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后因文殊师利菩萨,至福城东,住庄严幢娑罗林中,为众说法。善财与五百童子,诣文殊所,顶礼其足,白言:惟愿圣者广为我说,菩萨应云何学菩萨道,乃至应云何令普贤行,速得圆满。文殊告言:善男子,汝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欲成就一切智智,应决定求真善知识,勿生疲懈。见善知识,勿生厌足。于善知识所有教诲,皆应随顺。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文殊遂令善财往于 | admin 2020-06-08 |
|
所以性种性的菩萨,也就是十行位的菩萨,除了要发起菩萨性之外,还得要注意,这十个位阶又叫做「十行」,既然叫做「行」,那「行」乃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得要将你的「菩萨性」在身行、口行、意行上面显发出来,甚至长养扩大,所以十行位又有一个名字叫做「十长养」,从发趣到长养;那显然这位菩萨不仅仅发起菩萨性、发起菩提心,还将此菩萨性扩大长养,而落实在自己的身口意行 | admin 2020-06-08 |
|
蒙山施食的观想,与密宗所说观想天身而成就天身,观想佛身而成就佛身的法道,完全相异。这是说:蒙山施食之法,经由持诵佛菩萨所说咒语,以及佛弟子自身之修持功德,而感应佛菩萨之加持,而变生无量之鬼道食物,乃是由佛或八地以上菩萨三昧力所变生之食物,非是观想之自身便可真实成就者,与密宗之唯凭观想便得成就之说法迥异,不可相提并论。「事密」虽然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是 | admin 2020-06-08 |
|
解脱道所断的烦恼,在大乘法中名为一念无明;一念无明从哪里来?从我见为根本而生。一念无明为什么名为一念无明呢?这是因为它有一个现象——在无妄想之中,突然会有一念烦恼产生;由于这一念烦恼出现,就导致众生的受生而轮回生死,所以称为一念无明。在大乘法中,一念无明分为四种住地烦恼,第一种是「见一处住地」,也就是我见;因为不如理作意的邪思维而误认觉知 | admin 2020-06-08 |
|
无始无明就是讲:众生不了解法界的真实相,不了解法界中一切万法的根源,不了解法界万法根源的体性,也就是说他没有法界体性智。法界有三界的法界、有十八法界、有四圣六凡法界;不管哪一种法界,祂的根源都是第八识,都是从第八识而出生了这一切的法界,所以一切法界的真实体性,就是第八识心的体性;所以一切法界的根源,就是众生的第八识心。如果不明白法界根源的真实体性, | admin 2020-06-08 |
|
佛法之内涵,唯有二主要道——解脱道与佛菩提道,除此以外,无别佛法。解脱道者谓:断除我见及我执,于声闻法中即是初果至四果所断之烦恼也。初果所断之烦恼为三缚结,即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之贪着,令贪瞋痴淡薄,名为薄贪瞋痴;三果所断烦恼为五下分结,即是欲贪、瞋恚、我见、戒禁取见、疑见;四果所断烦恼为五上分结,即是色界贪 | admin 2020-06-08 |
|
三缚结所断之戒禁取见,谓于欲界中之种种外道所施设戒法及禁忌,及外道所取种种法,皆能了知其为妄想所设之戒禁。外道不知解脱道之正理,误会解脱之修行理论,所以有种种不如理作意之邪思维;因于不如理作意之邪思维,遂有种种与解脱无关之戒法建立,以及种种与解脱无关之禁忌施设。如是种种不如理作意所生之虚妄想,名为戒禁取见;由戒禁取之邪见,故有种种与解脱无关之戒法及 | admin 2020-06-08 |
|
《甘露法雨》 | admin 2020-06-08 |
|
有变异就是无常的法,无常的法当然是无我;无常当然是苦,苦怎么会是「我」?苦当然不愿意是「我」,谁愿意是苦的「我」呢?然后,这样断尽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和所知障的一切随眠,第八识究竟清净,前七识当然也就永远不与染法相应,究竟清净;这样的第八识才是真实的「我」,这叫做真常唯心。《我与无我》 | admin 2020-06-08 |
|
有变异就是无常的法,无常的法当然是无我;无常当然是苦,苦怎么会是「我」?苦当然不愿意是「我」,谁愿意是苦的「我」呢?然后,这样断尽烦恼障的习气种子和所知障的一切随眠,第八识究竟清净,前七识当然也就永远不与染法相应,究竟清净;这样的第八识才是真实的「我」,这叫做真常唯心。第八识无苦无乐,那才是真正的「我」。要断尽烦恼障的习气种子,才能像佛地真如,连微 | admin 2020-06-08 |
|
