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解脱道是许多的有情在痛苦中所产生的念头,希望能够依凭著智慧的教导,然后有智慧的人来开导他,然后离开这个痛苦,所以一切的众生都是以苦为师的。然而这世间却有许多人并不清楚真正的解脱是什么,他也不知道解脱最后的终点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根据佛法——佛陀的教诲,来告诉大家真正的解脱是什么。首先呢有两种有情:第一种有情,他希望能够在解脱的过程中,能够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薄贪、瞋、痴的境界完成之后,要进入菩萨三果时,除了智慧增进之外,也要除习气,也要修学定力,互相配合,然后才能进入三果或四果境界。要进入三果断五下分结的时候,有他的次第在。断五下分结是说断三缚结后继续再断贪欲,后断瞋恚,连同前面三缚结,总共是五个结。三缚结断了之后,再断贪欲、瞋恚,就是三果人。断贪欲而不断瞋恚,或者断瞋恚而不断贪欲就不是三果人,只能称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发无上心智慧微浅。是初发心菩萨。又从他闻甚深空法读诵受持。复于少智愚痴人前读诵解说。余人闻已惊疑怖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生退没乐声闻乘。是名初发心菩萨犯于第一根本重罪。先所修习一切善根皆悉烧然。堕于恶趣离安隐处。失人天乐及以大乘境界之乐。坏菩提心。是故菩萨。宜应先知众生善根及了彼心。随其所堪次第说法。如入大海渐渐至深。善男子。是虚空藏菩萨摩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譬如现在与未来世的证得道种智的菩萨,在说禅时也常常会讲到古时的下地菩萨所证的境界;而那些被拿来宣讲的禅门书籍的主人翁或作者--禅宗的许多祖师菩萨们,大部份是只有七住位破初参的智慧而已,我们却不可因为证得道种智的菩萨曾经用七住位祖师的著作来宣讲,就说这位菩萨的般若证量等于禅宗七住位的祖师,就说这位菩萨的证量不超过禅宗的七住位祖师。所以不可这样主张:&l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诸贤!如何是正定呢?是说圣们想到苦就是苦时,熏习就是熏习、息灭就是息灭;想到灭苦之道就是灭苦之道时,这时或者观察本来所作的身口意行,或者学习回想以前种种所作诸行,或者看见诸行引生未来世轮回的灾患,或者看见了涅槃境界中止息了一切苦,或者没有执着自己所观察的种种法、善净心得到解脱时,于这中间,或者心得安住、或者藉禅定境界而安住、随顺所观察的而安住,不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慧解脱的阿罗汉是指:虽然没有完全具足证得四禅八定,但他可以用智慧解脱于三界的阿罗汉。不过,慧解脱阿罗汉至少也要有初禅的定力,因为在三果的果位时,就已具足了初禅的定力了。至于俱解脱阿罗汉是说:他慧解脱跟四禅八定都具足,他随时可坐脱立亡,也就是说他随时可以离开三界,因为他有四禅八定的定力,所以俱解脱的阿罗汉,他必须要同时拥有四禅八定跟解脱的智慧。所以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什么叫作佛菩提道呢?佛菩提就是每个众生在证知生命的实相——法界根源——当时及后续所出生的智慧,而法界实相就是各个有情都有的真如与佛性;证知法界实相而生起法界实相智慧的方法,就是佛菩提道。有许多人认为,修证解脱道就是修证佛法,而事实上,佛法是成佛之法,不是唯能令人成阿罗汉之法;单修阿含解脱道之实证,只能使人成阿罗汉,并不能使人成佛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菩提道修学的方向:证如来藏而观察如来藏心的种种功能与清净自性,方能发起般若实相智慧;进证如来藏含藏的一切种子,成就一切种智,方能成佛。勿作佛学研究而堕于文字、依文解义。2.依八识论为前提而修行者,若能如实了知蕴处界的内容,则声闻解脱道的修习,此世至少可证初果。依八识论为前提,大乘佛菩提道的修习,此世多能开悟明心;二道皆可实证。3.依六识论为前提而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反于此者,则是有些出家人于佛智,不生信受;宁可信乎学术界之异说,互相引非义以为义,谬圣义而以为当然,于修证付之阙如,于诸经典不能通达,无能晓窥如来意旨,徒以口舌论义而为盛事;若真能说然不能行处,则无可怪哉;以佛法修证,非是一生可期,如何可以娑婆恶世众生而作希求?然诸众法师既披圣衣,发心出家,当非为名闻利养,当以为有真佛法可以追求,当以为佛法真正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迦葉當知,彼初化城謂聲聞緣覺乘清淨智慧,空無相無作解脫之智;真實大城是如來解脫。是故,如來開示三乘,現二涅槃,又說一乘。」佛告迦葉:「若有說言無此經者,非我,我非彼師。」」(CBETA,T09,no.270,p.296,a7-b7) (原标题:如來云何說有三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令急求解脱出三界者,令其先证解脱果——二乘菩提;证解脱果已,方信佛语真实无虚、佛法真实可证,乃敢回心大乘,修学别教之佛菩提果——无生法忍一切种智,以慈悯及智慧善巧故,佛于唯一佛乘,一分为三,遂有三乘菩提之异同,然实唯一佛乘,无二无三;如此方是《法华经》终教之真实义。