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入楞伽经》卷8前六识于五无心位——眠熟无梦、闷绝、正死位、灭尽定和无想定中即灭,第七识入涅槃时可灭,唯独第八识如来藏,不生不灭,不以修得,本来自有,性如金刚。即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丶不垢不净丶不增不减;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即指如来藏;亦即禅宗参禅之一念慧相应证悟的标的(真假禅和)。证悟如来藏者乃无境界法丶无入出法,乃无所得法, admin

2020-02-18

乃至于五无心位中----睡眠无梦(眠熟)、无想定、灭尽定、正死位、闷绝中意识已断,但意根仍缘藏识所生内相分法尘,否则即无法从睡眠、闷绝中苏醒、定中出定、正死位中舍身。又《楞严经》卷一云: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六识之见闻觉知心纵然灭了,犹有意根缘法尘分别影事。由此更可证知离念灵知仍属意识层次,尚且到不了意根境界,何况能是真如境界? admin

2020-02-18

次如无学菩萨与俱脱阿罗汉入灭尽定,前六识俱灭,离见闻觉知,犹如眠熟闷绝而无息脉,状若死亡,然阿含中佛说灭尽定中有不离身识,身不烂坏,识不离身,即是七八二识,仍不能离八识心王之二识。有漏法之无想定亦如是,凡夫位之佛弟子入四禅中,不解三乘菩提故不断身见,而断意识心我见,恐堕断灭故不舍色界天身,以断灭觉知心我为涅槃,遂于四禅位中灭除觉知心我,定中息脉俱断 admin

2020-02-18

又譬如菩萨阿罗汉和俱解脱阿罗汉入了灭尽定,此时前六识俱灭,离见闻觉知,犹如眠熟、闷绝而无息脉,状若死亡。然而《阿含经》佛说:灭尽定中有不离身识,身不烂坏,识不离身。意思是说:在灭尽定当中,仍然有不离身的识,所以有根身才不会烂坏。也就是说,在灭尽定当中,仍然有七、八二识存在,这仍然是不离于八识心王啊。以上所说的是佛以及入灭尽定圣者无漏有为法的情形,接 admin

2020-02-18

这能够让人了别六尘境界相的五个心所法,并不是遍一切识都相应,所以不名遍行;不遍一切时现行运为,所以不名遍行;在眠熟、闷绝、二无心定,乃至正死位等五位中,断而不现,所以不名遍行。这五种别境心所法,与意识完全相应;五别境心所法中的每一法,都有少分或多分功能和前五识相应;最后一个慧心所的部分,少分与末那相应;前四个欲、胜解、念、定,则与意根完全不相应。意 admin

2020-02-18

现象界的事实,也证明意识于闷绝、眠熟、灭尽定、无想定、正死位等五位中必定断灭。会断灭的意识绝对不能受持一切染净法种,绝对不是染净法的根本,教证与理证上都说意识虚妄。所以如果主张意识是常住法、是一切法的根源,显然是未断我见,还落在五阴里,连解脱道都尚未入道,遑论成佛之道。接着我们来探讨什么是观想?观想是说,将眼睛闭起来集中注意力,在脑海里想象一个影像 admin

2020-02-18

另外若主张离念灵知是真心,主张识阴六识心离开了语言妄想就是真心,那么这个真心应该是不生灭的,祂一定是从往世来到这一世的真心;那么也一定是业果种子的执藏者,一切人修行到心中都无一念语言文字生起时,应该可以接触到心中收藏的一切业种啊,就可以了知往世一切事行与过程啊;那么必然就会如同这一世的觉知心,今晚眠熟之后,明天醒来仍会记得昨天、前天,乃至幼儿时的种 admin

2020-02-18

这是学佛人第一件大事,若误认六识为常住不坏我,或偶参得些相似光影便罢了,自以为从此天下太平,无事去也,却仍旧不离无明;不知意识觉知心是每夜断灭的,就算是梦中也无法作主;何况眠熟无梦,意识已经灭失而不在了!因此,第六意识是无常生灭法,永劫不离病等诸苦与生死。(注6)------正觉电子报<第131期不以佛法当人情----大慧宗杲禅师的风骨(上)>张正玄老师—&mdas admin

2020-02-18

  ”没想到事实上,刚住母胎的境界并没有什么可以知道的!就像你闷绝了、眠熟了一样。等到五根初具,眼等五根的大概雏形已经有了,才终于能够接触到很下劣的五尘,终于能够了知一点五尘;这时是意识刚生起的时候,可是功能一样是很差,什么都没有办法了别,就只是触知而已。想要具足识阴六识的功能,那就得要到出生以后,才能圆满具足嘛!这就是中阴身形成与七、八、六识的 admin

2019-07-18

总而言之,六识在五种情况,即正死位、闷绝位、眠熟无梦(在眠熟无梦时,意识心也是断灭的;此时因身体劳累,意根作意而使意识不现起,让身体休息,故六识的见闻觉知性都不存在。)、无想定、灭尽定中是断灭的。六识既然是有生有灭的法,又是无常法,是可修灭的法,所以识蕴无常。(三)受蕴无常受如水泡。六根触六尘而生六识后,意根、意识分别诸境而领纳诸受,略分为三受(苦 admin

