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作者】刘正莉老师等合著【出版日期】西元2020年6月30日【书号】978-986-98891-4-8【开本】32开【定价】NT$300 【内容简介】 在距世尊二千五百多年后的末法时代今天,谁知此生可以有机会破参明心?遥望祖师大德,历来找到自己本来面目者几希!望著那不知所云的祖师公案,不知叹气过多少回;阅过现代诸方大师解释公案,更是唏嘘!而人人朗朗上口的《心经》:“ admin

2020-03-03

那众生究竟如何能有三世轮回?前世业因又如何感应后世的果报?简单地说,造作善恶业行而生起的业力,如何能在此世五阴灭去之后继续存在?又如何从旧的身心系而移转到新的身心系?乃至如何从前一个业系而移转到下一个业系?因为此世身心五阴灭去,下一世的身心五阴尚未生起之际,业力是灭或不灭?如果未灭,下一世身心五阴尚未出生而前世身心五阴已灭,此刻业力存在何处?是存在 admin

2020-02-21

造了十恶业道以后,并且会使山河大地的物质衰微,导致人们所种稻谷会有很多是只有壳而没有贞实的。贞实就是真正的结实,是说稻谷中饱满不虚的。所以收割稻谷晒干以后,要用鼓风机吹一吹,因为有很多谷子只是壳,里面没有米粒,那叫作无有贞实。如果众生多造十恶业道,他们的收成就不会好,有很多的壳;由于十恶业道而导致众生的福报减少了,于是米贵人饥。在这种状况之下 admin

2020-02-21

意思是说:作主的、思量的你,把一生所染污的种子都丢给祂,你所有的上一世的觉知心死了、灭了以后,下辈子又去投胎出生的时候,祂就把这些染污种子倒出来还给你,所以下辈子你出生的时候就是染污的凡夫嘛!道理就是这样!很简单是不是?可是,祂却不是因为生气而说:你把这么多的染污种子给我,我现在要倒还给你,来报复你!祂没有这个意思,而是你自己被贪厌等法所染污而不甘 admin

2020-02-21

当世尊与大众正要进入王宫时,有一位名叫暴志的比丘尼,用木盆绑在肚子,打扮成怀孕的样子,拉着世尊的衣服说,你是我的丈夫,现在我怀孕了,怎么不给我饮食、衣服,这件事你怎么安排呢?当时的大众包括了天、人,帝释天、大梵天、四王天及诸天鬼神等,看到这一幕,也听到这些话,不仅惊恐,而且也很彷徨想着:佛是三界中最尊贵的人,佛的心比摩尼宝珠还要明净,智慧比日月还要 admin

2020-02-21

譬如这个地球,就是共业有情共同变现出来的一个处所,于地球适合有情居住的时候,有情就会在这个地方出现及生活,所以才会有种种有情出现,譬如人类、动物、细菌等等;又譬如科学家透过太望远镜,观察太时,发现遥远的某一个地方,渐渐形成了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你就知道那是共业有情,于未来所要居住的地方,事先变现了一些山河大地的器世间,让它慢慢形成,乃至未来可以在 admin

2020-02-21

我是在○○出生、长大,原来○○林管处里面的储木池,以及附近的地、房舍,都曾是我幼年嬉戏玩乐的地方,说来我与林管处也有点因缘。日前在台北佛教正觉讲堂听闻萧导师讲授菩萨优婆塞戒经时,导师提到三世因果的微妙,举了二十年前发生的李师科抢案及王迎先命案,说到与王迎先命案有关的五位当事人,其实都是过去生被王迎先(当然也是过去生)杀害,当时种下的业因,才会有今 admin

2020-02-21

正因为这个实际常住不断,坚固而不可被破坏,才能成为被意识所熏习的心,所以佛说涅槃是真实而不是断灭。当祂被意识、意根熏习,执持了意识、意根熏习所成就的种子以后,祂自己的心性却是仍然不改变的,只是在意识重新现起时,使意识与意根心性有所改变,这是因为能熏习的意识与意根经由熏习得来的种子,虽被所熏的真识如来藏所执持,但是相应的却是意识与意根,这些种子现行 admin

2020-02-21

】意思是说,一个人造作恶业之后,不是鸟飞无迹,而是心中会留下痕迹,假使经历百劫那么长久的时间,业种都不会消失,都眠藏在自己的如来藏心中,未来缘熟了,因缘际会时,就一定要受报。如果曾经造作恶业,也别太担心,为什么呢?经文一开头就说假使两个字,那意思是说,假使曾经造作恶业,赶快去作补救,业就会改变,因为佛法所讲的不是一成不变,当不同的缘加进来之后,就 admin

2020-02-21

首先,我们看到关于说罪业的一些事情,因为这句话里面提到的是如河里面的沙这么多的罪业,那我们不禁要问,真的有这么多吗?好,我们不妨想想看,我们在《华严经》里面曾经有看到佛有这样的开示,就是说如果我们所作的恶业,如果真的有所谓的体积或者是形状来包容这些恶业的话,那么即使是像十方世界虚这么大的间,也都装不下我们过去所作的恶业。当然,我们看到了《华严经 admin

