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此段明示布施需具足十种条件──财、法、无畏三施具足,并以清净、怜悯、不轻心、尊重、恭敬承事之态度布施,对于佛法僧之供养,乃至对于一切受施者须能尊重及承事恭敬,且于布施之功德秉持不望报、不求有之心态──其义分述如下:(一)法施具足:云何名菩萨法施具足无希望心?自受持法为人演说,不求利养不为名誉,为除一切众生遇恶不为于利,心无高下平等说法,若为王、若王 三摩地

2018-07-22

’”〗讲记既然要说布施的因果,就应该让大家了解:福田的殊胜与低劣,施主所得的回报就一定会有差别;如果都没有差别,就不是法界的真实平等之理。这就好像在世间法上讲平等,到底是要讲立足点的平等呢?还是要讲齐头式的平等?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是齐头式的平等,那就不是真的平等!有人辛勤努力,又加上聪明才智,使得许多的利益众生的事情都能顺利成就;有的人懈 三摩地

2018-07-22

此段经文明示布施圆满需具足十种条件──财、法、无畏三施具足,并以清净、怜悯、不轻心、尊重、恭敬承事之态度布施,对于佛法僧之供养,乃至对于一切受施者须能尊重及承事恭敬,且于布施之功德秉持不望报、不求有之心态──其义分述如下:(一)法施具足:云何名菩萨法施具足无希望心?自受持法为人演说,不求利养不为名誉,为除一切众生遇恶不为于利,心无高下平等说法,若为 三摩地

2018-07-22

假使你以前曾布施到不如法的道场,最后布施到这里来,你自己应该平等看待而心乐不生悔恨,因为他们至少也是表相三宝,也很好啊!所以菩萨施已心乐不生悔恨,因为施时心乐,施前欢乐,施时不求果报,施已无侮,所以说菩萨不可思议。(菩萨心坚固品第九)14、(自利利他品第十)“初阿僧祇劫,犹故未能一切慧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第二阿僧祇劫虽一切施,未能一切时施 三摩地

2018-07-22

’〗讲记既然要说布施的因果,就应该让大家了解:福田的殊胜与低劣,施主所得的回报就一定会有差别;如果都没有差别,就不是法界的真实平等之理。这就好像在世间法上讲平等,到底是要讲立足点的平等呢?还是要讲齐头式的平等?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是齐头式的平等,那就不是真的平等!有人辛勤努力,又加上聪明才智,使得许多的利益众生的事情都能顺利成就;有的人懈怠懒惰 三摩地

2018-07-22

也因为在佛法上来讲,自己和众生一样都有法界实相理体存在,所以是平等平等的;所以不该杀害众生,这叫作第一义戒。以理体的平等、实相的平等来施设不杀戒,合于第一义谛,所以佛门的不杀戒是根本清净的;不是为了免除世间苦,不是为了执着自我及不净心而施设的,所以佛门的不杀害众生戒是根本清净,不同于外道落在我与我所当中,所以说外道是根本不净。“受已不净” 三摩地

2018-07-22

又譬如说,财富跟人家一样多,或者证得的法跟人家一样平等平等,却夸口说:“我胜他,我的法比他高。你们来跟我学,不要去跟他学。”这就是有过失的慢。在平等的情况下而自称比人家高,自称有过人法,所以产生了过失,这就是过慢。第三个慢是“慢过慢”。慢过慢是说他的慢心,是在有过失的慢心上面再增加另一个慢心。譬如第一个慢是胜过人家而自称超胜,第 三摩地

2018-07-22

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无常,以是因缘,不求三恶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已,见三不坚;以不坚身易于坚身,礼拜供养,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亲执福事,是名以不坚身易于坚身;以不坚财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供养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是名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以不坚命易于坚命,修于六念、慈悲喜舍,证四真谛;善能观察生老病死, 三摩地

2018-07-22

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或有说言:可断命处,乃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于一切可杀不可杀中得;一切可杀、不可杀者无量无边,戒之果报亦复如是无量无边。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 三摩地

2018-07-22

你们现在若能供养受持一天八关斋戒清净者,相当于时期,供奉八地菩萨一次平等的功德。若能供养受持一天八关斋戒不十分清净者,相当于过去供奉罗汉一次平等的功德。自己如果没有条件受持八关可以赞助、随喜供养他人受持八关戒斋,也能获得如此殊胜的功德。过去有具足信心的有情众生,如能受持八关斋戒清净,从初次直至,证得于观世音菩萨无别。并且,这个人看到的和他呼出的气, 三摩地

