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布施是六度波罗蜜的第一度,如果这一度修不成,后面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甭提了!因为六度之间息息相关,六度万行是以布施为基础;如果布施不能成就,持戒也就不能成就,为什么呢?因为布施修足了,有了舍心,就不会想要从众生那里去贪,这样持戒才能持得好,持戒的因缘才能成熟。同样的道理,如果布施不能成就,瞋就无法布施出去,心中就会常常有瞋;把瞋布施出去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布施的果报就是未来世富裕欢乐,持戒的人未来可以生到天上;静虑禅思智慧让心清净的人,未来可以得到涅槃解脱的快乐;而布施也是得到解脱涅槃的资粮,欢喜的缘故得到一心,一心观行五阴无常而得到解脱。就好像一个人要求得树荫,先要种树;而要求得花、果实,也必须先种植;布施也是如此,今世后世得到快乐……,这些都是布施的利益。1布施不仅可以让我们未来安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行菩萨道中累积福德最关键的方法就是布施、持戒,和十善、修定等生天之论;此三论是度众生的基础,并且也是让我们生生世世都能不堕恶道而能顺利地行菩萨道。因此佛陀度众生时往往先为众生说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有了此基础之后才进一步说明实际修行的内涵法要,而我们依教奉行的话,也会因此有福德庄严而能让我们在道业增上。《优婆塞戒经》卷2〈二庄严品〉第12云:【所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持戒却没有清净的智慧,虽然自身持守戒律严谨,可是却轻慢于别人,所以他就会堕落到兽中,却为兽王。也就是说一个修行人,能够懂得作大布施,但是个性急躁多瞋恚,不能够依止正念而修行,这样子的话,他未来就会投生为龙族,虽然有着世间的财宝、眷属,受用丰饶这样的一个大福德,可是身上却要承受着火烧跟虫咬的恶报;修行人如果能修大布施,但是对众生多所轻慢,未来生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有人听到了这里也许会想说:我可以相信布施的因缘果报,但若是我今世布施了一分,未来世得到一分果报,那岂不是永远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况吗?因为虽然得了一分果报,若不再继续布施,未来世又没有福报可以受用啊!可是我受用了这一分福报,又要再布施出去的话,那不就等于说自己没有受用到那一分福报吗?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布施呢?可是你假如再去读《优婆塞戒经》卷第五中,世尊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能。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要之一部份,一个人想要求得禅定、智能的功德,如果过去生没有做好布施,今生就会有许多的障碍。由平实导师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由这个缘故,就知道乐于布施的人,一定会相信布施的因果,而且也会因此而相信:持戒必定有持戒的因果,这样的人就能成就布施的善妙果报。布施正果和余果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名施正果。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名施余果。——《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可以远离烦恼,也可以多财巨富,这就是布施的正果,而且还有余果。布施惯了,远离财物执着的烦恼,都不牵挂,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据《菩萨优婆塞戒经》所示: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初禅者),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其中复因受施者为贫穷田、功德田、报恩田而有差别。布施之人心态不同,果报亦异;有人施时求受者后时回报,有人施时求来世生天或得财利;有人以未悟故,施时求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况有很多的食物或者钱财呢?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然后才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进入大乘见道位中。而且,不是仅仅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慧,次第进修诸地,也必须具备福德作为进修的资粮;乃至即将成佛之前的等觉位中,还必须百劫专修布施,头、目、脑、髓、舍宅、妻、子,无一不可布施,都无贪着;以如是百劫难施能施所得福德,方能成就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学戒时别被戒相绑死了,要依照佛陀制戒的精神来持戒。