因为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当然于一切时地演说一切法时,都可以毫无牵挂,又有救度众生的大慈悲心,所以乐说无碍的境界就自然出现了。九地满心菩萨成就四无碍辩,所以又称为善慧地,能如实而详细地宣说三乘正法,能将法无我与人无我都具足而圆满的宣说,无人能加以诃责,所以处于一切境界都无所畏惧,成就力波罗蜜多。《大乘无我观》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四无碍是法无碍、义无碍、词无碍、乐说无碍。法无碍要怎么修?有很多人持咒,咒又叫陀罗尼,陀罗尼叫做总持,总持就是要让你修学诸法而不漏失——念不忘失,所以持咒时要了知它的意思。持咒不是教你修习定心的。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但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每一句拆成两字一组或者一个字一组,或者三个字一组不等;每一 | admin 2020-06-08 |
|
有的讲经师法座很高,约有一丈高,大家都只能坐下面,那也是高广大床。八关戒斋是依五戒而增添的,主要是过午不食的持斋法,所以叫作八关戒斋。受五戒者并没有具足八戒斋法,所以不名为斋,但是仍可名为善戒,不能说他没有戒体。戒法常有开缘及遮止,既有开遮就不能一概而论,所以有智慧者不会随便对戒法作狭义的定论。--------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六波罗 | admin 2020-06-08 |
|
这个叫戒学,在念佛法门里面俱足了。第二个我们说定学。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譬如说持名、观想、无相念佛,这三种三昧成功的时候,就是定。在动中住于定中,动中也不离定,这叫做定力。这个是定学。一般人总以为学定就是要两腿盘起来,收下巴、眼睛闭起来或者开三分眼,有模有样坐在上。那不一定是修定喔!如果心里面妄想一大堆,那叫做放逸。看来有定,实际上没有定。真正会 | admin 2020-06-08 |
|
三归依一定要具足佛、法、僧三宝,缺一不可。如果没有三归的话,又如何会有四不坏信呢?所谓四不坏信,就是指归依于三宝的同时也要归依于戒,对于佛、法、僧、戒四个法能信受不疑、奉行修持的人,就是具足四不坏信者。这四不坏信,如果有一法信不具足,就无法成就佛道。既然有四不坏信,当然必定要具足三归,否则四不坏信就不能成就了。--------《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052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三宝,就是说法宝、佛宝和僧宝。在《莲宗宝监》中有一首偈,具足说明了三宝的功德,偈中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所谓薄伽梵就是指佛,不光是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这都称为佛。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三宝,就是说法宝、佛宝和僧宝。在《莲宗宝监》中有一首偈,具足说明了三宝的功德,偈中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所谓薄伽梵就是指佛,不光是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这都称为佛。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 | admin 2020-06-08 |
|
所谓三宝,就是说法宝、佛宝和僧宝。在《莲宗宝监》中有一首偈,具足说明了三宝的功德,偈中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所谓薄伽梵就是指佛,不光是娑婆世界有释迦世尊,也不光是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在十方无尽虚空的无量世界中,有无量诸佛,这都称为佛。修多罗则是指佛法,也就是佛所说的法,有修有证的菩萨,或有修有证的声闻、缘觉所说的法,都 | admin 2020-06-08 |
|
《起信论讲记》第四辑中,有关菩萨示现八相成道的相关法义。这个在佛法中,也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而了解八相成道的道理也可以让我们知道,最后身菩萨在此娑婆世界示现成佛的一些法相,因此可以远离,凡夫可以即身成佛的错误知见与躁进,以及衍生的种种问题。因为在这个世界能够即身成佛的,就只有最后身之妙觉菩萨;因此希望大家,也要特别留意这方面的法义。首先我们来看, | admin 2020-06-08 |
|
《起信论讲记》第四辑中,有关菩萨示现八相成道的相关法义。这个在佛法中,也是属于非常重要的知见。而了解八相成道的道理也可以让我们知道,最后身菩萨在此娑婆世界示现成佛的一些法相,因此可以远离,凡夫可以即身成佛的错误知见与躁进,以及衍生的种种问题。因为在这个世界能够即身成佛的,就只有最后身之妙觉菩萨;因此希望大家,也要特别留意这方面的法义。首先我们来看, | admin 2020-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