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我们所说的三界,就是界、色界、无色界。我们可以看到,一般所说的六道,就是地狱、恶鬼、畜生、人、阿修罗、天。这个六道的范围,事实上,只在界里面;若只谈人天乘,一般只说到界。可是如果我们要谈到解脱,还要把六道里面的天扩大,来详细看它的内容;这个时候可以看到天,除了天阿修罗、界天之外,事实上还有所谓色界四禅天,也就是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色界天 三摩地

2018-07-22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示众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妙法莲华经》卷一)是说:诸佛世尊们,都是为了一件大事的因缘,所以出现在世间。舍利弗啊!什么是诸佛世尊为了这一件事来出 三摩地

2018-07-22

十四)八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香饰花,不观舞听歌,7)不睡高广华丽之床,8)过午不食。十五)十戒: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香饰花,7)不歌不舞亦不观听,8)不卧高广大床,9)过午不食,10)不持金银财宝。十六)八难:1)地狱,2)饿鬼,3)畜生,4)郁单越(北俱卢洲无苦无佛法处 三摩地

2018-07-22

佛子入佛法,当以七觉支而自检验。菩提分者谓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佛子初学佛法,当依三十七品次第而入。然大乘三十七道品诸菩提分所证,有别声闻所证;谓菩萨依法界实相而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异于声闻菩提分之于五蕴十八界无常断坏之法,其慧有同有异;同者为声闻所知,异者则非声闻所知,谓法界实相也。-----平实导师《楞伽 三摩地

2018-07-22

就如前面所说的,神通的修证必须要依禅定正修之后,再作神通法门的加行,然后才能够证得;四禅八定都是意识的境界,都是三界中有漏有为法;由四禅八定而引生的神通,或者是说由界定、未到地定而引生的粗劣的神通,也都是世间法,都是有为法,不离意识境界。如果离开了禅定的三昧,那就不能够得到世间法的四禅八定,当然就更没有神通力可说了。而且,三界一切的有情的神通境界 三摩地

2018-07-22

龙马在八识心王中的角色,是有情众生的物质身体,在界中没有这个物质的身体当作交通工具,光有八识心王,这个众生还真的什么地方都不能去。最后我们说到唐三藏这个角色,他看起来似乎笨笨的,什么都不会,当孙悟空及其他们和魔王、妖怪们在打斗的时候,唐三藏只会在旁边念佛,一点也帮不上忙。这就好像第八识如来藏离见闻觉知,完全不了知五尘外境一样,但是其实如来藏大智若 三摩地

2018-07-22

在取证声闻初果以后,继续努力的消除界法之贪、色界法之瞋以及无色界法之痴,这样就能够依序次第取证声闻二果、三果、四果之慧解脱境界,这都是属于无为法。能够这样取证无所有境界的人,一定可以取证出世间的果报,可以出离三界生死,所以名为无为法。又譬如通教菩萨,依照前面所说次第修学解脱之法,虽然可以出离三界,但是却发起受生愿,愿意再受来世的生死;来世虽然仍须 三摩地

2018-07-22

他听了就欢喜,虽然也还是贪着世间五境界,但终究肯修一点儿声闻法了。但是有一天他想:听说声闻法不究竟,我来修大乘法看看。他不是真修,是修看看!结果终于来到同修会,亲教师开始传授无相念佛的法门,接着说到布施,又说持戒。可是他听到布施度时,心中生起烦恼了!因为:我口袋里有钱很好,为什么叫我拿出来利益别人?第一度他就通不过了,这就是乐处于无明的人。修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我们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信受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信受一切众生依于如来藏有无量无边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依五蕴所造作的身、口、意行而往生于或者是无色界、或者是色界、或者是界,乃至界当中的地狱、畜生、饿鬼诸道。既然皆有无量无边的轮回,无量无边的轮回当中皆曾互为父母、兄弟、姊妹,那我们所要孝顺的、我们所要慈悲的,应该 三摩地

2018-07-22

四种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我见烦恼),以及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这四种烦恼,归根究柢仍是基于我见而有的。譬如界爱是贪爱界法,就是贪爱界中的色声香味触;但是界的贪爱也是从我见而来的,因为有我在界五中享受,所以贪爱界法,因为众生觉得我真实存在啊!你随便找一个学佛人,向他说:五蕴无我。他会说:对啊!无我。你突然给他一巴掌:是谁在痛? 三摩地

2018-07-22

二、受蕴:在《成唯识论》卷3中说:【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故。】受即是诸识的心所法,即一般人所谓的觉受;也就是领受境界时,所产生的种种感受作用。外境都属于六尘中的境界,有顺境、逆境、非顺非逆境,顺境中则生乐受,逆境中则生苦受,非顺非逆境则生舍受──不苦不乐受。在乐受当中会产生想要继续与境「合会」的需求,称为会遇爱 三摩地

