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三者供养父母。四者知师恩。五者厌诸恶见。六者离一切相轻慢不调伏不善不净之物。七者不思欲乃至梦中亦不起想。八者敬重于戒。如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八相。非为新学。复次菩萨摩诃萨成就八相非为新学。何等为八。一者说摩诃衍。二者分明演说如来之藏。而不厌舍。三者不贪财物。四者慈悲喜舍忍。五者视一切众生犹如一子。六者近善知识。七者离恶知识。八者世利知足。菩萨成就如是八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若复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于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复如是。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尽于虚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于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其病故父母诸父为之生疾。其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萨如是。于一切人爱之若子。彼人病我则病。彼不病则不病。又言。菩萨病何所立。菩萨病者以大悲立。文殊师利言。何以空无供养。维摩诘言。诸佛土与此舍皆空如空。又问。何谓为空。答曰。空于空。又问。解一为空。答曰。空无与之为空空。又问。空复谁为。答曰。思想者也。彼亦为空。又问。空者当于何求。答曰。空者当于六十二见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此功德,七世父母及现生父母在厄难中者得以解脱。《盂兰盆经》《盂兰盆经》是佛门的《孝经》,是盂兰盆节的真正起源。1、说法缘起。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后被称为神通第一的大大目犍连刚刚证得六种神通,打算救度父母以报亲恩,他用天眼查看父母在处,结果发现母亲堕入饿鬼道中,很是可怜,于是他施展神通试图给母亲喂食,结果因为神通难敌业力,饭食一到母亲嘴边就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每遍就地一拜,三遍圆满) 六、忏悔文弟子OOO今于佛菩萨前至诚忏悔无始劫以来身口意三业所造作之一切五逆十恶、诽谤、轻毁三宝,不孝、不敬父母师长,毁犯净戒等罪业过失,忏悔对无始劫以来父母师长六亲眷属怨家债主所造作之诸多伤害之事,忏悔(特别事项),并发誓永不再造。祈请十方三宝慈悲加持弟子,速得忏除一切罪障、解怨释结、身心清净、戒行圆满,在解脱道及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所谓的身出家是,上别父母、下离妻子,剃除须发、着衣持钵,受比丘或者比丘尼戒,住于道场之中而离开了世俗之家,所以称为出世俗家;而心出家呢则指的是,修清净心而远离五欲的境界。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当中,世尊有说:如果有人虽然身出家,现出家相,但是他的心中却仍然贪着欲染的境界而不肯放舍,像这样子的人不能够称他是真出家;但是,另外如果有净信男或者是净信女,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十方一切佛,南无大乘胜义僧,南无究竟第一义(每遍就地一拜,三遍圆满)”六、忏悔长跪合掌,以至诚心诵《忏悔文》:“佛弟子×××,在此生及往昔诸生,曾经对父母尊长兄弟姊妹配偶子女及诸亲友等众生,于身口意行造过很多伤害之事,而使今生及往昔诸生父母尊长兄弟姊妹配偶子女及诸亲友等众生,身心不得安宁。今弟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16)不得与出家众结义为父母、兄弟、姊妹。8、入大殿应知(1)礼佛、诵经、添油、上香、打扫时才允许进入大殿,平时不应该到大殿游玩。(2)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也不得戴帽子入殿。(3)进大殿不可以从门中央进入,除非门很小,只容许一个人走动。较大的门,一定要靠左或靠右进入,靠右进入则右脚先跨进去,靠左进入则左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鸠摩罗什”一名“鸠摩罗耆婆”(梵Kumarajiva,外国制名多以父母为本。其父鸠摩炎Kumara,母字耆婆jiva,故兼取为名,义为童寿)。菩萨与母亲一同出家学法“鸠摩罗什”的母亲,即公主“耆婆”,在七年的婚姻生活后,有一次,当她出城游览,看到荒冢间枯骨散乱各处,于是深深思惟“色身无常,心亦无常,皆是苦本”,立誓要 | admin 2018-07-22 |
![]() |
