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如此说来,是否就不必修定了呢?相反地,定力在佛法修证上也是相当重要之一环,现代的人事多烦忙,散乱攀缘导致定力普遍不足,因此,无论悟前、悟后,皆必须持续规律地忆佛拜佛以增长定力,令意识心不在无谓妄想上打转,能更明快处理世间诸事,也可更细腻专注地反观习气种子之现行、看话头、参禅及思惟法义等之佛法修证上;这是具足定力而生起慧观,非落入定境而灭除心行,乃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换句话说,悟后修又是不一样的情况,而修学前五度的一一度,每一度的福业,都有它的不同差别,所以才说在五度之中都要修学。现在就简单来说一说,修学这五度所得的福业的差异;布施法中有财施、法施两种,财施所得的果报,仍旧是世间的财物,某甲过去世行于财施之后,这一世有福德受用财物,可以自己受用,也可以再拿出来令他受用;也就是说再布施出去,未来世又有另外一分福德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己所不知之法,噤口不说,不妄解义,则平实纵然饶舌无端,亦复难求其过,何况能加以拈提?未悟之人若不说悟后事,不故作悟状而误导众生,何惧平实检点?譬如慈济证严法师等出家众,谨守分寸,说诚实语,平实一向对众赞叹、随喜、尊重,未尝稍作贬语。(二○○八年改版注:后来证严法师亦效法大法师、大禅师等人妄说佛法,并暗示说她已是地上菩萨,成就大妄语业,是故有时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求无上法时应当发愿:悟前努力护持宗门第一义,悟后愿意承担如来家业,使宗门了义继续流传,愿广度有缘佛子。五、合掌恭敬合掌恭敬是有道理的;合掌须是十个指头相合;右掌五指代表福德—十度波罗蜜之前五—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左掌五指代表后五度等智慧;般若波罗蜜(禅宗开悟之智慧)、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佛子学佛首重布施,布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当然契入法界实相,会因为他过去生所修学的四禅八定不同,乃至于过去生所熏习的种种差别不同,悟后的证量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有所谓的三关,也就是明心、见性跟过牢关。而最低层次而言,真正破参的人,假如不退转,不否定藏识的话,位阶在七住位,可是这只是大乘法里面所修学佛菩提道里面的见道位而已;接着还要圆满十住位,经过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一一修学, | admin 2018-07-22 |
![]() |
经过了二转法轮的时期,有因缘的弟子一个又一个的,渐渐地都能够实证了真如如来藏,进入了大乘的见道位了;所以佛就开始演说《解深密经》《胜鬘经》《楞伽经》等等,主要是摄受这些已经证悟的弟子悟后起修道种智。让这一些弟子,除了依于真如自体的总相智、别相智之外,还能够继续地进修如来藏中过恒河沙数一切种子的智慧,所以叫作一切种智;也就是修行到菩萨摩诃萨—&md | admin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从这边开始悟后起修,渐渐的圆满了十住、十行、十回向位这个三贤位的修证;慢慢的进入了十地,进入了初地乃至于二地、十地的修证,进入十地的修证,这个就是修道位。这个是大乘菩提的修证的一个过程。法相唯识宗就是因为它能够函盖三乘菩提,所以它能够度一切的三乘学人,它所证的都能够契应这个三乘的菩提。而法相唯识宗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法相 | admin 2018-07-22 |
![]() |
一切种智并不是悟后你就能够获得一切种智了;一切种智必须要依止着善知识,来修学唯识一切种智的这样子的一个佛法,才有办法真正进入一切种智的熏习还有修学。所以,就是因为这样子的缘故,一切种智的难学、难熏、难修,善知识难得;所以到了唐朝末年以后,能够修学这一切种智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所以后来这个唯识宗就慢慢的颓丧掉了,就不如禅宗的继续阐扬,能够光耀门庭。而 | admin 2018-07-22 |
![]() |
所以,不管是禅宗的行者或是般若宗的行者,悟后都是不能离开法相唯识宗的宗门正义的修行。如果没有办法依止着这个宗门正义的修行的话,就不能通达三乘教法,也不能完全了知大乘通教、别教的异同,也永远不能进入初地。而悟后如果能够依着宗门正义,广修唯识妙理,就能够入初地、二地,乃至未来世中成等正觉,能遍知一切法。所以说,此宗的教法是兼通宗门,从凡夫地乃至于佛地普 | admin 2018-07-22 |
![]() |
禅宗般若宗行者悟后,若不修此宗门唯识正义,则不能通达三乘教法,不能具知大乘通教别教异同,永不能入初地;悟后若能依此宗门真义广修唯识妙理,能入初地二地,乃至未来世中成等正觉,能遍知一切法故。未证悟自心之人,若修唯识正理,假饶亲依地上菩萨修学,仍无法于唯识种智正理起诸胜解及胜行,唯名熏习,不名修学。大乘真见道者若修唯识正理,则通三乘法义,则无性寂与性觉 | admin 2018-07-22 |
