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呪随持呪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楞严经》卷八)这是说,如果平日福慧具足,而且发起了往生净愿的众生,那就可以自得心开,见十方佛,随愿往生一切净土。这是仰仗释迦世尊愿力慈悲加持的往生,而能够达到在心所愿而生;特别是要发心,要护持如来正法的人,可以亲住如来座下 三摩地

2018-07-20

第二个,威仪不缺,表示他是要持戒的,能够符合他在家或出家的威仪,这个叫持守戒法。第三个事情是扫塔涂地,表示对于寺院的塔庙应该要尽力来护持、来建设,让有一个弘扬的地方。第四个是,以众名香、妙花供养,对于建好的寺院。平常应该要以名香妙花来供养;而且要以四事来供养沙门。第五个,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这个就有所谓对于三昧的内容了解,乃至有些人他是已经可以深入 三摩地

2018-07-20

持戒行。志操确然。憩庐山十有余年。义熙初。投山阴嘉祥寺。克己导物。苦身率众。五载。寝疾。自知将尽。乃属想安养。祈诚观音。山阴北寺有尼名净严者。宿德有戒行。梦观世音从西郭门入。清晖妙状。光映日月。幢幡华盖。七宝庄严。净严作礼问曰。不审大士何所之。答云。往嘉祥寺迎虔公。虔亦预睹圣相。疾虽绵笃。神色如平日。侍者咸闻异香。顷之入寂。道俗闻见者。莫不叹羡( 三摩地

2018-07-20

持戒无信愿。不得生净土。唯得人天福。福尽受轮回。辗转难脱离。看经无慧眼。不识佛深意。后世得聪明。乱心难出离。不如念佛好。现世无名利。行坐不多罗。则是阿弥陀。发愿持戒力。回向生乐国。如是各行持。千中不失一。释迦金口说。弥陀亲摄受。诸佛皆护念。诸天善护持。见此念佛人。与佛不相远。应当坐道场。转于轮。普度无边众。譬如贫家女。腹孕转轮王。诸天常爱护。贫女自 三摩地

2018-07-20

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试自简点。若于身心世界。犹未放下。贪嗔痴念。犹自现起。是非人我。犹自挂怀。间断夹杂。犹未除尽。妄想驰逐。犹未永灭。种种他岐。犹能惑志。便不名为真念佛也。要到一心不乱境界。亦无他术。最初下手。须用数珠记得分明 三摩地

2018-07-20

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纯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生矣。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夫造恶业。入苦趣。念弥陀生极乐。二者皆佛言也。世人忧堕地狱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元祐中。官两 三摩地

2018-07-20

持戒法。晨夕修净土忏仪。礼佛千拜。兼阅华严般若法华光明诸大乘经。日无虚晷。一日方端坐室中。忽有光明照空。逾于皎日。面西而逝(佛祖统纪)。蒋十八妻者。海盐人。中岁与其夫合志修行。断除爱欲。日诵大乘经。历四十余年。一日各洗漱。炷香唱佛名。并书一颂而逝。蒋颂曰。这个幻身。四大合成。今日分散。各归其根。诸幻既灭。灰飞烟绝。如空中风。犹碧天月。既无障碍。又能 三摩地

2018-07-20

学第一义谛法,真是难唷!难怪《金刚经》云:“……,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幅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福德。……”。破参以后翻阅《金刚经》,更是赞叹:是讲真心,不须背诵、不须批 三摩地

2018-07-20

我不喜欢打坐,所以禅宗首先跟我绝缘(现在才知是‘以定为禅’的错误认知);“律宗”持戒太死板,虽然敬重弘一大师,他曾是我出家修行的榜样,但是我怕了那些待人律己都严苛到缺少慈悲心的同参,所以不敢选;对“净宗”念佛没有兴趣,宁愿去持咒还定心一点,况且师父从来没有叫我们去极乐世界(愚痴啊!);“密宗”?师父常常开示密 三摩地

2018-07-20

乃竟佛教导师之印顺法师,竟受密宗应成派中观邪见蛊惑,随彼邪见而否定如来藏,诬佛所说如来藏“思想”同于外道神我之说,岂真无明由虚空无因忽生耶?果如是,则印老不必持戒出家,汝修行成佛已,复将再由虚空无因忽生无明,再度沦为凡夫,持戒出家修之何用?必因人人各有种子识,修行净除自己种子识中二障随眠已,种子已经纯净,不复再现无明种子,故成佛已,永不再 三摩地

