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个众生心如来藏有二种门,也就是心真如门以及心生灭门;真如,有真实空以及真实不空两种意涵;而心生灭门呢,即是真妄和合,不生不灭的本觉心如来藏与种子流注不断的六识心等生灭法和合运转,这样而称为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祂既能含摄一切世出世间法,也能生显一切世出世间法。祂又显现出两种的义理:第一种义理是觉,意思是说,祂从本以来离一切的妄念相,法界一相无二 | admin 2020-02-21 |
![]() |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应当来跟众生作留难,因为众生对于一切诸法他难以领略,所以他不会想要远离这一切诸法,他根本不可能知道诸法的体性是苦空无常无我,所以菩萨应当自身自修自己应当作的功德处。虽然众生的功德处,他是有为的功德,他甚至也没有想过自己应当如何来修学佛法、亲近三宝,但是菩萨应当作为众生的模范,不应当在这个地方跟众生来斤斤计较,应当想自己可以脱离生 | admin 2020-02-21 |
![]() |
当众生辱骂我们,我们观察众生五阴虚妄,自己的五阴也是虚妄;骂者是空,被骂者也是空,辱骂这件事情当然也同样就是空了。因为一切都是刹那变易、无常而不能久住,能够这样如实观察,就可以安忍下来,不会继续生气了。第三、要修慈悲心,才能生起忍法来。如果能以悲心来看待对方,觉得对方很可怜,我们应该如何来帮助他们离开无明之苦呢?有了悲心,然后生起慈心,愿意给对方在 | admin 2020-02-21 |
![]() |
须菩提是一位回心大乘的俱解脱大阿罗汉,也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中解空第一的尊者。释迦世尊在弘法四十余年的后期,在宣讲《法华经》的时候,曾经为因缘成熟的弟子们授记未来将会成佛,以及成佛时的名号、时劫、有多少弟子众等种种情形。在当时已经入初地的须菩提,也有被授记,但是他还需要再供养三百万亿那由他佛之后,才能够成佛;这个时间是当时法华会上,被授记的大弟子之中 | admin 2020-02-21 |
![]() |
或者会以为:只要每天有空,就一定要打坐,这样才是不放逸。其实这都不是真正的不放逸,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尽管在那里打坐,看起来好像不动如山,但是却心猿意马:一下子跑到美国大峡谷,一下子跑到日本去看樱花,一下子又回到来,又是张三、李四攀缘不断;心总是到处去,所以这叫作放逸。不像正觉的菩萨们,虽然一天到晚在为众生奔忙,但是心中却总是净念相继,没有任何的妄 | admin 2020-02-21 |
![]() |
然而菩萨既然要广度众生、要统领众生,当然也应该多多少少有些禅定的证量才行;否则当诸天来到人间,看到菩萨虽然智慧很胜妙,但是禅定功夫却远远不如他们时,他心里就会有些瞧不起你了,那你又如何摄受他们呢?因此,菩萨如果四禅八定都能具足,他当然就不敢瞧不起你了,因为他的境界你都知道,而他却不知道你的四空定境界,他还能瞧不起你吗?而且,菩萨因为有无生法忍,所以 | admin 2020-02-21 |
![]() |
光能照亮黑暗,明能使我们心中清楚明白不暗钝;例如,不论在有遮蔽或没有遮蔽的空地上经行,经行的时候意识心要缘于一种清净善妙的境界,譬如忆佛的清净善念,并且随着这个心净念相续不断,以使觉知心离开昏沉睡眠的黑暗相;或者随心思念六种法,就是念三宝功德、念布施功德、念持戒功德、念欲界天、色界天及无色界胜妙于人间的生天功德;或者宣说昏沉睡眠的种种过患,以及称赞 | admin 2020-02-21 |
![]() |