2018-07-22

十方诸佛平等平等,所以如来也不皈依于其他诸如来,如来只皈依于法。因为法是如来之母,所以般若称为佛母,这绝对不是在讲假藏传佛教中和合修双身法的女人。般若就是佛母,佛母就是般若,因为般若能出生诸佛如来,所以如来皈依于般若,就是皈依于法;所以只有如来不具足三皈,单独皈依于法,其他一切贤圣乃至等觉菩萨,都必须具足三皈。各位菩萨!以上为大家说明三皈的道理,希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佛法本来就是依法不依人,在佛法之前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佛陀制订八敬法的目的,很有可能是在当时保守的印度社会中,为了摄受女众出家的权宜之法;因为当时比丘僧团早已成立,比丘们自然是不愿意放弃地位优于女众之既得利益,因此佛陀制定八敬法,以期能够减少来自比丘的反对声浪;再者,当时随大爱道夫人出家的女众,大部分是王妃、公主等贵族,佛陀为了预防,出身贵族的比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法身是一切众生也都有,所以佛陀常常依于自己的法身跟众生的法身是完全相同,所以祂会说:心、佛、众生是相同的;心、佛、众生是不二的;心、佛、众生是一样的,所以一切众生跟诸佛都平等的,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依于法身的功德来说。所以一切众生也都是有法身,所以我们每个人也都一个真佛--这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就是“法身”!可是我们知道, 三摩地

2018-07-22

以念防心,行平等位。眼见色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眼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贪爱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眼根,依于眼根,修律仪行。如是行者,耳闻声已,鼻齅香已,舌尝味已,身觉触已,意了法已;而不取相,不取随好。恐依是处,由不修习意根律仪,防护而住,其心漏泄,所有贪爱恶不善法;故即于彼,修律仪行,防护意根。依于意根 三摩地

2018-07-22

又说如来具足大悲,于一切众生,平等化度,于任何一个众生,未有不简择了知而暂时弃捨者,故如来究竟不捨有情。除了诸佛世尊,没有任何人证得一切种智,故亦无成就无上法者。如上所说,唯诸佛如来经得起五法观察,可以作我们的真正皈依处。2诸天神等非所皈依六趣有情这中,天趣最高,所以很多的人,都以天神为皈依处。但彼诸天,由于能力不够,本身具诸障碍,不能为诸众生作大 三摩地

2018-07-22

马鸣菩萨说,佛弟子修证佛菩提的正因,大略来说有四种方便行: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第三,生长善根方便;第四,大愿平等方便。这是佛弟子在佛法修证上,直接切入的正因,如果不修这四种方便行,佛菩提道就很难有证悟的因缘。前面两集已经解说:第一,行根本方便;第二,能止息方便;今天要继续探讨“第三,生长善根方便”。《大乘起信论》卷2,马鸣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每一尊佛都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具足一切种智,每一尊佛都是平等平等没有高下的,哪有哪一尊佛比哪一尊佛还要高呢?另一则例子是莲花乐智上师于《燃灯杂志》上说:对吾人而言,根本上师的恩德更胜过于诸佛……。这个道理蛮容易理解,根本上师是真实的佛陀,就恩德大小而言,根本上师的恩德更大于佛陀。……“自己的身、财、受用,一切的善根所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就是先为大家建立布施的平等心。在布施时,佛希望大众都以平等心来布施;但是在后面也会顾念到比较贫乏的人如何布施而得到大福德,所以也会为大众分别不同的布施所得到的来世不同果报差别。既然大家都是以居士身来修学佛法,这个牵涉大家行菩萨道的未来世间福德资粮,佛当然会为大家详细开示,这在后面将会再细说。〖见塔庙时,应以金、银、铜、铁、绳锁、幡盖、伎乐、香油灯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就是先为大家建立布施的平等心。在布施时,佛希望大众都以平等心来布施;但是在后面也会顾念到比较贫乏的人如何布施而得到大福德,所以也会为大众分别不同的布施所得到的来世不同果报差别。既然大家都是以居士身来修学佛法,这个牵涉大家行菩萨道的未来世间福德资粮,佛当然会为大家详细开示,这在后面将会再细说。〖见塔庙时,应以金、银、铜、铁、绳锁、幡盖、伎乐、香油灯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法身是一切众生也都有,所以佛陀常常依于自己的法身跟众生的法身是完全相同,所以祂会说:心、佛、众生是相同的;心、佛、众生是不二的;心、佛、众生是一样的,所以一切众生跟诸佛都平等的,所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依于法身的功德来说。所以一切众生也都是有法身,所以我们每个人也都一个真佛——这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就是“法身&rd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