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我今天要断除烦恼是为了救度众生,我今天严持戒律是为了救度众生,我今天要开悟明心也是为了更好的救度众生,我发愿成佛也是为了究竟彻底的救度众生,这里一切以救度众生为标的,这才是菩萨种姓。这也是菩萨道和解脱道根本区别所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1):“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尽行。此菩萨勤修精进。胜精进最胜精进。第一精进大精进微妙精进。上精进无上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诸位都做过,同样的,如果受持戒律的事没有做好,就要处罚自己。这个要约,要在布施时、供养三宝等时节之前先立定下来。如果有人这样对自己约定:我如果没有定期的供养三宝,忘记了,就要处罚自己在事后补作加倍的供养。这样约定以后,自己就依照约定去做,就会谨记在心,因为如果没有好好地做,将会损失一倍。这样想一想就不会忘记了!同样的道理:我如果违戒了,就得要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解怎么样修精进行?前面修过布施、持戒以及修忍,接下来就得要修精进度,才能进入十住位中的第四住位。精进的意思是说,你对于布施、持戒、无生忍这三度,都得要精进修行了,不可以再像以前那样随缘而修了。修精进行,就是佛法上所讲的:要修学各种的善法行,无一善法不修。不但要修各种善行与善法,而且还要永远心不懈退呀!如果心懈怠了、退失了,那就不叫精进。换句话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下来佛又接着开示说:心不放逸常修忍辱,为涅槃果持戒精进,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见退菩提心生怜愍。(《优婆塞戒经》卷2)实义菩萨的第十三个条件是,心不放逸常修忍辱。这是说:心要常常住于法上,不放逸。住于法上而不放逸,这才是真正的苦行。一般人修的苦行,是一天到晚出坡,然后晚上不倒单,坐在那边打瞌睡,辛苦自己,说这样是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檀波罗蜜、尸波罗蜜、般若波罗蜜非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缘觉持戒布施。”〗接下来讲羼提波罗蜜,羼提就是忍。佛法中常常讲无生忍、无生法忍。无生忍,在三贤位的菩萨七住位开始就有无生忍了,二乘圣人也有无生忍,可是无生法忍只有诸地菩萨才证,也就是有了道种智才算是。忍的意思就是能接受、能安住,佛法的忍(安住)要透过精进修行才能得到。若是能安忍于真正的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也叫六度,就是六种到彼岸的方法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经过布施除贪,持戒而心不躁动,忍辱而能够精进,加上修学禅定的法门,而产生禅定的功夫。一.世间人最重的就是面子!可是佛教却让人忍辱,这其中的道理在哪里呢?世间人重面子——大丈夫可杀不可辱!可是佛教恰恰相反,《四十二章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持戒而不犯瞋、慢、愚痴,并且修种种善净业,自然就.会有别报:在共业之中有别报而不受痛苦。这是我们讲戒经的目的所在,也希望大家在戒经上的闻熏可以得利,使未来无量世的菩萨道顺利成功。(原标题:佛为我们开示修忍的要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祂在因地能够这样持戒修忍辱行,这样当忍辱仙人而被节节支解的时候,都不起瞋恨,才能够快速满足三贤位的持戒行;只有像祂这样一切为众生而精进求道,才能够超越别人而提前成佛,否则是没有办法超越时劫来成佛的。而且自己心中生起了这种一切都为救度众生的大悲心,也一定不敢轻视众生,对众生不敢生憍慢心。所以《法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无量数劫前的前身—&md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位穷人就是佛陀祂本身的前生,然后这个菩萨,他无量劫的修行都发这个愿,希望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无边誓愿度,因为这样的一个修行持戒,能够感得这样的福报。所谓的修习佛法,无非就是修福跟修慧这两样。那先说修福,事实上在我们的戒、定、慧三无漏学里面,戒本身是一个福业,定也是一个福业,只有慧才是最上的一个修行方法。如果是细分叫作戒、定、慧,如果分大类叫作福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听了、知道了,但是栏外五欲爱染的喧闹,一直鼓动着我们的心房,每天一醒来就是生活在缤纷灿烂的五尘中,我们要如何让我们能够将戒律的积极向上性和清净性,同时运行在我们每天所面对的五尘境中呢?