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若是将法义辨正误认是人身批评,一定会障碍自己探讨生命─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的各种实证;因为想要实证这个生命的,就必须扬弃情执而追求,当然就不该执著面子与师徒情分,应该不讲人情而实事求是,才有可能远离别人的误导而证入生命的境界中。我想,诸位都是不想被误导的人,都是追求的人,所以一定不会厌恶法义辨正;因为,只有法义辨正才能使你确实理解表相佛法与实证佛 三摩地

2018-07-22

正所谓初生之犊不畏虎!在不愁吃、不愁穿、从小父母亲鼓励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与积极培育家庭环境下长大的我,满脑子雄心壮志踏上寻找与实践自己人生理想与梦想的路途上。幸运地与勇敢地浪迹天涯,从风尘仆仆都市出发,走过台北繁华都会的求学与工作滋味,告别台北的天空飘洋过海至美国国际大都会,与中部人烟稀少小镇求学与体验人生,也曾远渡欧洲与来到亚洲,走过无数大城小镇 三摩地

2018-07-22

当我察觉到时,一种柔弱无助和孤单在心里蔓延,当时我不知自己该怎样抉择?想到了教我的师傅,这一刻比想到父母还温暖亲切,我给师傅留言:我该怎么办?师傅没有回答我。其实给师傅发了留言后我就意识到,问题只有自己才能解决,师傅不能真正意义上帮我解决问题,因为要过关的是我,而不是他。静下心来,仔细筛选着自己还有什么没有舍掉?为什么会有孤单无助的感觉?这让我联想 三摩地

2018-07-22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我们首先要想到,我们从无始劫以来,我们受了种种眷属的爱护,我们无始劫都有父母兄弟姊妹子女,我们都受到他们的照顾。而且他们照顾了我们之后,坦白讲没有获得我们多少的利益。譬如父母照顾我们,可是我们要照顾父母的时候,父母很快离开人世;我们照顾了子女,让他长大,可是我们也不过就是照顾他那段时间,事实上我们要照顾他一辈子也不 三摩地

2018-07-22

为什么?譬如色法,它是被出生的法,本身是生灭法,所以是空相;空性心无始劫以来就在,未来无量劫以后也在,本身是不生不灭的法,与生灭不已的空相完全不同,所以非一;可是,不能说色法不是空性心的局部体性,譬如色身是由自己的空性心借着父母的四大等缘长养出来的,不能离开空性心而有色法存在,所以色法本来就是自己空性心局部的体性,与空性心无异,所以非异;合此非一与 三摩地

2018-07-22

当肆意将外人给自己的伤害转移给配偶时,我们没有看到对方默默端来的一杯热茶中包含的关心;当不耐烦地打断父母善意的唠叨时,我们不曾看到老人无言地离开,在屋子里悄悄伤怀。亲人们无怨无悔地承受我们的伤害,因为他们离我们最近,与我们最亲,能用爱包容我们。有网友曾算过一个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大概只有几十天到两百多天,与其他亲近的人在一起的宝贵时光也是有限的。所以 三摩地

2018-07-22

这时自己所做每一件或是善业或是恶业意识心都能清楚知道,开始进入真正死亡,此时第八识如来藏渐渐离开身体移至中阴身,然后去寻找有缘父母而重新投胎。中阴身有小五通,你看不见他,他(她)却能看到你,看见痛哭流涕的送别亲友,确认自己真的死了,顿时心如刀割,却也无可奈何,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心中充满说不出的痛苦;《地藏菩萨本愿经》做了详尽的描述;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 三摩地

2018-07-22

比如说我的车子、我的房子、我的眷属——也就是我的妻子、我的父母、我的子女等等,还有我的名位、我的钱财等等。一般人在劝勉别人放下,主要是以对这个我所的放下为主要的内容。我们如何劝勉别人对我所的放下呢?要以什么角度来劝勉呢?主要是要以无常为主。比如说我们以无常的角度去跟人家分析这些钱财、名位等等,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是恒常的,我们又带不 三摩地

2018-07-22

惭愧之余不由深深感谢同行的同事菩萨们分享此文,更赞叹这位气度非凡的小女生,从小显现面临境界如如不动、于可憎处不起憎的的风度,她真是我的善知识!正当境界风强烈现前的当晚,心情有些为之沮丧,我在《大智度论》中看到这么一段:「复次,行忍之人,视前骂辱者,如父母视婴孩,见其瞋骂,益加慈念,爱之踰深。又复自念:彼人加恶于我,是业因缘,前世自造,今当受之;若以 三摩地

2018-07-22

父母也有矛盾,常常大打出手,最后离异,分别各自组织家庭,我的朋友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充满着家庭暴力的环境中长大。但是,奇怪的是,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很爱他,爷爷在去世前,对这个孩子百依百顺,什么要求都会设法满足。可是,幸福并没有因为家庭成员的爱而如期降临。他对爷爷酒后发疯的童年记忆以及父母离异前上演的全武行有着深深的恐惧,真正的灾难来自父母离异之后。刚 三摩地