2020-02-21

这样损福的恶业,去受三恶道的果报,回到人间来以后,他的福当然不多,因为他只是在窃取众生的财物,是造作折损福业的恶业,所以他所生长的世间,他的这个果实非常少,或者说果实不成长,或者说果实都是腐朽烂坏,或者说果实里面都中不会很饱满,或者说果实都是干枯,或者全部没有果实可以享用。这个就是因为造作窃盗了以后,到人间来,因为福薄所受用的增上果。所以这些花草树木,它只是有 admin

2020-02-21

请问,为什么三禅天会有大风灾?因为三禅天人还要呼吸,有呼吸就一定要有气,有气当然就会有时生起风灾;正因为人心不平,动而不止,所以就会有风灾。如果大家都不需要呼吸就能生存,也就不会有风灾,因为都没有气了。所以我刚刚讲的都是如实语,这可不是开玩笑;都是因为大家好动,所以才会有地震、火灾、水灾、风灾等事情发生;如果人类与动物的身心都不动了,就不会有 admin

2020-02-21

但是如果那样就叫作解脱的话,佛来人间之前,有的外道已经证得未到地定,有的外道已经证得初禅、二禅,乃至有的已经证得四定,表示他们早就超越欲界,不贪名闻利养,也不贪男女欲,可是佛却说他们不得解脱。原来佛说解脱是指远离虚妄法,而虚妄法的定义,不是凡夫外道所能了知。换句话说,这个虚妄不单单指我所虚妄,还包括五阴虚妄。意思是说,除了对五阴的我所虚妄有如理作 admin

2020-02-21

譬如说:不管你安排的是港澳三日游、纽澳七日游、美加七日游等等,这是要追求快乐;可是在此之前或者之间要做什么事情?要努力赚钱然后取得旅费,要努力工作取得闲,还要忙着考虑安排行程,然后加上旅游之中把大大小小的行李搬来搬去,然后拖着疲惫的双脚继续前进,加上饮食、睡眠等种种的不习惯,最后,还要努力吹嘘说:我玩得好愉快哦!结果落下来的工作,还是要继续去忙碌 admin

2020-02-21

无色界没有种种物质的色法,纯粹为精神状态四定的境界,没有下二界的贪、瞋,所以是以痴为代表;色界的境界,则是已经远离了欲界的种种欲而不再贪爱,也因为没有男女欲,所以色界天人都是中性身,以禅定持身,但仍有瞋与痴,而以瞋为代表;欲界则包含了欲界六天、人间、饿鬼、畜生及地狱,欲界的众生具足贪瞋痴三个法,而以贪为代表----贪著于欲界的种种法。也就是说,凡夫众 admin

2020-02-21

如果了解这一些道理,就可以经由对比而知道:得人身是多么稀有与珍贵的事情,何况又能学佛呢?而即使是发心学佛的人,那这其中又有多少人能听闻正法,而不被假名善知识所误导呢?所以大家应当要珍惜熏习正法的因缘,绝对不要过。从上面的讨论,相信大家都知道六尘内相分的法义,对于出离六尘的种种拘束是有很大的帮助,平实导师在《金刚经宗通》第七辑中有这样的开示:【所以 admin

2020-02-21

结果她当然是手而回。因为五阴终究是无常之法,是不可能常住不坏的。而《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间之乐无非是苦,众魔境界,愚人所贪,诸佛所诃,一切苦患因之而起。地狱、饿鬼及以畜生、阎罗王处,忿恚斗讼,更相毁辱,如是诸恶,皆因贪着五欲所致。耽着五欲,远离诸佛,障碍生天,何况得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方广佛华严经》卷23)因此,如果不 admin

2020-02-21

也因此在无余涅槃的境界中,当然不能有法尘的存在,有法尘的存在就不可能是寂灭;没有法尘的存在,当然就不会有意识心觉知心的存在,所以佛陀开示诸行无常时,弟子们应该要如实地去观照,所谓的诸行是什么诸行?也就是说三界内的一切法,其实都是在诸行当中,譬如说器世间,不论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有成、住、坏、的变异,这不离行苦。再说这个有情世间,以我们人身来说 admin

2020-02-21

无色界没有种种物质的色法,纯粹为精神状态四定的境界,没有下二界的贪、瞋,所以是以痴为代表;色界的境界,则是已经远离了欲界的种种欲而不再贪爱,也因为没有男女欲,所以色界天人都是中性身,以禅定持身,但仍有瞋与痴,而以瞋为代表;欲界则包含了欲界六天、人间、饿鬼、畜生及地狱,欲界的众生具足贪瞋痴三个法,而以贪为代表----贪着于欲界的种种法。也就是说,凡夫众 admin

2020-02-21

眼睛会对于所要看到的外面的这一些颜色会起了贪爱,耳朵会对于所要听到外面的这些声音起了贪爱,鼻子、鼻根会对于外面所存在的这一些气中的香气气味起了贪爱,舌根会对于实际上的物体它的味道起了贪爱,对于美味的东西会起了贪爱,身根会对于皮肤表面所接触的这些触觉起了贪爱,乃至于意识会对于法尘起了贪爱;因为有了这个六尘的贪爱,所以有情的身口意行,它就会去追逐这些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