伏烦恼妄念让它不再出生,这样便是觉悟;马鸣菩萨却说:像这样的人,其实是不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不论是祂的平等性,不论是祂的随顺众生性,不论是祂怎样众生行的体性,这些东西的话,祂都是为了你,满足你所有的因果,体现所有的一切,因此你最终都会通通地了解,具备一切的智慧。(原标题:珍惜福报修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后又叫我的恩师回去,重新再磨!我的恩师虽然知道这是老和尚的慈悲教导,可是工作很多,实在有压力,就赶紧回去重新磨,这次就把磨刀石的两头补磨一下,让它平一些,然后又送回去给老和尚检查,老和尚一看就说:‘这就是要做给人家看,磨给别人检查的,才补磨两头,根本没有真正用心、平等地去磨!’,我的恩师听了,就跪下来向老和尚忏悔,求老和尚慈悲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在这五士三位善知识当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有童男童女,有国王宰官长者居士,有菩萨,有徧行外道等,意思就是大乘佛法,一律平等,不执色相,只消有道德智能超胜于我的,还都是我们的善知识,诚为后世学菩萨道的模范,吾人须知,是为至要。六、证大果报根据诸大乘经中,行菩萨道,广修福智菩提宝粮,所谓三祇修智慧,百劫种相好,久修勤苦,乃可得成,至于六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二、【冤亲债主讨债的预兆和典型表现】因果律是法界的客观规律,在因果律面前,众生一平等,没有分别。所以才有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之说。世人对往昔所造的种种恶因并不能全都认清,但是恶果的释放却会如期而至,强迫人领受而丝毫不爽。世人都畏惧害怕恶果的释放所带来的厄运、困苦、疾病、财失等等结果,却不知道如何把握命运,修改命运,化因消业。大多数人并不重视业报降临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实际回向,是厌有为求实之心,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己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名实际回向。】(《大乘义章》卷九)从以上文中之开示,我们约略可以来说,所谓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趣向,意思是说,菩萨生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所以回向可以分成三种,第一是菩提回向,第二是众生回向,第三是实际回向。所谓菩提回向是指,为了趣求一切智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佛说佛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发起惭愧心。指的就是说,要自己思惟自己与释迦如来在无量劫以前都同样是凡夫,可是现在世尊成道以来,已经过了尘沙数劫这么久了,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如果说能够生起这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怨亲平等心、念报佛恩的心、善观罪性本空这七种心的话,那么在佛菩萨形像前至诚忏悔,就可以灭罪除障,可以改往修来、去恶修善;因为这七种心生起以后,都是让众生能够在善根上面长养,而且能真实地让自己能够去除这些罪的根本,能够让自己生起智慧。忏悔罪业这个部分,又有一个观念,也在这里要跟大家解说,也就是说对于罪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实际回向,是厌有为求实之心,为灭有为趣求实际,以己善根回求平等如实法性,名实际回向。】------《大乘义章》卷九约略可以来说,所谓回就是回转,向就是趣向,意思是说,菩萨生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所以回向可以分成三种,第一是菩提回向,第二是众生回向,第三是实际回向。所谓菩提回向是指,为了趣求一切智心,所以将自己所修一切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何等为七?一者惭愧、二者恐怖、三者厌离、四者发菩提心、五者怨亲平等、六者念报佛恩、七者观罪性空。(《佛说佛名经》卷1)要灭除这烦恼障、业障、果报障,要生起这七种心才能够灭除,那么我们就一一来探讨,这七种心的内容。第一种就是要发起惭愧心。指的就是说,要自己思惟自己与释迦如来在无量劫以前都同样是凡夫,可是现在世尊成道以来,已经过了尘沙数劫这么久了,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六识论者,他们曾经说,如果你在恒河这一岸不断的杀人,杀的人非常非常多,然后另外一边,它的对岸不断的来作布施,来成就善的功德;可是实际上最后都没有业报,两边作的都是平等,都没有什么特别可以差别。也就说,不管平等与不平等,反正他就认为没有什么善恶业果,你跟这些人就没有什么差异。然而,佛是一切智者,佛可以解释。