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菩薩在生死大海中,時時歡喜値遇善師善友善知識,珍惜共事奉事隨學因緣,如是斷除慢心。 6難行能行菩薩行四攝法本在攝受衆生,亦攝受自身心性。學人依世尊教化,無私無我、無求執事名位,眞正自利利他(世間自利實為自私),爲更多人種下佛法種子,自能遠離諸不淨想。正法道場學人雖有魔擾破壞、或令失念,然以四攝法修心故,漸滅貪瞋癡慢之粗纏,入學法次第,行菩薩萬行而 admin

2024-11-03

  六祖惠能得祖衣时仍不识字,遑论写作;千年后,广钦老和尚证悟时也不识字,更别说写论文;然两位大德说的话可流传后世,而琅琊阁写手说的世智聪辩之学术人,则个个汩没于生死大海(除非求生极乐)。若受平实导师提拔的正觉悟者是“小学生”,博士则是等觉菩萨,皆非纸上学问之世智聪辩学术人可比;大乘法是实证,当向亲证者学。琅琊阁写手认为其说即是玄奘菩萨的真义 admin

2020-07-12

  可是,假设我们今天有万斤的大石头,如果这个万斤的大石跟刚才的小沙子比,放在生死大海里面,按理说它也必然会往下沉;可是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能够有一艘船——一艘足够大的船——能够把这个石头载起的话,那石头就算是千万斤重,它还是能够浮得起来,还是能够超脱于生死大海。所以,这个例子就是我们常常用来讲念佛殊胜的地方,为什么念佛会有这么殊胜的 admin

2020-07-06

  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汝等比丘!常当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间动不动法,皆是败坏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复语,时将欲过,我欲灭度,是我最后之所教诲。 admin

2020-06-14

  前面说修学佛法,要能够了生脱死,这个生死大海浩瀚无边,修学佛法的人站在岸边,看着浩瀚的生死大海,如果没有对佛法有着坚定的信心,怎么敢冒然地进入这生死的大海当中呢?----如果不是对于佛法真实能够让大家解脱生死之苦,度到解脱的彼岸,没有这个信心,怎么敢冒然地就下到这生死大海,说想要度生死海到解脱呢?所以学佛首先就是要有信根,要信!另外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佛 admin

2020-06-08

  前面说修学佛法,要能够了生脱死,这个生死大海浩瀚无边,修学佛法的人站在岸边,看着浩瀚的生死大海,如果没有对佛法有着坚定的信心,怎么敢冒然地进入这生死的大海当中呢?----如果不是对于佛法真实能够让大家解脱生死之苦,度到解脱的彼岸,没有这个信心,怎么敢冒然地就下到这生死大海,说想要度生死海到解脱呢?所以学佛首先就是要有信根,要信!另外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佛 admin

2020-06-08

  乃云:如诸菩萨,善能游涉生死大海,乃至能以神通度众生海,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无上胜长者。〔二十三参〕,善财承教,至可乐城,参无上胜长者。为说一切处修菩萨行清净法门已。乃云:如诸菩萨,具足一切自在神通,悉能遍往一切佛刹等,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复令参师子频申比丘尼。(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二十四参〕,善财承教,至输那国,迦陵迦林城,参师子频 admin

2020-06-08

前面说修学佛法,要能够了生脱死,这个生死大海浩瀚无边,修学佛法的人站在岸边,看着浩瀚的生死大海,如果没有对佛法有着坚定的信心,怎么敢冒然地进入这生死的大海当中呢?----如果不是对于佛法真实能够让大家解脱生死之苦,度到解脱的彼岸,没有这个信心,怎么敢冒然地就下到这生死大海,说想要度生死海到解脱呢?所以学佛首先就是要有信根,要信!另外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佛 admin

2020-02-21

摩诃的意思是大,般若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智慧,那波罗密呢?就是到彼岸----就是渡过生死大海到达解脱的彼岸。那么佛法对于生死以及这个烦恼的看法,说要摩诃般若波罗密,意思就是说要依着大智慧去改变认知,然后来了生死、来除烦恼。因为你有了大智慧,你的认知会转变,所以说要依着摩诃般若波罗密来了生死、来除烦恼。------《三乘菩提之念佛法门》<第01集学佛的目的( admin

2020-02-21

摩诃的意思是大,般若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智慧,那波罗密呢?就是到彼岸----就是渡过生死大海到达解脱的彼岸。那么佛法对于生死以及这个烦恼的看法,说要摩诃般若波罗密,意思就是说要依着大智慧去改变认知,然后来了生死、来除烦恼。因为你有了大智慧,你的认知会转变,所以说要依着摩诃般若波罗密来了生死、来除烦恼。那么这个也许大家还有点疑问,我们再举一个譬喻来加 admin