![]() |
】马鸣菩萨于《大乘起信论》中既已明示此难可了知之理,今逢导师的《起信论讲记》为众进一步开示大法,开演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有缘佛子承斯般若慧之熏习,应消除个人之性障,累积深厚之福德资粮,速求悟入,以便悟后起修,将来莫因世法种种缘故,起贪瞋痴慢疑而退失,致废失今生往世修习一切道业。后记此世诞生于西印度婆罗门家族,后移居中印度舍卫国婆枳多的马鸣菩萨,上承 | admin 2018-07-22 |
![]() |
这个有性其实是依于悟后修学别相智,才能够了知到这些有性祂的这样殊胜的功德。有性与空性非一非异,这个就是入了中道观;这样子中道观具足的时候,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说,何谓的真常唯心。所以浅悟的人因悟了总相,所以会说是真常唯心;但是其实这个心,其实还不是真常唯心。那未悟的人也以为禅宗所悟的这个心是真常唯心。因为未悟的人从禅宗的典籍里面,经常在看到祖师里面讲 | admin 2018-07-22 |
![]() |
悟得第八识如来藏心以后,不能说一悟即至究竟佛地;因为悟了以后,还有悟后所要修学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于十地的这样子的一个果证必须要去完成,才有办法经过这样子的一个佛菩提道的修学,透过别教的大乘的修学,才有办法因为这样子的修学完成究竟佛果;所以不能说一悟即至佛地。那也就是因为这个样子说,禅宗所悟的这个真如心,祂并不是真常唯心。也就是说,在悟的时候其 | admin 2018-07-22 |
![]() |
前者如已悟宗门般若者,于此娑婆唯阶别教七住,舍寿往生已,能证无生法忍,位在初地二地,随即能向八地迈进﹙如本会郭故理事长悟后,因病往生极乐,托梦于其弟子,示现极乐世界境界,云已向八地前进中。又恐一人闻之不信,展转于其多位弟子梦中如是示现﹚,此是上品上生人;亦如于此已入初地二地者,往生极乐时,速证八地道种智,立即证得二种意生身,于相于土自在,此是地上菩 | admin 2018-07-22 |
![]() |
三论所修的范围,大致上就是在菩萨从七住悟后,然后同时依照《般若经》熏习别相智的时候,这个时候所成就的般若中观,大致上就是三论所含摄的范围。但是,关于入地之后菩萨所需要修习的种智,乃至于究竟位所需要的这些一切种智,这些部分完完全全都没有在三论里面;或者是说三论里面的文字,没有办法具体的揭示里面的修行的内涵。所以,我们在这里还是要再次的呼吁大家,也就是 | admin 2018-07-22 |
![]() |
中观学者当知:中观般若层别有三,一者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七住菩萨之明心智慧也;二者别相智,悟后依善知识,或自有能力依《般若经》熏习别相智,此乃三贤位至初地入地心之通达位般若中观也;三者地后菩萨所修般若种智,至究竟佛位圆满种智,方成究竟般若中观。般若中观之总相智、别相智、种智,悉依藏识别别阶位之修证智慧而建立,不可离于藏识、否定藏识,而有般若中观之 | admin 2018-07-22 |
![]() |
那菩萨依照悟后,他在破参明心悟后依止善知识,或者是他假如是有宿世利根的人,他自己有能力依照《般若经》的熏习别相智,就可以一路从七住位一路修行,乃至于到达初地的入地心、入地心的通达位,这个部分我们就把它叫作别相智。一旦入地了之后,接下就要修习、开始要修习种智了,开始要修习种智,从初地、二地……一直到十地,最后圆满成佛,这个部分修习就是种智 | admin 2018-07-22 |
![]() |
等到他亲证第八识如来藏直心,开悟了,要悟后起修,更应该转依如来藏直心,不谄不曲、不虚妄的质直体性。这样一来,在生活上能觉能知的妄心,也将会永远都是直的,这样修行,必定能在佛道上迅速向前迈进。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022集什么是直心要如何在生活上行此直心呢?》陈正源老师(原标题:怎么理解直心是道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此诸证悟菩萨悟后,若无往世业缘成熟者,则死时无有恶境现前,在正死位中无诸苦患;如果证悟菩萨发愿往生极乐,于死亡时就好像睡着ㄧ样,待中阴身成就现起见闻觉知时,遥见西方三圣与诸圣众前来迎接,自见其身坐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极乐世界。第四种,造诸恶业罪不及地狱者之死。死前及初死位中有四大分离之痛苦,这也是他们所必须承受之果报,这种人死后同样有中阴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譬如业异熟的智力,你们明心之后还要想想看:下一辈子你的果报是什么?你得要先思量一下,不能说悟了就没事了;悟后事情才多呢!所以悟了以后下一辈子你的异熟果报如何,你心里要先有个底,这样才具有另一种开悟的功德。如果悟了以后不知道自己下一辈子的异熟果是什么,那你这个悟可就太虚假了;这个业异熟是从悟了以后就开始要渐渐发起,可是这个智力要到佛地才能具足,这是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