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弟子当时心中即不以为然,因为以自己所亲身领受者,明心之后于现前五蕴六尘境界,即能不需思惟、观行、对境、第二心筹量等,现前住于诸法原来是空,对于过去诸多世出世法中所不能解、跨不过的地方,一时顿明,如眼翳忽明、久病忽愈,终于知真妄迥异,故能辨前行之路,可以不再依止于五蕴十八界,心中常呼畅快,只觉得现前任运受用甚大,并非如张师兄所说“悟后是没有受用的”,当时 admin

2024-07-01

  掌心里的大殿、钟楼、鼓楼、斋堂、纪念碑及玄文中心,就像被呵护掬捧着的六种菩萨璎珞,加上从指缝中潺潺流过的、如琉璃般的滞洪池水,这里真象是天生拥有着七宝庄严,再加上大殿后方的高地做为屏障,那真可说是: 后背有靠左右有抱堂前有照(开阔的明堂)照中有泡(活水) 所有绝佳好风水的地理元素都具备了!虽然六尘外相不足凭恃,但是说到菩萨法,在红尘中若能转 admin

2022-07-06

  《大方广入如来智德不思议经》:“复与十佛刹不可说百千亿那由他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俱,皆是一生补处,从余方界来集于此……具持三世如来所说诸法句义无有忘失,通达一切有为无为世、出世法,成就三世诸佛智轮。于念念中现天宫没、受生、出家、修行苦行、诣菩提树、降魔成佛、转正法轮、般涅槃相……其名曰: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 admin

2022-06-23

  愿我得菩提后,仅仅宣说一句法要,亦能使——心不稳固、易于变化之众生听闻稳固不移法语;贡高我慢众生听闻山王宝幢法语;舍弃过去盟誓众生听闻精藏法语;欲获神通众生听闻金刚句法语;欲获菩提果位众生听闻金刚藏法语;希求一切诸法众生听闻金刚般法语;希求了知众生心态众生听闻他心通法语;欲了知其他众生根机之众听闻智慧明灯法语;言谈乏味众生听闻辩才无碍法语 admin

2020-07-30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zhèng)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 admin

2020-06-14

  这些说法真是冤枉了!那婆子的老婆心切,以世俗的情节,来思惟禅门的行路;那么这种以世俗法,来度量出世法,也是属于从此乘更趣余乘的一类。第三、或者从此定更趣余定。当我们修学无相念佛时,在每个转折的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一小段的时间要衔接、调整;修定也是一样,在每次要提升我们定力的时候,一定要舍掉前面的定境,要有这样的作意,所以那时候心不是寂静不动的,这样的 admin

2020-06-08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03集佛法与世法是否矛盾?>蔡正礼老师 admin

2020-02-21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03集佛法与世法是否矛盾?>蔡正礼老师 admin

2020-02-21

所以就是因为菩萨于一切有喜乐,喜乐就是于善法中安住,能够在善法中安住享受这智慧的泉源,所以乐于教予别人,对于将自己所学的、从诸佛所闻听的、自己所领悟的、自己所亲证的来教导别人;乃至于世间的一切诸事,菩萨能够善修学,一切诸事世法、一切的经法,全部都是由佛法所流注出来的,菩萨于一切世间之外学之法能够通达;所以在十方无量无边一切语言他又能够深加领略,所以 admin

2020-02-21

 因末学在世法乃学习理工出身,凡事采实事求是,科学实验的精神,对于拣择佛法正知见的态度,亦采取严格的标准。非常感恩平实导师将佛法的修习大纲与次第讲述得相当清晰,导师著作的法宝也解答末学从小到大的疑惑。以下分享导师著作之一《优婆塞戒经讲记》的一些读后心得。 一、因果律 因果是法界实相的律则,而其素材全部储存在如来藏中。如来藏从无始以来持续 admin

2020-02-20

而被我们所度化的众生也能够转而再度化更多的人天,如此辗转度化,功德真是无量无边,无法计算;因为此经如来藏蕴含着无量无边的功德,是一切世出世法的根源,诸佛因为对祂已经究竟透彻了解,故能够开演出无量无边的妙法。因此能够受持此经,是进入佛菩提道,内门修学的第一步,也是诸佛出世的本怀。许多人在诵经之后,会配合诵念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 admin