2020-02-18

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应当至心受持五戒。是五戒中,四于后世成无作戒。唯爱难断故不得成,以是因缘淫欲缠绵;应当至心,慎无放逸。若有说言:‘更有无量极重之法,过去诸佛何缘不制,而制于酒?’善男子!因于饮酒,惭愧心坏,于三恶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缘则不能受其余四戒;是故过去诸佛如来,制不听饮。若有说言:‘如来已说酒多过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说 三摩地

2019-07-20

波罗蜜是指渡过生死大海,到达不生灭的彼岸。所以第一种有布施而没有波罗蜜,指的就是一般世间的布施;像是号称为佛教的某个功德会,虽然在寺院当中有佛像,但是却从来不曾谈到不生灭的如来藏第一义谛。所有的一切世间法都是生灭无常的,包括一切有情的五蕴身也同样都是生灭无常的,唯有世间万法的根本——一切有情的如来藏心,才是永不生灭的波罗蜜彼岸。如果我们不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以无尽的利益众生法门来救护众生,令众生离开生死大海到达究竟的涅槃彼岸,不会有穷尽疲厌和退却的时候,并且志向坚定;菩萨往昔就是这样来成就他的布施行。这个故事一开始便显示了菩萨尽财布施的精神,如同在《瑜伽师地论》卷39中的开示:【云何菩萨自性施?谓诸菩萨于自身财,无所顾惜,能施一切所应施物,无贪俱生思,及因此所发能施一切无罪施物,身语二业安住律仪、阿 三摩地

2018-07-23

波罗蜜是指渡过生死大海,到达不生灭的彼岸。所以第一种有布施而没有波罗蜜,指的就是一般世间的布施;像是号称为佛教的某个功德会,虽然在寺院当中有佛像,但是却从来不曾谈到不生灭的如来藏第一义谛。所有的一切世间法都是生灭无常的,包括一切有情的五蕴身也同样都是生灭无常的,唯有世间万法的根本——一切有情的如来藏心,才是永不生灭的波罗蜜彼岸。如果我们不 三摩地

2018-07-23

波罗蜜是指渡过生死大海,到达不生灭的彼岸。所以第一种有布施而没有波罗蜜,指的就是一般世间的布施;像是号称为佛教的某个功德会,虽然在寺院当中有佛像,但是却从来不曾谈到不生灭的如来藏第一义谛。所有的一切世间法都是生灭无常的,包括一切有情的五蕴身也同样都是生灭无常的,唯有世间万法的根本——一切有情的如来藏心,才是永不生灭的波罗蜜彼岸。如果我们不 三摩地

2018-07-23

那么藉由这样子思惟系念佛的种种功德,就不会造作恶业,恶业不造作,种种烦恼的那个结就可渐渐的去消除、去消解,自然而然的就消灭了原来曾经在过去八十亿劫那么长的时间,所曾经造作的像恒河沙那么多的这些的罪业,像恒河沙那么多会导致学佛人在生死大海中沉沦流转的罪业。我们再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学佛人一心的思惟、一心的忆持、一心的系念诸佛,这个念是纯一清净的念。这个纯一清 三摩地

2018-07-23

摩诃的意思是大,般若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智慧,那波罗蜜呢?就是到彼岸——就是渡过生死大海到达解脱的彼岸。那么佛法对于生死以及烦恼的看法,说要摩诃般若波罗蜜,意思就是说要依着大智慧去改变认知,然后来了生死、来除烦恼。因为你有了大智慧,你的认知会转变,认知改变了,对于生死的恐惧、烦恼的苦也就自然懂得如何安处了。那么什么是大智慧呢?我们再举 三摩地

2018-07-2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3)这十种菩萨生起大悲心的因缘:第一,是看到众生的五阴身心,其实是虚幻不实不可依靠,但众生却执着不舍,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二,是看到众生不知道修正自己造作善恶的业力和习性,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三,是看到众生没有深不可拔的坚固善心,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四,是看到众生在漫漫的无明长夜中昏睡不知醒悟,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五,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以无尽的慈惠利众法门来救护众生,令众生离开生死大海,到达究竟涅盘彼岸,不会有穷尽、疲厌和退却的时候,志向坚定。菩萨往昔就是这样来成就他的布施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CBETA,T03,no.152,p.1,a21-b11[2]大正藏「覩」字,今以现代字「睹」代替。后面同字亦比照办理。[3]大正藏「重」字,今选元、明版本藏经用字。[4]佛因戒、因施而修慈心者, 三摩地

2018-07-23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53)这十种菩萨生起大悲心的因缘:第一,是看到众生的五阴身心,其实是虚幻不实不可依靠,但众生却执着不舍,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二,是看到众生不知道修正自己造作善恶的业力和习性,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三,是看到众生没有深不可拔的坚固善心,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四,是看到众生在漫漫的无明长夜中昏睡不知醒悟,因而生起了大悲心;第五, 三摩地

2018-07-23

 «上一页   1   2   …   3   下一页»   共47条/3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