梵网戒第二十个轻戒,戒条是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风是我本体,故常行放生业,生生受生。若见世人杀畜生时,应方便救护,解其苦难,常教化讲说菩萨戒,救度众生;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人既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简单的源由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乃是由如来藏和它所含藏的前世业力种子,今生父母的缘加上四大因素,方有你我他她。一切事情都要找到它的因,不能只从现象上看,从缘上去找,这样只会绕弯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排除误区,才能多快好省,事半功倍。H,量子世界的性;对应的是如来藏的非一非异性。如来藏遍一切时一切处,意生身,中阴身,色身虽处不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是因为入胎识如来藏是永不断灭的,衪的体性远离三界的见闻觉知,不会贪厌苦乐等六尘境界,所以说衪本性清净;但是衪能够在有情众生死亡的时候,借着所含藏的无明善恶业种而出生中阴身,去找到有往世因缘的有缘父母来入胎。入胎之后呢?除了受精卵,其中还有这个有情的如来藏以及意根,再加上母亲所提供的地、水、火、风四大养分,而由如来藏自己来打造自己的色身,所以才能够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时,先生梵天即自念言:『我是梵王、大梵天王,无造我者,我自然有无所承受,于千世界最得自在,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化万物,我即是一切众生父母。』其后来诸梵复自念言:『彼先梵天即是梵王、大梵天王,彼自然有,无造彼者,于千世界最尊第一,无所承受,善诸义趣,富有丰饶,能造万物,是众生父母,我从彼有。』」】然而上述某世界的第一位众生,在他尚未于此世界出生之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以人类的生命为例:当父母的精子、卵子组成受精卵时,此时就会有有缘众生的中阴身来入胎,中阴身入胎后随即消失,但这个众生的如来藏不灭,转而执持受精卵,使之成长为胎儿,乃至出生后继续执持五蕴色身直至这一期的生命结束,然后根据因缘再产生新的生命(生有或中有)。问:那精子和卵子算是众生吗?也是由如来藏所执持?答:精子和卵子都不是众生,只是如同细胞一样的具有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是纯由头脑作为意识出生的因缘,则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同卵双胞胎子女,基因相同,应该心性与福德都相同,可是却明明有很大的不同,单是心性的差异就很使人觉得诧异了。所以事实是:头脑只是意识出生的许多助缘之一,不是唯一的助缘,更不是意识出生的因缘。(原标题:略谈意识和色身大脑的关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这时刀兵劫降临,人心残忍到极点!无论父母妻子,兄弟眷属等,互有杀害心。因业力所感,随便拿起一件什么东西来,都成了杀人利器,所谓草木皆兵。这样无论男女,像杀神附体样,以为自己不杀人,便被人所杀。于是见人必杀,逢人必砍,如是互杀互砍,经过七日七夜。(是谓刀兵劫末)在这时,也有心里怀惭愧心的,不欲杀人,但又恐被人所杀,像獐鹿逢打措的一样,于是铤而走险,隐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忽然他见到心爱的宝宝出现在他的床前,他一把抓过去,却扑了个空,宝宝不见了,只听空中说:狗肉、子女肉、父母肉、众生肉,有何分别?突然惊醒,原来是一个梦。这些天,他见肉就吐----是啊,众生肉、子女肉、父母肉,有何区别?想起以前说过的一些酒肉穿肠过之类的话,感到惭愧万分。记得一个公案,梁武帝的时候,在一家婚宴上,当时志公法师看到当时的场景说了几句偈子,其中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人生在世,大概很少有人不会为过去的一些选择而后悔,如果那些让我们后悔的事情是命运的安排,理应如此,我们是不会后悔的,就像我们从不会后悔生在这样的一对父母家里,不管他们是贫是富,因为看起来生在怎样的家庭是我们无从选择的,所以我们无从后悔;会后悔都是因为我们自感当时的我们是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的,比如我们坚定的选择了好好读书,拒绝一切的游戏,为以后读一所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只是存在着,没有任何多余的想法,而此时的父母除了全力呵护我们的身体,满足我们的需要外,对于我们没有半点要求,既不会指责我们喝太多奶,也不会呵斥我们夜里啼哭声太过嘹亮,更多时候只是在边上欣赏着这个刚刚显出人形的我们,努力在这个小屁孩身上发现美丽,由我们的沉睡中品出宁静,由我们的抓取中认出力量,我们就这样被这对男女全心的呵护与欣赏着,可惜的是,在这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