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第一个层次:对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宝,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菩提心。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才是真发菩提心。生命根源的实相就是「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记:佛说,修学大乘菩提以四种法作基础,要依这四种法为基础,才能成就大乘菩提:第一要不贪财物,如果来到同修会学法,还想从同修会里面得到世间法中的利益,那叫做贪财利。有没有这种人呢? (大众回答:没有!)很多人说没有,想想应该是没有吧!不可能有嘛!会有人这么笨吗?来到这里本来就是要学了义法的,还在同修会中贪什么财利呢?但就是有!从我们出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实佛法中的发心,本来是说发起成佛的菩提心。佛在这里说:“有的众生是因为信受、奉行外道所说的法义之后,发觉外道的经典所说的法义,在道理上和事实上是颠倒的,是讲不通的,所以才发起成佛之心,想要让大家都能住在如理作意的正知见中。”在理论与实际上都讲不通的情形有很多啊!譬如《旧约圣经》记载:上帝在六千多年前以七天时间创造世界,在物理学上的世界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般人不能增长寿命,往往是因为心地不正;特别是世俗人,专在世俗法上有所贪着,所以往往与诸众生发生争执,因此减短寿命。有的菩萨是为了增长寿命的缘故,所以就发起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就进入佛门来修学佛法。二者增长财物。诸位都听过一句话:三宝最吉祥。所以修学佛法之后,应该是财物继续增长才对,如果修学了佛法以后变成财物损耗,那就不对了。学法以后财物损耗很常见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个学佛人用功弄得头发花白,未老见衰,似乎不妥,难免引起无知者误会,以为是吃素所致(当然肉食者问题更多更重),如何改良色身?知有修定之法可使身心年轻化,参禅前修之可否?(因此想起:”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当勤精进,如救头燃”而有愧),敬请师兄指导!?答:依您信上用语观之,您所谓的“气质”,应是指一个人与他人接触时,带给他人的综合感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个层次:对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宝,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菩提心。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见自性弥陀,这才是真发菩提心。发过第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第一个层次:对一般人而言,皈依三宝,在佛前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发菩提心。第二个层次的发菩提心是:真正的发成佛的心,而成佛是从明心见性开始,所以发求悟的心,就是发菩提心。第三个层次:是愿明心见性,并开始去修行、去体究念佛直到明了真心,见了佛性,这叫亲见自性弥陀,这才是真发菩提心。发过第一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么什么是福?什么是慧?更深一层的来说,智慧就是证得法,而福德就是次法。要完成实证一个法的亲证,之前所需要的条件那就是次法;没有准备好那个福德——那个次法,所以那一个法—那一个智慧—我们就没有办法亲证。譬如说,我们如果现在想学会无相念佛这一个法,除了我们要在法上的用功、用心之外,还需要许多的次法。无相念佛叫作法,是一个可实证的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除此第八阿赖耶识心体之外,无别真如可证、可观,如是见道方是真正之大乘见道,故名真见道;相对于其后心中刹那刹那都不生疑(无间等)之多劫继续进修真如法相之各种别相而名为相见道,亦说如是首次证真如时为真见道。真见道是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之唯一途径,无别他途可证大乘涅槃;乃至未来成就佛地之无住处涅槃,亦是由此真见道位所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得实证;而此因地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佛陀接着说,要供养智波罗蜜,要供养智方,事实上还有四个事情:第一个就是要庄严菩提,庄严菩提,佛陀就有说,是因为修智慧而获得初地,也就是说在佛法的修证上面,如果要获得初地以上的证量,他一定要有修智慧的法门,获得智慧才有可能。