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佛前燃灯并持续保持光明,最后能得天眼明、宿命明及漏尽明等三达智,而无任何障碍。平常就要烧香、斋食、读经、布施,并以此为自己经常所作之法。经常布施的人,可以得到福报,诸天神会帮助他,恶鬼邪神都会离他远远的,不敢去侵犯他。懈怠的人,平常轻松安稳的过日子,没有精进修行的心;等到有朝一日生病了,或者遇到不吉利的事时,才要去烧香拜佛,才想到要作福,这样子在诸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假使这些他都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二十)也就是告诉他,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五欲之乐;但是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当欲界天的天福享尽的时候呢,就会随着过去所曾造过的恶业,而下堕三涂恶道受苦。即使是继续修学禅定,往上升进到远离欲界的色界天、无色界天,享受禅悦或者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既然是天性,代表这种情况是很难被改变的,因为众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辛苦了一辈子,不就是为了享受各种五欲的境界吗?佛学佛知道了那是有漏的过患,可是仍然无法、无力去改变自己的现况,就是因为自己已经多生多劫以来,就一直被这样的五欲之绳,一层一层的紧紧捆住,想动也动不了,只是自己从来不知道;即使知道了仍然是无能为力,因为五欲已经变成了我们根深蒂固的习气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是菩萨摩诃萨眼见色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于是处防护眼根不放逸住,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眼根。是菩萨摩诃萨耳闻声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于是处防护耳根不放逸住,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修念定守护耳根。是菩萨摩诃萨鼻嗅香已不取诸相、不取随好,即于是处防护鼻根不放逸住,勿令心起世间贪忧、恶不善法、诸烦恼漏,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八解脱圣者虽已证得灭尽定,然而仍不是俱解脱者,所以应当再进修慧解脱圣者所具有的解脱知见;意谓八解脱圣者已断有漏而仍有无明漏,已有戒、定、慧、解脱,而无解脱知见。八解脱又名九证法,八解脱的实证者又名身证,如前一章第七节中的说明。(凡是修学解脱道的行者,若在见道之时不能立时成为俱解脱或慧解脱的阿罗汉,都是有其原因的:由於不能断除欲界爱及极深细的我执,导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可是这里也同样有说到这件事情;这里有说到,此无想心定是有为而所思维,这是尼柯耶里面的《中部》阿含经,显然它已经在这里说,这是有为而且是有所思维,所以显然这是有漏有为的一种禅定而已;所以它当然不是一种真正清净解脱的一个禅定,所以他还缺乏了断我见的功德,缺乏断我见的智慧力。所以他自己所引的尼柯耶里面的《中部》阿含经里面,已经清楚地告诉他:无想心定,其实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学佛人修学佛法以及修集福德为先,以后成就大妄语而下堕三恶道,岂不是很冤枉吗?然而,神通境界之高下,不仅与行者定境有关,所证的智慧有关,而且与所证的三乘无漏智之差别而有种种不同。譬如有初禅功夫的人,乃是将欲界最粗重的男女贪断除,因而发起色界的初禅,当然会知道下地欲界里面的种种差别;所以证得上地初禅境界的人,当然知道下地境界种种境界,他可以为人解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还有一种漏尽通——明心见性的无生智就是漏尽通,但是还不具足,因为尚未获得尽智——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也就是烦恼还没有断尽,所以还要继续修学。四禅之后应该要修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但是我们修四无量心的时候,不应该以希求梵天天主的果位而修,应以修集菩萨的慈、悲、喜、舍的心来修。如果修四无量心的时候,是以求得梵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反之,如果我们诵经归诵经,身口意行还是一往如常,放任贪瞋痴而不起对治之心,那就变成是不好的示范,除了让自己的功德法财继续漏失之外,对于弘传,实际上也是有亏损的,因为这样可能会使得有些众生轻毁圣教。了解这个道理之后,无论我们在读诵经典,或者平常修行的时候,就会更加诚心与更加精进地去做。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读诵经典之后,所成就的身口意行改变,也是会让周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神通有六种: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和漏尽通。