《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二:【尔时圣者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白佛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您的戒禁取见也断了,三缚结就全部断除了,初果解脱的智慧证量已全部发起,已能再度检查而确认自己已经预入圣流了:虽然还不是真正的圣人,但已经预先算是圣人中的一分子了。您如果不想退失这个分证解脱的见地证量,还得要继续重复的如理作意观行,才能保得住这个果证;因为末法时代邪师极多,他们会继续影响或说服您回到我见的境界中。因为断除自我、否定自我,是违背常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佛菩提道的基本修行方法则是实修六度,累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以求证诸法实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种智为目的。大乘佛菩提道的见道、修道、成道,皆需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作为基础,若缺少资粮便无法进修。二乘无须积累很多的福德资粮即可成道,是以有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之说。相对佛菩提道来说,解脱道易修易证。只要有善知识指导,每一个人都可以藉意识深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菩提道又称为大菩提道,也就是含括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这二主要道的,菩萨修学成佛所必须经历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的五十二阶位来说,十信位经历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对佛法僧三宝以及因果法则的信心;有了信心以后才能进入初住位修集布施功德,二住位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则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修集禅定功德,乃至到了六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前面五度的所应修集的福德具足以后,自己就会思惟:难道佛法单单只是修集福德吗?当他思惟以后知道,佛是福慧两足尊,福德与智慧都具足,不是单单只有福德而已。这时候,他会发现自己所欠缺的就是智慧,因此他会寻找善知识来熏习佛所说的般若智慧。虽然刚刚开始熏习的时候,有很多是自己不懂的,可是他会很有耐心地而且不断地去熏习、去思惟、去整理。有一天,当他起了一个念头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谓的四圣谛,并非只有二乘菩提中才有,其实四圣谛是贯通三乘菩提的;只是大乘依实相法的如来藏心体为中心,依实相般若而说蕴处界缘起性空的四圣谛,并且进一步修学如来藏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成就一切种智而成佛道;二乘则是只依蕴处界的缘起性空来说四圣谛,纯依世俗法的蕴处界来观察蕴处界的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从二乘菩提来说,一切法都摄入四圣谛中,因为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慢慢地会知道:念佛绝对不仅是持佛名号,绝对不仅仅是求生西方而已,从此以后智慧开始会出现。先是闻慧,然后有思惟慧,然后修慧。一直到最后,到了果地无相念佛,我们称之为证慧。就是说意根这个一念无明会转为智慧,无始无明也会转为智慧。那么身口意三业清净了,要生极乐世界就容易了。如果心不清净,十万亿佛土非常遥远。如果心地清净、口业清净,还有身行清净,那么西方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经由定力的助益,可以让我们发起智慧,可以究竟涅乐。成佛不但要有慧力,也要有定力。有慧无定不能成佛。所以定力是成佛的舟乘、船筏或是车子。三福净业的第一部份包括:要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一、孝养父母:有人说学佛念佛最基本的部份是布施,而内心又盘算著钱赚不多,如何布施?有些人以克扣父母亲之零用钱或家里菜钱来布施。当然,如果父母发心自愿同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所谓“般若波罗密”我们翻译成中国话叫做:“智慧到彼岸”,也就是大般若经所讲的意旨,必须先明白。大般若经的很长,像这样大本的大藏经这么厚,有四巨册共六百卷。所以想入一行三昧,不光是前面所谓的“系心一佛,不取相貌,专称名字”而已。当我们随佛方所,“专称名字,于一佛念念相续”的这个功夫在修习之前,要先听闻了解般若波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时大精进不被架装,亦不见佛,不受禁戒……如是观已,成大智慧。以此智慧,悉见十方阿僧祇佛,闻佛说法。》以上是从大宝积经节录出来的。第二节:观像念佛法门之修证修学佛法,如果能修观像念佛的话,「经于日月,成就一切佛法」。但是欲修这个佛法之前应当先修定力,尤其是要先修忆佛的功夫。这个法门也和一行三昧一样,需要先闻般若波罗密,如说修学,然后才能观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