2018-07-22

尤其是替他人担忧,比如担心孩子放学路上会不会出车祸、担心老公跟女同事是否走得太近、担心远方的父母身体可好……这种杞人忧天的行为害人害己。心理学家认为,担忧就是变相的诅咒,这句话不无道理。人总会不自觉地按自己或他人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而担忧正是消极的自证预言。比如整日担忧孩子高考会失利,他原本无所畏惧的心或许会无形中背负上害怕失 三摩地

2018-07-22

屈辱是甲小朋友一看被乙小朋友抢走了糖,非常生气,因为坚持这块糖是自己的,而且不改初衷——这是我的糖,凭什么被他抢走!但是又因为种种原因没办法拿回来,或者因为乙小朋友是自己的弟弟,父母要他让给弟弟,或者是因为甲小朋友性格温和,抢不过乙小朋友,就这样,糖被抢走了,心也被扰乱了。是一种忿恨。忍辱与屈辱的区别是,当外境不符合自己内心的期待时,是否 三摩地

2018-07-22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吉祥经》)[今译]奉养父亲母亲,爱护妻子儿女,从事无害的事业,这样才是最大的吉祥。▲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今译]世间大地被称作是最重的,悲母的恩情比大地还要重。世间须弥山被看作是最高的,悲母的恩情比须弥山还要高。▲世间骂者,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已经造作了恶口的业,就要想办法赶快化解、忏悔,最好能当面化解,这样才可以让恶业减轻,甚至消灭,乃至可以转为善缘呢!此外,对一般人都不应该恶口了,更何况对自己父母亲或贤圣之人,这样的过失更大。我们知道,在世间法中、在传统文化中,父母亲的地位非常崇高;在佛法中,父母亲的地位也是一样非常崇高。这是因为父母亲从子女小时便无怨无悔地推干去湿、乳哺长大、教 三摩地

2018-07-22

什么二奶、三陪像瘟疫一样大流行,动物本能大发作,那点可怜而短暂的快乐为国家为社会换来的又是什么?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缘色、生、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触生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于是身见,我见便由此而来,我们被自己的这个身体所蒙蔽,被这个意识我所蒙蔽,以为这就是真实的我,其实它不过是籍着父母因缘和四大假合而暂存一时,短短 三摩地

2018-07-22

以「目绀青色相」为例,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7〈9亲近品〉提到:「修集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母,以是因缘获得二相:一者,目绀青色;二者,眼如牛王。」「目绀青色相」,乃因累世能慈心视众生如同对待父母一般,才能感召此业。因果律能运作,其关键在于吾人都有一个可持业种、贯通三世的「如来藏」,而一个人的相貌庄严与否,正是由吾人如来藏含藏之业种所决定,非由现代医 三摩地

2018-07-22

终于有一天在父亲生病而因年数已高不能手术时,我在地藏菩萨像前发愿:从今以后不再杀生,不再吃众生肉,吃他们的肉,如吃我父母的肉,如吃我兄弟姊妹的肉,如我同类的肉。愿以此功德回向给今生的父亲,愿他色身康泰,无疾病侵扰,晚年幸福。愿力如此神奇,从此以后真的不再想吃肉了,不是以前的克制,而是没有了吃的。父亲也如我愿,虽然因八十多岁不能手术去除病根,但也与它 三摩地

2018-07-22

故而春晚中那对夫妻,在父母同意他们的婚事后,在彼此完成属于自己的认定后,接下来就是前途未卜了,还不如这样不明确的关系来得长长久久。在以上这些过程中,自我究竟在干什么?在透过一件衣服、一本书、一个电子产品、一套房子乃至一个人,完成吃食的过程,在购物网站上浏览,看见心仪的物件,心中喜悦,渴望占有,这个过程就是吃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惊喜、有期待、有不 三摩地

2018-07-22

6、有慈有悲、孝养父母、师僧和上、小心敬上(对师僧会小心敬奉)。7、知人缓急处事有方(知道别人有急事会出手相助,做人做事有原则、有分寸)。8、善能和合,常乐信佛(深知和睦相处之道,喜爱佛法、相信佛法)。9、好行布施,常生供养。10、不耐于债,不负他人(不愿欠人债务,不会背弃、背叛他人)。11、少许财物,好习善事,接引于人,悉令安乐,不令有苦(就算自己没有钱财(穷), 三摩地

2018-07-22

这样的人,说得好像是也有些道理,但是一到了他父母病痛,心中就是母子连心,泪眼不止,哪里没有动摇呢?更有的父母过世,人生顿感空虚,哪里可以不动摇,哪里可以说自己自得自在,只是虚语而已。真正学佛的人,会知道,如果有真正善知识,说出了真实般若智慧的道理,如此根据佛陀经典阐述义理,而不是在那里把文字翻译,或把文字添油加醋,或是扯到别的故事,而是就佛陀的意旨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