对每个人来说,都希望戒律能够持守清净,接下来要和大家谈的主题就是:我们要如何让戒行清净?关于如何让持戒得以清净,是佛陀一直不断重复的教示。在《优婆塞戒经》中,佛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然而那个动了舍戒念的人,也许就有可能反而会怎么样?「唉呀!没关系啦!今世反正还会有机会,到时再来受吧!」问题是,是不是还有机会乃至是可以受得上品戒?严重的说,来世是不是还能够得到人身?都是问题!因为不受戒、不持戒,所以就有可能会在生活中造作诸恶,舍报的时候,当然就不一定还会再得人身。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经文中不是已经明白开示说:「若有人欲来受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佛子以恶心故,见持戒比丘手捉香炉行菩萨行,而斗构两头、谤欺贤人、无恶不造者,犯轻垢罪。」「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业,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戒罪则是于性罪之上再增加的罪:因为受持戒法而违犯了,犯戒以后就在性罪之上再加一条戒罪。没有受戒的人,当然就没有戒罪;但是虽然没有戒罪,性罪仍然还是在的,仍然要在未来世受报的。但是受戒者却毁戒,违背了佛语所宣的戒法,也有欺世盗名的过失,所以受戒者犯了罪,必须加上戒罪,当然就比较重。同样一个性罪,受戒者造了这个性罪以后,他的性罪也会加重;因为明知道这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出家菩萨持戒者,以菩萨戒为主持,声闻戒为副持,故为一切人天应供,心量广大深远故。此戒乃为不畏生死,能发大悲心之佛子而制,一受永受,尽未来际不失戒体,以之得成佛道。此戒无有舍法,唯有破戒而失戒体;如犯重戒者失其戒体。佛子若不受此戒,永不能成佛道;受此戒已,得超三大劫生死,是故应受。菩萨戒在见道以前必须取相受。取相受者若想不犯戒比较困难,必须非常谨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怎样持菩萨戒再来我们要怎样持菩萨戒?对于一个尚未明心的菩萨来说,因为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戒体,所以他只能依照戒相来持戒;但是对于一个明心的菩萨来说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找到了如来藏,他找到如来藏以后,可以如实的去观察,知道一个人造作善恶业以后,他所造作的这些善恶业的种子会如实的藏在自己的如来藏中,绝对不会漏失,将来有因缘一定会得到果报。他在确定了以后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记:善生童子又为我们请问:世尊!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要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佛说:善男子!有三个法可以清净优婆塞戒:第一、是信受佛、信受佛法、信受僧宝。第二、是从深心中真的相信因果:深信持戒的因果,以持戒为因,必定有未来世的可爱异熟果报;以犯戒为因,必定会有未来世的极不可爱异熟果报;如果深心信受佛法僧,就能清净戒法,知道以持戒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个诸位都做过,同样的,如果受持戒律的事没有做好,就要处罚自己。这个要约,要在布施时、供养三宝等时节之前先立定下来。如果有人这样对自己约定:我如果没有定期的供养三宝,忘记了,就要处罚自己在事后补作加倍的供养。这样约定以后,自己就依照约定去做,就会谨记在心,因为如果没有好好地做,将会损失一倍。这样想一想就不会忘记了!同样的道理:我如果违戒了,就得要加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持戒者于此应该特别注意。若五个条件不具足,被杀者虽然死了,亦是可以忏悔的杀罪。余打伤,系缚等为方便罪,皆可忏悔,广如经说应知。于上说杀生事不作,就是守持不杀生戒。2、偷盗戒不偷盗戒相,偷盗是不与取,即他人的财物等,不给与自己,自己以盗窃心,将其取离本处而据为已有,是为偷盗。包括教别人替自己偷盗,或以势用夺取,或以方法侵占,或借用抵赖不还,或拐骗、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使我们硬性规定必须每半月诵一次,以现在脱离农业社会环境,住在工业社会极为忙碌的情况下,并且顾及在家菩萨如果家中眷属尚未学佛的情况下,要求在家菩萨们每半月集合诵一次戒,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家庭眷属之间的纷诤而无法继续持戒,那将会成为新戒菩萨的大损失;所以依照佛说小小戒可舍的变通精神,本会规定新学菩萨每二个月回到会中诵戒一次,是如法的。三、现在的道场,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