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那么什么是二乘人的无生忍呢?就是声闻缘觉的无生忍,是我的十八界都灭掉了,就是无我,这就是二乘的无生忍。就是能忍于自我在未来世永远都不再出生了,这就是二乘的无生忍。为什么二乘人的忍辱有波罗蜜而不是忍辱呢?因为二乘人是出世间法上的忍,忍的是自我虚妄,意识心虚妄,不再认意识心为常住心,我见断了。这个忍不容易,难以为凡夫接受,所以才说是忍,可是他们能安忍于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能破掉憍慢心与痴心,凡夫知见就可以舍弃,就能安忍于无我无我所的正知正见。可是有许多大法师、大居士们,你向他们说:“你的我与我所的执着怎么都还舍不掉呢?”他们会说:“我都舍掉了啊!”对你坚称说他都已经舍掉了。那你对他说:“离念灵知就是我见的我,就是众生我、就是识阴的我,你要舍掉。”他说:“不!这是真如心,不能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叫作无生忍?五阴空、十八界空、五阴无常无我,无常无我所以是苦,苦所以是空。十八界亦复如是,这样一一界一一阴(十二处也是一一处的观行)这样去现前观察,你能够这样现前观察,亲自证实它、领受它,这样你就可以把我见断除掉,你就可以把我执一分一分的断除掉,最后你成就了无生忍,不再于三界中出生了。能忍(能接受)十八界的自己在未来永远都不再出生,这就是无生忍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想不能说有错,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轻松,不要动辄得咎,也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活得自在,追求无系缚解脱的生活,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向着解脱、常乐我净行进的动力;只是都会产生颠倒的认知,我们因过去世不能了解法界的,无明造作而有了这世的五阴世间,一生下来所了别的,就依着我和我所的舒适和满足、执着和追求,所受的教导也是增益我及我所的熏习,对于世间的无常执以为常, 三摩地

2018-07-23

复有四法:一者知有为法无我我所,二者知一切业悉有果报,三者知有为法皆是无常,四者知从苦生乐,从乐生苦。〗〖复有三法:一者于诸众生心无取着,二者施众生乐其心平等,三者如说而行。复有三法:一者能施众生乐因,二者所作不求恩报,三者自知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三法:一者为诸众生受大苦恼,二者次第受之,三者中间不息,虽受是苦,心终不悔。复有三法:一者 三摩地

2018-07-23

第五、未来世乃至这一世得解脱果;五戒若能好好的受持,就表示对于自我得失根本不在意,他在意的是:众生有没有因为我持五戒而得到利益?这样无我无私的人,怎么可能不得到解脱果呢?因为我与我所都不存在了,心心念念想的都是众生,因为持五戒而施予众生无畏,因此有这五果。如果有人能具足受持五戒不犯,我们就知道他一定会快速的得到这五果。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一切真正悟入实相而证大乘无我法,以及亲证蕴处界空而断我见的初果人,都同样会断除的戒相上的执着,本会同修们在悟后不单有断三缚结的功德,更有实相智慧相应的功德,都应该有这种见地才是。所以悟后受了菩萨戒,应该会有不取有戒、不取佛戒、不取相戒的见地发起:所作所为都以如来藏清净心的真如法性为依归而自然不犯戒,不需专在小小戒的戒相微细表相上着眼,这才是断了 三摩地

2018-07-23

复有四夫:一者知有为法无我我所,二者知一切业悉有果报,三者知有为法皆是无常,四者知从苦生乐,从乐生苦。〗〖复有三法:一者于诸众生心无取着,二者施众生乐其心平等,三者如说而行。复有三法:一者能施众生乐因,二者所作不求恩报,三者自知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三法:一者为诸众生受大苦恼,二者次第受之,三者中间不息,虽受是苦,心终不悔。复有三法:一者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情况是证得解脱果以后,不很执着无余涅槃的人才会相应到这个无明;譬如菩萨证得阿罗汉果,已能出三界分段生死了,然后想到将来入了无余涅槃时是把我自己灭了,真正的无我;有我就轮回生死了,可是六根、六识、六尘都灭失而不存在了,自我消失以后,无余涅槃中并不是有蕴处界我的任何一法仍然存在,那么无余涅槃中到底是什么呢?证得阿罗汉果的菩萨们想到这一点时,才会想到 三摩地

2018-07-23

最后我要感谢所有的同修们,因为在你们的护持、摄受以及无私无我的帮助下,我这次才能顺利受戒回来。在此祝愿我们所有的佛弟子都能共同进步,也祈愿正法在大陆能够顺利弘传,法脉永续长存,来利益今时后世广大的有缘众生。 三摩地