2018-07-22

这原因,都是由于未曾深入苦圣谛中详实观察,不能引生厌苦、厌我的厌离心,以致不愿意遵循八正道的规范来实修,一方面继续贪着人间的五六尘,另一方面继续爱乐于五阴十八界的自己永远存在;深心之中,不接受人间五是贪染不净的,也不接受五阴十八界自己确实是可厌恶的;以此缘故,深心中仍不爱乐于无余涅槃的实证,导致成为无根信的凡夫。由此以观,四圣谛(特别是苦圣谛) 三摩地

2018-07-22

若人具有界诸业,得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4、业是怎么来的:从往世和今世的善恶行为的造作熏习而累积下来,变成一种惯性的势力。这个惯性势力使修行人无法脱离,它就叫作业力。这个业的势力若没有现行时就叫作业,现行了就叫作业力。若想要离开恶业力,就从这里下手;身口意行修正了以后,心性的习惯被改变了,业就开始转变。由此道理,说业可以是 三摩地

2018-07-22

又如有些新学菩萨,初发菩提心成就佛道,然因过去世于声闻法中熏修很久,所遇的都是声闻种性之师,转弃大乘法而唯修二乘解脱道,这对修佛菩提道的学子来说,也是业障的一种;马鸣菩萨在《大乘启信论》中说过若遇恶缘或时退堕二乘地故之理。不遇声闻缘觉师,愿我得遇菩萨僧是真修佛道者一个很重要的志愿,因此退堕二乘地也是业障的一种。恶业缠身连善法、二乘法都无法增上修 三摩地

2018-07-22

三、利刀剑及刃叶林地狱等:有情出离沸屎地狱后,即陷入此中,刀刃为路,下足皮肉筋血销烂,举足复生;逃离利刀剑狱后,见有树林,前往坐在树下求清凉,才坐已,微风便起,众多叶剑从树落下,砍截肢节身体,即有黑厘狗扯肉噉食之;有情逃离刃叶林,又进入拉末梨林地狱,往上走则地上刺锋向下,往下走则刺锋向上,贯刺身体,那时又有铁嘴大鸟啄食眼睛,以上三种地狱均为刀剑苦 三摩地

2018-07-22

《龙树菩萨为禅陀迦王说法要偈》卷1:【饿鬼道中苦亦然,诸所须不随意,饥渴所逼困寒热,疲乏等苦甚无量。腹大若山咽如针,屎尿浓血不可说,裸形破发甚丑恶,如多罗树被烧剪。其口夜则大火燃,诸虫争赴共唼食,屎尿粪秽诸不净,百千万劫莫能得。设复推求得少分,更相劫夺寻散失,清凉秋月患焰热,温和春日转寒苦。若趣园林众果尽,设至清流变枯竭,罪业缘故寿长远,经有一万 三摩地

2018-07-22

893,a13-18别说界人天苦修十善业及持五戒不犯,即不堕三恶趣;但是人天虽说为善趣,毕竟尚未出离世间的种种苦。《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说,在人趣受生的有情,有各种匮乏之苦:所谓与生俱来饥渴匮乏之苦、想要却得不到之苦、粗糙饮食得不到之苦、P.79得不到善知识摄受之苦、时节改变寒热不适应之苦、无有房舍遮风避雨之苦、所作事业不顺、休废之苦,以及色身变坏与老病死 三摩地

2018-07-22

外道的一神教,当然不知道有三宝可以归依,自然无法破除流转生死的无量苦,以为说上了天堂就可以永生了,其实连界的无明烦恼都具足存在,更别说领受无上寂灭的涅槃妙乐,所以当然一神教是出不了三界。至于一贯道跟喇嘛教,他们都只是假借佛法的名相,自己创造归依的内涵,因此根本谈不上真正的归依三宝,因为连六根本烦恼的无明恶见都断不了,也就是恶见中的我见都具足存在, 三摩地

2018-07-22

【善男子!有人若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供养父母时,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罚。”是人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如是五戒有五种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余果、四者作果、五者解脱果。】“《优婆塞戒经》卷六”这整段经文,我们简单用一行话把它浓缩起来叫作:“一个优婆塞受了三归五戒开始要修行,初始修 三摩地

2018-07-22

譬如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可以让自己心中一直有佛菩萨存在,除了产生动中定力,而能够逐渐不被外面五境界所迷惑之外,心里面也能够引生出佛菩萨时时刻刻在摄受我们的意念,以及能够提醒自己,是否有依照著佛菩萨的教导而切实履践,这样对于我们持戒,当然有莫大的帮助;而相对地,如果毁戒作恶,一定会让十方诸佛菩萨为他感到无限的惋惜。学人如果了解这个道理,怎能不戒慎恐惧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