万一私自为人看病而被起诉了,法官判刑,只能接受;因为法官也无可奈何,得要照判,因为法律规定就是如此嘛!如果私自为人免费看病是不可行的,那就设法考取医师执照,也能为人廉价的诊病处方、救护众生身病,也是布施啊!另外,譬如种种咒术为人治病也是可行的,只要是义务性质的,并不牵涉医疗法规,就可以为人持诵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祂在因地能够这样持戒修忍辱行,这样当忍辱仙人而被节节支解的时候,都不起瞋恨,才能够快速满足三贤位的持戒行;只有像祂这样一切为众生而精进求道,才能够超越别人而提前成佛,否则是没有办法超越时劫来成佛的。而且自己心中生起了这种一切都为救度众生的大悲心,也一定不敢轻视众生,对众生不敢生憍慢心。所以《法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无量数劫前的前身—&md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说,持戒是善法,并不是为了要束缚我们——让我们觉得很不自在;所以就会从原本很排斥受戒,反而变得很欢喜乐意去学戒。如果对学戒具足正信,这时候自然就会乐于去受持三归五戒了。最后,第十信位是愿心。愿意利益众生、愿意修集善法、愿意成就佛道等等。当愿心能够成就之后,就自然能够发起菩提心,成为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并且进入初住位,开始乐于行布施等菩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佛法中讲的礼敬六方,就是礼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如果发菩提心之后,能每天真正的礼敬这六方的话,他一定可以增长他的寿命,也增长他的财物。所以礼敬六方并不是像外道所说的要礼敬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的神祇。-----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发菩提心品>第二(原标题:有智之人为三事故发菩提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受持是戒已,转授诸众生。谛听我正诵,佛法中戒藏,波罗提木叉。大众心谛信: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大众皆恭敬至心听我诵。如是成佛殊胜利益,哪里可以不受呢?《菩萨璎珞本业经》上,佛陀亲口宣说:其受戒者,入诸佛界菩萨数中,超过三劫生死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伯夷叔齐的圣之清,恶言恶语不入于耳;及非礼勿视、听、言、动的四勿,即与持戒义冥合。戒的消极方面令一切恶不造,积极方面使一切善完成,此就是尸波罗密。柳下惠的圣之和;及中国古时许多仁人君子,令德润于当世,名声照于后世,其度量的宽容阔大,就是忍辱波罗密。从前洪水泛滥,国人备受极大痛苦,大禹九载辛苦,始平水患,民众咸得安乐,当其焦心苦志疏解水患的时候,忙得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够教化众生,使能三皈及持戒,乃至理解、言说「一切法无常、无我、涅盘寂灭」或「诸法无性」,如此,才能使沉溺的众生因为种下佛法种子,于未来世因缘成熟时,得以修行佛道,得到真正解脱。否则,得到了救济,暂时的脱离物质或精神上的困苦,但终将因福德的不足及欠缺佛法正确知见,而不断的在贫穷与困苦中生死轮回。因此,如法的布施应该要兼行教化的功能,如此才能真正解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听了我这句话而不服气的人,等到后面佛开示出来时,自然就会知道我说的都有根据,一点都没有冤枉她!所以我们不但要修檀波罗蜜,乃至般若等其余五度都得修,不可省略掉中间的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波罗蜜。这六件修行法事都不能偏废,所以每一度都要照顾到。来到我们这儿,亲教师们依照教材来教导,你一一熏习而且如实去做,就不会有所偏废,都会具足六度。如果亲教师讲的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从另一方面来看,菩萨道的内涵中必具六度波罗蜜,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的菩萨行,所以真正的学佛、行菩萨道,必然不能偏废任何一度。在此六度中,与福德有直接关系者,即是前三度(布施、持戒、忍辱),而后三度尽管与福德也有关系,但却是以福德作为基础。由此可见,单以福德来衡量学佛的成绩,已然失当,何况是以部分的福德--良好的气质长相--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意乃谓:外道供养东西南北上下六方神只,菩萨亦供养东西南北上下六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唯有菩萨乃能供养。然此菩萨性、非人人皆有,若菩萨性是人人皆有者,则不应和合众善业因缘方能供养六方---布施乃至智慧。若人人皆有菩萨性者,不必修诸善业因缘,便自己能修布施乃至智慧---供养六方。若人人皆有菩萨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