2019-04-24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12年12月初版首刷)涅槃之实证 涅槃是恒不断法,遍一切时中相续不断,穷久远前无量劫如是,尽未来际亦复如是;意识尚不能于夜夜眠熟位相续不断,何况前后际无量?唯是藏识遍一切时不断,于前后际无量劫中皆永不断,故非灭法;永不灭故永无有生,无生无灭故名涅槃,是故佛说:“一切众生本来 admin

2018-12-27

既是缘起法,依于他法而起,则势必仍将依于他法众缘之欠缺某一缘时,随之灭坏,观乎眠熟及闷绝等五位中之意识断灭,即可知也;意识既于正死位中断灭,又复不能去至来世而于受生后永断(所依胜义根头脑不能去至未来世故),宗喀巴究竟欲迁何识往生净土?无识可供尔宗喀巴迁往净土也!既如是,宗喀巴云何造作《迁识法广论》?则论中所言所行所修,俱成邪见矛盾之法也。如是,由宗 admin

2018-12-27

(节录自平实导师著《宗门正道》公案拈提第五辑,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台北,2006年5月初版二刷)六识论中观师的错缪 “意根自无始劫以来都是现行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意根从来不曾中断过,不但这一世出生以来都不曾中断过,其实是打从无始劫以来就如此恒常现行而不曾中断过;从眠熟位、闷绝位、无想定位、灭尽定位乃至正死位中,意根始终都是现行识,所以 admin

2018-12-27

),是说他没有反观自己的能力,所以意根无法了知睡眠时的详细环境,所以眠熟的人对于外在环境是无所知的,也不知道自己正处于眠熟位中,因为意根从来不会反观自己的存在,这就是意根的另一个特性。[2] 意根遍缘一切法,而说他是遍计所执性。玄奘大师《八识规矩颂》之第七识(意根、末那)颂: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恒审思量我 admin

2018-12-27

」——《入楞伽经》卷8前六识于“五无心位”——眠熟无梦、闷绝、正死位、灭尽定和无想定中即灭,第七识入涅槃时可灭,唯独第八识如来藏,不生不灭,不以修得,本来自有,性如金刚。即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丶不垢不净丶不增不减;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即指如来藏;亦即禅宗参禅之一念慧相应证悟的标的(真假禅和)。证悟如来藏者乃无境界法丶无入出法 admin

2018-12-27

末那识的体性就是遍计执性,从无始劫来就一直保持这种体性,不曾改变;祂的另一种体性又称为恒审思量,也就是说:祂从无始劫以来,不论是睡着或者闷绝,乃至正死位与灭尽定、无想定中,祂都是永不断灭的,所以说祂「恒」;祂从无始劫来就一直在审度一切法,包括睡着无梦乃至闷绝、死亡、无想定与灭尽定中,一直都是如此,不曾有丝毫改变,恒常存在地审度一切法,所以说祂「审」 admin

2018-11-14

又如菩萨修学四禅八定具足,然后入了灭尽定,或者是说俱解脱阿罗汉入灭尽定,他的前六识完全地灭掉了,离开了见闻觉知,就像眠熟、闷绝,而且完全没有唿吸、脉搏,好像死亡一样;然而他并没有死亡,他的色身也不会烂坏,因为还有七、八两个识未离身。所以,无学菩萨以及俱解脱阿罗汉入灭尽定,仍然不能离开八识心王的七、八二识。 有情的色身包括眼、耳、鼻、舌、身等五色 admin

2018-11-03

相对于不生灭的第八识来说,意识心在眠熟、闷绝、无想定、灭尽定、正死位中都会断灭,是有生有灭之法,不是从前世来到此世,也不能去到下一世。第六意识要依意根与法尘为助缘,才能从第八识中生起及运作,这是从释迦牟尼佛以来古今一切证悟者的现量观察所知。静坐中的离念灵知(包含与五尘同在的离念灵知,以及离五尘的第二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中的离念灵知)与喇嘛们乐空双运中 admin

2018-08-09

六识心于眠熟、昏迷、无想定、灭尽定、死亡等五位中,皆是有间断、会断灭之法;会有间断,即非是自在,故实无我。六识既是藉众缘而生,所以是所生法,故名妄心;妄心者没有真实的体性,不能单独存在,要依五色根而生起;但是五色根不能去到未来世,所以意识当然无法去到未来世,由此可知意识心只能存在一世,所以说意识是妄心;前五识也与意识有同一自性,所以也都只有一世,不 admin

2018-08-07

何谓惺惺能照?惺惺者离六尘而了了分明,不在六尘中起见闻觉知,却能够了了分明的观照祂所出生的种种法,故谓惺惺;真心从来不曾昏沉、睡眠,永远清楚分明的了知祂所观照的六尘以外一切法;亦谓二六时中,不论是眠熟位、正死位、闷绝位、处胎位中、灭尽定中,都是永远惺惺了然分明而不昏沉,这才是真正的惺惺。能照者,谓能了众生心行,能了异熟果报的时节因缘以及山河大地一切 admin

2018-08-01

 «上一页   1   2   …   3   …   4   5   下一页»   共92条/5页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