2018-07-20

惟俨禅师对经论颇有研究,持戒也很精严,但是,他同时也感觉到,沉醉于义学的研究,并不能解决自己的生死大事。他感叹道:“大丈夫当离法自净,焉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邪(大丈夫当不住于法,自净其心,岂可沉溺于对戒条律仪进行烦琐的诠释和执着于对衣着穿戴等小枝小节的持守呢)?”于是便前往湖南衡岳,参礼石头希迁和尚。初礼石头和尚,惟俨禅师便问:“三乘 三摩地

2018-07-20

神晏禅师对一些人修行不从心地入手,只知道机械地持戒,很不以为然。他曾经对同学讲:“古德云,白四羯磨后,全体戒定慧,岂准绳而可拘也!”于是,便杖锡云游,遍扣禅关。开始的时候,他只是强记一些大德的语言开示,沉溺于文字知解之中,而于自己的心地并未发明。后因参礼雪峰义存禅师,始契心印。一天,神晏禅师入室参雪峰,雪峰禅师知其缘熟,突然站起身来,一把 三摩地

2018-07-20

道潜禅师持戒精严,讷于言,敏于行。真寂禅师圆寂后,道潜禅师便入雁门,朝五台山,以其戒行清净,多次感文殊菩萨显圣。后游方,居无定所。初谒法眼,法眼禅师便问:“子于参请外,看甚么经?”道潜禅师道:“《华严经》。”法眼禅师问:“总别、同异、成坏六相,是何门摄属?”道潜禅师道:“文大《十地品》中。据理则世出世间一切法,皆 三摩地

2018-07-20

清珙禅师厌弃世事,淡于名利,故一生持戒特别精严。他经常用《楞严经》中的“四种清净明诲”告诫大众。清珙禅师有位,名太古愚,高丽人。他曾经执侍清珙禅师而得契旨。清珙禅师圆寂后,太古愚禅师请得师之舍利,归国供养。 (原标题:391石屋清珙禅师悟道因缘) 三摩地

2018-07-20

他认为读经、参禅、持戒,都与念佛是一体不二的: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人参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由于祩宏禅师本身是从禅入净的,又主张禅净不二、以净为归,所以他的开示,在朝野中影响很大。一时士庶都争相前来礼敬问法。侍郎王公宗沫曾告诉祩宏禅师: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祩宏禅师道:猫儿突出时如何?王公被问 三摩地

2018-07-20

如果常常有魔困扰的人,应常常在佛像之前,将布施、持戒、修行各种慧业以及修行福业的各种福德、功德回向怨家债主、亲友,同学佛道,一同悟明心性,一起解脱生死,所以回向的时候必须具体。有的人回向时很洒脱很笼统。每天晚上就在佛前唱诵:愿以一切修行功德回向法界。这样就完了,表面上看起来很洒脱,骨子里却很笼统。所以回向的时候,对于一个学法有障碍的人来说,必须很具 三摩地

2018-07-20

你心里面有没有慈悲忍耐的力量?你心里面有没有般若智慧?所谓“六般若蜜、四无量心”,你心里面具备了这许多慈悲喜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自然会形之于外。在纸上谈人我、辩是非,是没有用的,语言文字也只是表达的一种方式,它不是道,不是禅。过去有一个国王……(故事,略之)。所以这种只有语言文字的空欢喜,不是心里的功夫,笔影蘸干 三摩地

2018-07-20

”驱牛出,乃呼前世僧名,牛即应声而过;复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今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虽然大,汝辜于佛恩。”护伽蓝神,僧厨下食,每每为鸟所耗,拾杖抶之,曰:“汝食不能护,安能护伽蓝乎?”神附梦于合寺僧曰:“拾得打我。”诘旦说梦,一一无差;视神像,果有所损;惊异,牒申郡县;郡谓“贤士遯迹、菩萨应身&r 三摩地

2018-07-20

”君不见维摩诘大士之家眷成群耶?而不妨碍其为等觉大士也!达摩大士亦云:“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又言:“若见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须 三摩地

2018-07-20

持戒修身。众推无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大目犍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于路乞食。逢遇优楼频螺。伽耶。那提。三迦叶波。宣说如来因缘深义。我顿发心。得大通达。如来惠我袈裟着身。须发自落。我游十方。得无挂碍。神通发明。推为无上。成阿罗汉。宁惟世尊。十方如来叹我神力。圆明清净。自在无 三摩地

2018-07-20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