2018-07-23

这是一切真正悟入实相而证大乘无我法,以及亲证蕴处界空而断我见的初果人,都同样会断除的戒相上的执着,本会同修们在悟后不单有断三缚结的功德,更有实相智慧相应的功德,都应该有这种见地才是。所以悟后受了菩萨戒,应该会有不取有戒、不取佛戒、不取相戒的见地发起:所作所为都以如来藏清净心的真如法性为依归而自然不犯戒,不需专在小小戒的戒相微细表相上着眼,这才是断了 三摩地

2018-07-23

但是佛不同,佛是从实相来说,或者从二乘的声闻戒来讲,是从出三界的立场来看待戒法的,因此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从心中直接把怨恨、仇恨舍弃了,因此而不杀人,所以心地能以清净心来庄严,不是用压抑的方法去受持不杀人戒,而是以舍弃嗔恨之后的无我心来受持不杀人戒,所以佛能清净庄严不杀戒;但是外道们对不杀戒的庄严,是以恐惧后世果报来庄严的,所以是不清净的。同样的,外 三摩地

2018-07-23

因此,如果你心里面产生了一个很细微的念头,想要将这些东西占为己有的时候,你便可以很快地省察,不管那个念头多么的细微,你因为习惯了这样的心性观察,你就是可以察觉,在你察觉的当下,你就可以做出抉择,而渐渐地转依到如来藏的无我性、无我所性、无我执性,让自己的凡夫性消失。——摘录自郭正益老师著《甘愿做菩萨》 (原标题:让自己的凡夫性消失)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除了生起闻、思、修三慧之外,更需要有果证,发起证信与证慧,具足了一切法道的功德与受用;再经长劫无私、无我地以佛法道来救度广大众生,一分一分地摄受佛国净土,最后才能成佛。——摘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17集学佛与佛学有何不同? (原标题:从信佛到成佛,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呢?) 三摩地

2018-07-23

——《维摩诘经讲记》平实导师著《维摩诘所说不可思议解脱经》〈文殊师利问疾品〉:【尔时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菩萨应云何慰喻有疾菩萨?」维摩诘言:「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盘;说身无我,而说教导众生;说身空寂,不说毕竟寂灭;说悔先罪,而不说入于过去;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 admin

2018-07-23

若言不能,复应语言:‘若不能者,汝能随我说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不?’若言能者,复当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说二事,唯不能说诸法无我’,复应语言:‘汝若不能说诸法无我,能说诸法是无性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优婆塞戒经》卷五)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当我们看见穷人,想要布施钱财给他的时候,最好先要求他说:你能归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国王就继续问:佛道是什么呢?菩萨就跟他讲:它其实就是无常、苦、空、无我这四种无常的道理。国王听了,就希望菩萨能够跟他详细地解说,菩萨就跟他讲:这个世界无常,因为终有一天会坏灭,所以这是无常的道理。国王听了说:嗯,这个我知道,世间的物质,没有一件是能够长久存在的,所以是无常。然后菩萨又继续说苦,就从我们出生到我们生病,乃至去世都有种种的病苦;所以 三摩地

2018-07-23

亲证了祂,也是证得了人无我,因为祂也是无我性的,所以说是空三昧。无相三昧又是在说什么?是说祂没有三界中任何一法的相貌,因为祂是世间外的法,本身虽是出世间的法,却得要在世间之中去亲证祂;而亲证祂的时候所见的相貌,却不是三界中任何一个法的相貌。若一定要施设一个相貌,也许可以说祂叫作如来藏相,亲证了祂就得这样的无相三昧。第三个三昧叫作无愿三昧,是说祂本来 三摩地

2018-07-23

无我无我所,不是涅槃,那是什么?如果有人能每天对自己建立这样的要求:凡有所施,先布施给别人饮食,然后我再来吃;如果我违背了这样的自我要求,我就光得发誓:要以更多的罚物每天供养于佛,如此处罚自己。每天这样要求自己,如果犯了这个要求,自己就生起惭愧心。如果能不违背这样的自我要求,这个人就具备微妙智慧的因缘了,未来一定会证得微妙的智慧。这种心态,诸位一 三摩地

2018-07-23

如是四累,二法能坏:一修无我、二修无常。善男子!若欲乐施,当破五事:一者瞋心、二者悭心、三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乐布施。乐施之人,获得五事: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称、五者庄严菩提。”〗讲记佛接着说:“善男子啊!有四个法会拖累你的布施修行。第一、因为悭贪的心没有破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