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若有众生而来求,以己所解随宜为说。修行如是三种施时,不为名闻、不求利养,亦不贪着世间果报;但念自他利益安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讲解这部《大乘起信论》很奇怪!是从深的慢慢的讲到较浅的上来。有的人会抱怨说:怎么深的部分一闭始就讲过了,那时我们还没有破参啊!听起来也都似懂非懂的,好可惜喔!如果是浅的先讲,后来才讲深的,我们后来破参时来听讲, 三摩地

2018-07-23

布施是基于世间的出世间。真实的布施心出来,如同如来。穷的原因为吝啬,就是只有自我。若想成为大富者,必然要心胸广阔,怀摄天下。无论是什么众生,只要种了富贵之因,必然就会得到富贵的果。因果不择生,如同大地含养万类。等有了钱,未必会能真诚供养。佛,要的不是供养,而是因供养而能解脱的你!就是说,一切都是给自己做的。有一块,能全部捐出就是满善。有一块,说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教导我们:1、贫穷是苦恼,贫穷的人不能够利益自己,更何况利益他人呢?2、远离了穷困,才能避免一生都只能为生存来奔忙,无暇修行或自助助人。3、贫穷导致众生相互之间的侵夺、杀害,造下沦堕三恶道的因。4、在《佛说罪福报应经》当中世尊开示说:「为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5、如果努力精勤地布施,这样自己的身心才能得乐,也能够让他人得到快乐。6、在《杂宝藏 三摩地

2018-07-23

刚才看到的情景是你和张傻子的下一世,咳--只因你为了钱财不择手段,净干损人利己的缺德事,如此下去,下世你将无再转生了,只能落入畜生道,转成一直拉磨的瘦得皮包骨的并被抽打的瞎眼驴!"他仍是不解,又问:"哪为啥张傻子,他一个长工,怎么会当上大福大贵的员外呢?"老和尚回道:"别看人家这世当长工做下人,可他不把世俗钱财吃亏当回事,一辈子广行布施,积累福报。而你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这十种的心,从一开始的信心,一直到最后面的护心、戒心跟愿心,都代表了对于三宝——特别是对于佛陀的教导,以及对于自己将来有机会能够成佛的信心有增长了!所以才能珍惜、爱护佛;所以才能够因为戒,而愿意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所以才愿意发愿要广度众生。一般在第六信位、第七信位的不退心、回向心具足的时候,就一定会乐于归依三宝;在第九信位戒心具足的 三摩地

2018-07-23

我们来说这无上佛菩提心,并不是众生所拥有的,因为一切众生对于佛菩提道并没有办堪负,所以对这无上的福田并没有办多所领略。所以菩萨能够发这个菩提心的时候,虽然他没有甚深的修行,乃至于还是一位凡夫,可是就因为他发起这样的心志,所以他出胜过一切的世间以及所有的众生。而在真实义中我们看到说:世间的许多人来追求二乘,乃至于说世间的善,可是他们都不能够得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祂在因地能够这样持戒修忍辱行,这样当忍辱仙人而被节节支解的时候,都不起瞋恨,才能够快速满足三贤位的持戒行;只有像祂这样一切为众生而精进求道,才能够超越别人而提前成佛,否则是没有办超越时劫来成佛的。而且自己心中生起了这种一切都为救度众生的大悲心,也一定不敢轻视众生,对众生不敢生憍慢心。所以《华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无量数劫前的前身—&md 三摩地

2018-07-23

今天,我们继续谈世间凡夫如何能进入到佛十信位的修行——具足对佛教三宝及佛的信心。我们在前面几集当中说明了,如果一位有情他具足了人天善,能够孝养父母,无论是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或是房舍、财宝,他都能够尽心地供养,并且还能够经常地恭敬、礼拜、尊重、赞叹;除此之外,也同样能够奉事师长,除了四事供养之外,也能尊重赞叹恭敬礼拜,并且奉行师长 三摩地

2018-07-23

这个部分呢,我们来引用《华经》的一段,来为大家说明。《华经》中佛有说:说有人听闻了真实善知识演说《华经》,因为是如实的演说《华经》,不是依文解义,也不是误解曲解,是如实的演说《华经》;听闻了以后非常的欢喜,之后他要转教别人,说给别人听;那别人听了以后呢,也非常的随喜,然后要转说给别人听,这样的辗转转说,到第五十个人;那么这第五十个人这样辗 三摩地

2018-07-23

决定之后,去归依大乘三宝,归依时就得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我都要度,既然发了愿,当然发誓一定要度尽一切众生;烦恼是无尽的,我也是愿意把它断除;佛道的修行门是无量无边的,我发誓愿意把它修成;最后一个说佛道是至高无上的,我发誓一定要把它修成。好了,四宏誓愿发了,这四个大愿多么伟大!「众生无边誓愿度」,光是这一个愿就够伟大了;因为众生无量无边,你都发愿、 三摩地