2020-02-18

习学世法,是名为学;学出世法,是名学果。为诸众生不惜身财,是名为学;为诸众生亦不吝惜身财寿命,是名学果。能化众生,作人天业,是名为学;作无漏业,是名学果。能施众生一切财物,是名为学;能行法施,是名学果。能自破坏悭贪嫉妒,是名为学;破他悭贪嫉妒之心,是名学果。受持五根修行忆念,是名为学;教他修集成就具足,是名学果。”“善男子!菩萨信根,既自 三摩地

2019-07-20

太子的志向很高大深远而不在世法上面用心,道德殊特强盛而外貌生来就很清晰明朗(轮廓分明),看起来就好像是大梵天的长子一般。生来就有自然衣(舍那)遮蔽身体的童女(鸠摩罗),成为贤慧的太子妃而具有很美的容貌,身体苗条而且具有淑女气质的美妙威仪,看起来如同玫瑰一般的艳丽,简直就像天后一般;她与太子同在一起而每天从早到晚都享受著欢乐的时光,父王为了要让太子忘 三摩地

2019-06-25

行小道的菩萨们也像是这些小水的江河,当正法欲尽的时节,便难以忍受这世法的艰辛而纷纷倒地不起,各自灭身而消失(不再受生于娑婆人间);唯有大心菩萨勇猛不惜身命,宁可生生世世在痛苦之中,每每失去性命,也要护持这最后一分正法,如是终此这时节因缘而后灭尽!”“当佛在于世间,当佛示现灭度,菩萨于如是心中而无所动摇,这圣教的法宝都永无灭时,以如是深心清 admin

2019-06-19

世法平等得现在前。解一切法无有自性。修此解故烦恼渐除。外道。从畜生中终生人间者。彼应依善知识亲近多闻。以近多闻断除愚痴。是人虽复求多闻人及诸经论。作非有想。是人观察非有想已。自然解证无自性法。是人以此三世法平等自然现前。速证一切智。终不退转。外道。从饿鬼终生人间者。彼应依善知识修行布施。除其悭贪作诸功德。以修舍故心不积聚。是人以此三世法平等自然现 admin

2019-04-18

《大佛顶首愣严经》: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鸟玄。皆了元由。同在<楞严经>中记述,同时也是佛陀宣说楞严神咒的缘起,我们且看真正的佛陀是如何第一时间救护阿难的: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了世法一切皆如梦非处非无处体性恒寂灭诸法无分别如梦不异心三世诸世间一切悉如是梦体无生灭亦无有方所三界悉如是见者心解脱梦不在世间不在非世间此二不分别得入于忍地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住于梦定者了世皆如梦非同非是异非一非种种众生诸刹业杂染及清净如是悉了知与梦皆平等菩萨所行行及以诸大愿明了皆如梦与世亦无别了世皆空寂不坏于世法譬如梦所见 三摩地

2018-07-23

(初学佛的人,或学还不到位的人,一般都很容易将佛法与世法对立起来。孙居士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杨歧禅师的开示非常透辟和圆融。若真发心利他,悲深愿重,虽身处官场,棒下淋淋,亦是菩萨的救度行为。)18、提刑郭祥正居士,字功甫。为保信军节度判官,后受排挤,出为汀州通判。不久又弃官隐居青山,其居所名醉吟庵。祥正居士少时即志乐泉石,不羡纷华。辞官后,他便一心投入 三摩地

2018-07-23

佛法世法打作一片。且耕且战。久久纯熟。一举而两得之。但举话头,略抖擞精神,看是个什麽道理。前提要放下:杜门壁观。此息心良药也。若更钻故纸。定引起藏识中无始时来生死根苗。过去底事。或善或恶。或逆或顺。都莫思量。现在事得省便省。一刀两段。不要迟疑。未来事自然不相续矣。请只把闲思量底心。回在无字上。试思量看。但将妄想颠倒底心。思量分别底心。好生恶死底心。 三摩地

2018-07-23

而被我们所度化的众生也能够转而再度化更多的人天,如此辗转度化,功德真是无量无边,无法计算;因为此经如来藏蕴含着无量无边的功德,是一切世出世法的根源,诸佛因为对祂已经究竟透彻了解,故能够开演出无量无边的妙法。因此能够受持此经,是进入佛菩提道,内门修学的第一步,也是诸佛出世的本怀。许多人在诵经之后,会配合诵念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3   4   5   …   6   7   下一页»   共127条/7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