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虽处恶世,不为恶事;恶生时,终不随受。于怖畏处,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胜。”——《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广修布施以后,心中没有侮恨钱财被布施出去了,这个人如果是因为在客尘上,特别是指我所烦恼,也就是贪瞋痴的烦恼(是从客尘上发生的我所烦恼,以及把虚妄的自我误认为真实不坏而毁谤正,都是从客尘而生的烦恼。客尘在《楞严经》有定 三摩地

2018-07-23

因是二施获得二:一者永离诸有、二者得正解脱。善男子!如人远行,身荷重担,疲苦劳极,舍之则乐;行施之人见来求者,舍财与之,心生喜乐亦复如是。”——《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佛开示说:有智慧的人为了两件事情的缘故,所以能修行布施。第一、是为了调伏自心,不对我所起贪,因此可以不受系缚,在我所上面获得解脱。第二、是为坏除怨心和瞋心,诸如 三摩地

2018-07-23

复有下者,为报恩施;复有中者,为业故施;复有上者,为藏施。复有下者,畏胜故施;复有中者,等己故施;复有上者,不择怨亲。又复下者,有财言无;又复中者,多财言少;又复上者,少索多与。施者无财,亦复三种:最下之人,见来求者,恶心瞋责;中品之人,见来求者,直言无物;上品之人,见来求者,自鄙无物,心生愁恼。善男子!又复下者,常为贤圣之所诃责;又复中者,常为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在度众说的时候,同时也要考虑众生的根器适合与否,有时要顺于众生的觉受,有时候却不得不呈现逆于众生觉受的作。经论上也说:【云何施与云何不施?谓诸菩萨,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唯令安乐,不作利益」;或复于彼「不作安乐,不作利益」,便不施与。若知种种内外施物,于彼众生「定作利益,不定安乐」;或复于彼「定作利益,定作安乐」,即便施与。如是略说菩 三摩地

2018-07-23

可是涅槃的本际要怎么证?祂很微妙、很难证,所以众生证不到,连印顺也是用意识思惟来揣测涅槃,所以印顺师对涅槃描写了一大堆(当然现在跟我比起来就变成一小堆了,因为现在网站上搜寻涅槃这二个字,听说我批注的涅槃义最多,没有人敢把涅槃写这么多、写这么详细:从各个层面把它写出来,因为涅槃微妙,除非亲证,写越多就越会有过失出现),可是他根本就不懂涅槃。因为亲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布施时要具足身口意:不但要有意识与意根,还得要有口去告诉人家:把财物、佛、食物布施给对方。所以还得要有身与口,要沟通,否则布施往往不会成功。因为受施者往往会有很多想,需要双方沟通;所以通常布施时要有身与口,否则布施就不能成功了,所以说要有身口意具足才能布施,因此说布施不是单由意识、意根就能实行的,而是由五阴具足来布施的。如果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三摩地

2018-07-23

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若能如得财施者,是名净施;观财无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净施;为破烦恼故行布施,是名净施;为净自心因缘故施,是名净施。若观谁施、谁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缘故施?是施因缘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人,受者施主因缘果报皆十二人’,能如是观、行于施者,是名净施。——《优婆塞戒经》(杂品)第十九净施者在未来 三摩地

2018-07-23

善男子啊!有智慧的人常常做这样的思惟:‘如果想要让这些财物追随着我去到未来世,最好的方不会优先于布施。’因为你布施了以后,来世得到布施的极多倍果报,而你是施主——布施之主——当然只有你能得到这件布施的果报,所以想要让这一世的财物转移到未来世的自己身上去,最好就是布施。而且还要深入观察‘贫穷是多么痛苦,豪贵是多么 三摩地

2018-07-23

一、在家菩萨修学佛为什么以布施为第一要务?因为在家菩萨修证佛菩提道,必须先修集见道、修道、入地、成佛所必须具备之福德。福德不具足,则没有可能进入大乘见道位中,欲求修道实证及成佛即无可能。所以菩萨以修施为首,次及持戒、安忍、精进、禅定,然后才能证悟而发起般若智慧,进入大乘见道位中。而且,不是仅仅见道必须有福德为助,乃至见道后修学相见道位观行所得之智 三摩地

2018-07-23

世尊说了很多布施的因果,但是常常有人提出不同的看;不但是现在,古时候就有,所以世尊还得要做这些开示。就好像我们讲般若,以第八识如来藏空性来说般若;但是那些凡夫位的大师们误会了,他们认为:般若就是一切空,一切缘起性空就是般若。所以印顺师会把般若定位作性空唯名,说一切的体性都是空,就只有名相;换句话说,依他的定义,般若就是戏论。因此他从一切 三摩地

2018-07-23

有位老婆婆很贫穷,都没办布施,有位大阿罗汉怜愍她,希望她来世有钱财,故意去找她布施。老婆婆说:我没有钱财可以布施,也没有饭可以供养你。阿罗汉说:没关系!你去河狸舀一碗清水来布施给我。阿罗汉就在那边等她。阿罗汉有脚不自己去舀,故意要让老婆婆去舀水来布施给他,就是要让她种福田。老婆婆布施了一碗水给他,他就为她咒愿:愿您来世得大福德。难道你没有水可以布 三摩地

2018-07-23

是垢能污诸众生心,以是因缘,于他物中尚不能施,况出自物?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不为亲近。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讲记接下来还有 三摩地

2018-07-23

佛说这种说不正确。〖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锺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恶,云何说言施主得罪?施主施已,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上乐,能离一切烦恼结缚,施主乃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有人布施以后心中产生了后悔的心情,或有人去劫夺别人的财物来布施,这两种人未来世虽然可以得到布施应该有的福报,但是常常会耗散而没办守得住,所以应该如求财来布施。有人想要布施时,是向别人借钱不还,用来布施,这人未来世所得财物也是常耗不集的。特别是布施以后绝对不要后悔,否则来世得福时也会常耗不集的;所以不管以前你们在哪里布施过,现在已经知道不是了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的因果原理有智慧的人为了四件事情而乐于施惠于众生,乐行布施如果有人乐于布施,这个人可以坏除五种不好的:现在世可以得到四种果报:〖善男子!有智之人,为四事故乐行惠施:一者因施能破烦恼、二者因施发种种愿、三者因施得受安乐、四者因施多饶财宝。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 三摩地

2018-07-23

云何名为一切施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恒以净心施于受者,名一切施;少物能施,名一切施;所爱之物破悭能舍,名一切施;施不求报,名一切施;施时不观田以非田,名一切施;怨亲等施,名一切施。菩萨施财凡有二种: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吝惜,名一切施。菩萨布施由怜愍心,名一切施;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或 三摩地

2018-07-23

如是四累,二能坏:一修无我、二修无常。善男子!若欲乐施,当破五事:一者瞋心、二者悭心、三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破是五事,常乐布施。乐施之人,获得五事: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称、五者庄严菩提。”〗讲记佛接着说:“善男子啊!有四个会拖累你的布施修行。第一、因为悭贪的心没有破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