佛是因为证得这个识,这个不能够跨越、不能够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是,也不是说现在这个时代就没有三宝了,因为佛也讲,在那个时候,一样有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是人所宗向,教化平等。也就是说,现在我们信仰三宝,跟随三宝修行要很小心,因为世界上有许多的假佛、假法、假僧,魔王会化现假的三宝,来欺骗我们上当。比方说现在是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交代过,在祂入灭之后,下一尊来到人间的佛是弥勒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不但不是他的愿望,因为他想说佛法中说众生平等,而阎罗王菩萨能够作这样示现,我当然也可以这样;因为他是真切地发了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愿,他怎么会这样就舍弃众生、不顾众生而一走了之呢?所以,他左思右想之下,开始寻寻觅觅。因为佛开示说,有一个法祂是本然就自在解脱,为众生的万法所依,却也不禁制万法;亲证转依之后,证得解脱的同时,也不妨能够在世间示现。福德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佛说华手经》卷十)这意思是说,菩萨如果能够常常的修习,不论是他所听闻的诸佛名字为何,以及佛世界的境相如何的清净庄严,都以诸佛及佛世界皆现在前,现前所缘的一切无非是佛、是佛世界;这样的观照忆念诸佛及佛世界的法门,有了这样的观照力,能于所缘念的佛及佛世界系念不散,不离是缘;那就能够了然地通达,一切诸缘皆唯是现在佛缘,所见一切法无不平等平等,这就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正遍知也称为正等觉,是说佛陀具足一切种智,对于一切世间法,二乘人所修的出世间法,乃至菩萨进一步修学的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无不觉悟、无不了知,因此称为正遍知;又能以此正知的一切法平等开觉一切众生成就无上觉,所以称为正等觉。第四个称号是明行足。明行足,这里明指的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这三明;行足是说佛陀身、口、意业都已经善修,真正的清净,因此称为明行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以我们下一个结论:从无始以来我们就不断地在轮回的大海中来来去去,我们所感知到的一切法好像是真的,一个又一个法好像是平等平等、理所当然地这样成立了、生起了、又异灭了。只是我们从来都不晓得这个世界是如此的虚妄不真实,所以自无始以来等起而成立,此已善成立,二取全不成。------《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15集什么是法(五)-内法与外法(下)>余正伟老师(原标题: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本会的同修就有很多是早发善根的青年学子真参实修的亲近佛法、探究佛法,是故接引众生亲近佛法无须区分年龄对象或时空背景,但应该随缘随力而平等的接引众生亲近佛法。然而什么是佛法呢?是努力于慈善事业救济众生就是佛法吗?如果这样就是佛法,那教的救世军更应该是佛法了!还是提倡心六伦重整社会秩序就是佛法?那倒不如孔老夫子所提倡的三纲、五常还来得实际。那这样子儒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陀罗尼如果就只是咒语文字,怎么会有形貌状相?大梵天王的请问不是很奇怪吗?可是观世音菩萨却赞叹大梵天王,说他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作如是问,并且详细为他开示:【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著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无碍大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最后身菩萨受生于人间,具足蕴处界故名为有情;如是最后身菩萨有情,初夜明心后,复于夜后分、天将明时,因睹明星见性成佛,金刚喻定现前,前五识转生成所作智,第六识转生上品妙观察智,第七识转生上品平等性智,此乃有情一至七识及余五根所共证得之种智,是增上慧学一切种智故;此时因于金刚喻定之现前,亦令第八识真如转生大圆镜智,此亦是一切种智,合此四智而成一切种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21、于怨亲中其心无二,施时平等、舍身亦尔。22、知无常相、不惜身命。23、以四摄法摄取众生,知世谛故随众生语。24、为诸众生受苦之时,其心不动如须弥山。25、虽见众生多作诸恶,有少善者心终不忘。26、于三宝所,不生疑心,乐为供养。27、若少财时,先给贫穷,后施福田;先为贫苦,后为富者。28、乐赞人善,为开涅盘;29、所有伎艺,欲令人学;见学胜己,生欢喜心。30、不念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