漏尽通是智慧,只有佛门阿罗汉、辟支佛和大菩萨才能获得,不共外道。其他五通,佛门修行者和外道都可以获得。神通的获得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修得,一种是报得。报得的神通一般是前世修过神通,因某种原因而带到了今世。神通的修得,都是借助定力,再加修神通加行而获得的。修习定力,不一定能得到神通;但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缘故,因为他还没有获得无生智的缘故。如果是外道,他修定照样可以获得初禅。但是如果外道修得初禅,不是依四念处观而修得初禅的话,那叫做外道初禅,还不能称为二住菩萨,不入贤位。菩萨52个阶位,十信位是凡夫位,称为外凡。初住位开始到十行、十回向总共30个阶位,称之为贤位。对外道或世间人而言,已是圣人;但从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因为无漏的智慧还没有出生的缘故。因为三缚结还没有断的缘故,因为他还没有获得无生智的缘故。如果是外道,他修定照样可以获得初禅。但是如果外道修得初禅,不是依四念处观而修得初禅的话,那叫做外道初禅,还不能称为二住菩萨,不入贤位。菩萨52个阶位,十信位是凡夫位,称为外凡。初住位开始到十行、十回向总共30个阶位,称之为贤位。对外道或世间人而言,已是圣人;但从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外道修行四禅八定是以证得四禅八定的境界为目标,他们不修声闻的无漏空智,也不修缘觉的缘起智慧,更不修菩萨的大乘无生智,所以即使已经修得无色界顶——非想非非想处定,而仍然不免要轮回生死。声闻的俱解脱大阿罗汉,修四禅八定到了无色界顶的时候,他们依照所悟的声闻无漏的智慧而证入灭受想定,成为大阿罗汉。大乘法里面菩萨修行到了一定位次后也要修四禅八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评曰,所应得须知,应得者何事,据此经,则应得尽诸漏,证三明六通成声闻果,若今所期,则应得圆悟心宗,证一切种智成无上佛果。《阿含经》“乃至成就三明,灭除暗冥,得大智明,皆由精勤修习乐静独居,专念不休之所致也。”评曰,专念不休,久之则一心不乱。《法集要领经》“若人百岁中,懈怠劣精进,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进。”评曰,知此义则张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一有漏位。无记性摄。唯与触等五法相应。但缘前说执受处境。二无漏位。唯善性摄。与二十一心所相应。谓遍行别境各五善十一。」由《成论》所述可知:如来藏在因地(即未成佛)与五遍行心所法相应,唯与五遍行相应,故因地如来藏不与精进心所相应,因精进心所法是善十一心所法,而非五遍行心所法故。《显扬圣教论》中云:「复次,阿赖耶识于一时间,或与转识相应善不善无记诸心法 | 三摩地 2018-07-23 |
![]() |
那先说修福,事实上在我们的戒、定、慧三无漏学里面,戒本身是一个福业,定也是一个福业,只有慧才是最上的一个修行方法。如果是细分叫作戒、定、慧,如果分大类叫作福跟慧。为什么五戒十善是一个福呢?这里跟大家讲五戒的内容:五戒可以得人身,为什么五戒会得人身呢?因为他能够持不杀、盗、淫、妄、酒,这些对象都是在人间的一个基本,因为不侵犯到别人,所以这个戒可以让我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当然我们也绝对不能犯!所以我们应该要知道事情的轻重!而泄漏密意也只是一张嘴皮动一动就犯了,就犯了超级大的过失,比十重罪还重!那说四众过也很容易犯,假设我们知道了在家出家菩萨的过失,记得不要跟外面的人讲,因为一讲就犯了说四众过,那会断了众生的法身慧命,而且也是嘴皮动一动就犯了!那都比邪淫还容易!邪淫还要花很多力气,把对方约出去与推到床上滚来滚去!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善男子!或时有人具足一戒,所谓波罗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无漏戒:或具四戒,加摄根戒:或具五戒,加无作戒。善男子!波罗提木叉戒,现在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六、怎样持菩萨戒再来我们要怎样持菩萨戒?对于一个尚未明心的菩萨来说,因为还没有得到真正的戒体,所以他只能依照戒相来持戒;但是对于一个明心的菩萨来说就不一样了,因为他找到了如来藏,他找到如来藏以后,可以如实的去观察,知道一个人造作善恶业以后,他所造作的这些善恶业的种子会如实的藏在自己的如来藏中,绝对不会漏失,将来有因缘一定会得到果报。他在确定了以后就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乐如法行,不求世乐;乐处寂静,出家修道;未得出家,虽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众恶,得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中略)】——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语译: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见有贤圣持戒多闻,能以舍宅、饮食、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