2018-07-23

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如净目天子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经中开示,净目天子才以及王子舍利弗,在过去无量劫以前曾明心过,因为没有善知识摄受,遇到恶因缘,退失佛菩提,落入凡夫不善恶中,所以不名习种性人。由此可知,明心的菩萨仍然会退失的,无成为七住满心菩萨。如果有人 三摩地

2018-07-23

众生勤修无量善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若善修进则名不退,若不修进名之为退。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转。若不如是,是名退转,如是菩萨则有退心及怖畏心。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得不退转,是故我记是大喜地,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讲记:菩提心有三种。正因为菩提有三种,所以发菩提心时就一定会有三种不同的发心:第一种是下等的 三摩地

2018-07-23

一般人不能增长寿命,往往是因为心地不正;特别是世俗人,专在世俗上有所贪着,所以往往与诸众生发生争执,因此减短寿命。有的菩萨是为了增长寿命的缘故,所以就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进入佛门来修学佛。二者增长财物。诸位都听过一句话:三宝最吉祥。所以修学佛之后,应该是财物继续增长才对,如果修学了佛以后变成财物损耗,那就不对了。学以后财物损耗很常见的 三摩地

2018-07-23

〖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是故发心。复有二事:一者观六住人虽有转心,犹胜一切声闻缘觉,二者勤心求索无上果故。复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二者欲令众生解脱、胜外道等所得果报。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众生现在苦恼,二者为遮众生未来苦恼。复有二事: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佛中的发心,本来是说发起成佛的菩提心。佛在这里说:“有的众生是因为信受、奉行外道所说的义之后,发觉外道的经典所说的义,在道理上和事实上是颠倒的,是讲不通的,所以才发起成佛之心,想要让大家都能住在如理作意的正知见中。”在理论与实际上都讲不通的情形有很多啊!譬如《旧约圣经》记载:上帝在六千多年前以七天时间创造世界,在物理学上的世界成 三摩地

2018-07-23

五浊的第一浊就是劫浊,可是劫浊是从哪里来的?劫浊就是无超越劫数;劫数讲的就是一个大劫,或者讲一个中劫,就是讲住劫,众生都不能超越它。不能超越的原因是因为有坚固妄想,因此而执着于色身,这就是色身坚固妄想。如果不执着色身,你就可以超越劫浊,因为你自己已经确定可以随时随地舍身了。下定这个决心以后,就不必像外道们说:我要固形存想、练精化气。辛苦的内丹、外 三摩地

2018-07-23

如果对佛僧三宝无有强烈的信心,绝对不可能信位,所以进进退退,在十信位的各各位次里面浮沉上下;因此对于菩提心的发起,一直颇为犹豫;也因为无跨入住位修学,所以对于善知识的话都不太能够信受。我们学佛,当然是要作菩萨,菩萨五十二阶位,大部分的人在于初信到这十信位之间,以娑婆世界如此浊恶难当,应当发心让一切众生得闻阿弥陀佛的名号,让佛陀的度生誓愿可以方便 三摩地

2018-07-23

上也一样,总是把二乘解脱道当作佛菩提道的行门。因为他们熏习佛菩提不久,刚发心时又只学到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而且是被印顺以错误的声闻菩提说成的佛菩提熏习成功了,所以还没有菩萨性的发起;你若一开始就对他说很胜妙的大乘佛菩提,特别是在你说到已经明心开悟之时,他们就一定会生起烦恼。所以,要经过很多世很多劫,而且是正确的熏习了大乘佛,才能真正的具足菩萨性 三摩地

2018-07-23

一切智有十智:世俗智,智,类智,苦谛智,苦集谛智,苦灭谛智,苦灭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一切种智谓八识心王一切种子界之智慧,由触证如来藏之基础上,循序修学。历经三贤位之般若总相智别相智,及初地起所修般若别相智之种智——八识心王一切种之智慧——唯识百明门,千万……明门;一切种之智慧修证,则断变易生死而成佛 三摩地

2018-07-23

玄奘师翻译老氏道德经流通于西域的时候,曾经论过梵音之道,是末底而非菩提。乙、显正从正义言:唐代诸大译家译菩提为觉,萨埵为有情。有情、总指一切有意志、思想、情虑的生命之类,如发起了上求佛觉之志愿的有情,方称菩萨。若未能真正发起上求佛果菩提的心愿,无论他有多大福报或神通变化不思议事,都不可以称菩萨,祗可叫他天神魔外之类。复次、萨埵亦是菩萨下度苦恼有情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