其实不只是初地,其实在三贤位的七住位以上,也都要有实证智慧,这样才能够说他能够获得三贤位的智慧,才有可能入于初地,依于见道的通达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有云:真开悟,须转依真如之清净涅槃自性,使我见我执及种种烦恼不能再影响到自己,有解脱的正受,智能的正受,对此真如有忍法生起,才是开悟圣人。纵使知道密意,而无此功德,仍然不是真正开悟。缘于末法之世,有善知识平实导师,秉佛慈命、续佛法脉,创立佛教正觉同修会,广传唯一佛乘之宗门了义究竟兼弘二乘菩提。平实导师为了久住、为了利益更多有缘众生,日夜不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静虑的意思就是静中思虑,静中思虑的内容包含:如何饶益有情?如何在饶益有情中来对治自己的烦恼?如何观照五蕴的虚妄?如何从五蕴虚妄中观察不是我见的地方在哪里?(五阴)不是真实我的地方在哪里?如何思虑断除我见,应该要有什么方法来思虑?要怎样参禅?要怎样来看话头,甚至于从欲界散乱心中,如何进入欲界定?如何进入初禅以上等等的禅定境界。可是散乱的意识心没有能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中,先从教令有情安住预流果,乃至说到菩萨的种种功德的较量分别;最后说: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如来应正等觉,证得无上正等菩提;由有菩萨摩诃萨故,便有佛宝、法宝、僧宝,一切世间归依供养。(《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百三十)从这段里面我们就知道说,菩萨摩诃萨他的种性是非常尊贵的,那应当也会使你越发的想要修证菩萨法才对。而在四阿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一次说到,除了一些基本的佛法知见,再加上蕴处界法的知见,要求悟般若之前,当然还应当去进一步摄取有关如来藏跟祂体性的正知正见,作为将来参究正确的方向上的参考,也作为将来破参之后自我验证见地上的整理。今天三乘菩提概说的内涵,要和大家来谈一谈一些禅法知见。首先说:每一个人不会少于八个识,也不可能多于八个识。这个部分是对于一般人间的正常状况而说,因为色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上次说到,禅不是缘起性空、一切法空。虽然说蕴处界本来是缘起性空的,因为都是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可是这得要在一个前提下来讨论,才可以说是佛法,那也就是说,一定要有一个本际第八识作为万法的所依。今天三乘菩提概说的内涵,要接着跟大家来谈一谈说,假如否定了第七跟第八识,来阐述万法的缘起性空,以缘起性空解释中观,进一步以一切法空解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修学佛法通常有四种过程,大家要了知一下:第一、从散乱到专一。第二、从专一中进入清净的状态(从有入无)。第三、从清净进入真实的状态(从无入真)。第四、从真实中观照一切法的实相(从真入实)。要有这个四种过程,道业才能够迅速增上,道业才能够有所成就。在这里我们来解释一下,什么是「从散乱到专一」呢?就是说一般学佛人,刚开始都是妄想纷飞、妄念纷飞,心都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眼睛学会向外看,内在发生什么并不知道,只是感到匮乏和不安,只是一个劲的在外面寻找,寻找到食物就安心,寻找不到就愤怒,不仅愤怒还迁怒,不仅迁怒还不知道自己迁怒,以为所有过错都是面前这个人造成的,自己所有的痛苦都是他造成的,见别人比自己强就想办法找寻对方的过失,将其拉下马,因为对方的高,反衬出我们的矮;对方的强,反衬出我们的弱;对方的卑微更是让我们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没有如来藏真如,一切皆空,一切法缘起缘灭,无佛无法无僧,亦无解脱。(此乃断见,依常见之心而有。)二、辨正:三、唯如来藏(阿赖耶、庵摩罗识)异熟性故,其体永不坏灭而内容有变易、有作用,故成佛时能变为真如,故非常非断。如来藏于五位中及无余依涅槃中皆自在,故非无常。不生灭之主体识中、有诸异熟及等流种子流注变易,故非是常,故有作用。唯如来藏非有变易(主体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1、禅不同于禅定一般人常常错会,把禅当做是禅定,其实禅是智慧;从世尊在灵山拈花微笑,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禅,其实是智慧法门,不是禅定法门。禅定法门必须透过心法上长时间的用功修行,不是一念相应而得。禅却是一念相应而得,所以禅是智慧,不是禅定。如果禅是禅定的话,当初世尊拈花微笑,人天罔测的时候,迦叶尊者不可能一念相应便得。既然是一念之中便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