(《瑜伽师地论》卷11)说掉举是因为修行人正在修清净行之时,心中却怀着染污贪欲,或者寻求思念自己的亲人眷属、妻子儿女;或者对于所处居处和周遭环境的染净,以及自己色身的盛衰离合,感生欣喜忧戚,因而心中不断筹量思虑;或者寻思着自己年纪尚轻,应该多多享受世间五欲,而不必急着修行;或者随着一时忆念起往昔所曾经经历的戏笑、欢乐、愉快的那些身口意行,因而心中生起 | admin 2020-02-21 |
![]() |
总觉得我的因缘很奇怪,大概福德也不够,明心见性对我来说虽不是很难,但是悟后起修的阶段却是备尝辛酸,不论是法上的重整和补强,或是一些事相上的拿捏和处理,在在都是充满着压力和考验,到最后,很多烦恼硬是过不掉,就卡住了,自问明心见性了,怎仍是这般德性,不禁深感惭愧与汗颜,尽形寿为正法、为众生的愿一直都在的,但当时觉得自己再不跳脱、空白一阵子是不行了。观行 | admin 2020-02-21 |
![]() |
能理解到如来涅槃后,不是空无、断灭,才有可能真的断除我见与我执,才能得到阿含道的解脱实证,才能确定而无所疑。所证的解脱果,虽然是要灭除五阴自我等一切我,不论是多么微细的五阴中的任何一种自我,都必须灭除才能进入无余涅槃。但是灭除一切我法以后,却有自心如来常住,而非断灭后的空无。所以自己所证的解脱果,固然是要灭尽自我的,但是灭尽自我以后却不是断灭的,而 | admin 2020-02-21 |
![]() |
他因为说了这一些常见,譬如说,说意识常恒不变、意识永恒不变;或是断见,他说没有如来藏,法界里面没有常恒不变异的法,这是断见;乃至说了很多的外道见,譬如说虚空、能量等等作为法界的根源的外道见。像这样子说了很多的常见、断见、外道见来讨好很多的弟子,因为弟子一样是常见、断见跟外道见,所以他就说了这些讨好这些弟子的这些教法,当很多人来拥护他的时候,他就(执 | admin 2020-02-21 |
![]() |
那在人群之中,当然就会有很多的烦恼,而菩萨在面对这些烦恼的同时,渐渐能够逆来顺受,因为他已经多分、少分的观察说:烦恼犹如空花,所以身在度众的烦恼之中,仍然是独处空闲、寂无言说。而这种苦行所得乃至智慧之乐,不但是一般人无法想象,也已经不是二乘人所能了知的;一般人也许会觉得平淡无趣,但却不知道这种乐是别人无法夺取的;同时,这个过程中又兼有无量无边的法乐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样,只不过皮骨相连相执持,然后随着心识及风大而起种种运转;但心识其实是念念生灭的,根本是无常变异,空寂无有自性;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加恶害于我的人存在,也没有一个辱骂我的人存在,当然也没有一个承受这些恶害辱骂的我存在,因为一切的我、人、众生,从头到尾就是毕竟空,只因为凡夫众生不能认知真相,导致心中颠倒虚诳,产生了惑着罢了。”这样 | admin 2020-02-20 |
![]() |
而声闻菩提现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无常、苦、空、无我,他亲自观行验证,内心已经有决定性而不可动摇;因为证实蕴处界都空,终将灭去,而无真实不坏的体性,因此证得空三昧。但是他信受佛语,相信自己有一个不生灭的本心,因此可以不堕入断灭空;也证得蕴处界都是缘起之法,是生灭性的,没有一定不坏的法相,只有暂时而有、幻起幻灭的法相,因此而证得无相三昧。 | admin 2020-02-20 |
![]() |
这种大悲愿,真的是我们效法的对象,当然诸位菩萨也可能联想到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悲愿。这样子,《优婆塞戒经》卷6这段经文的道理,大家就应该可以理解了。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 <第082集持戒与离恶修善> 正国老师 | admin 2020-02-20 |
![]() |
又譬如在《大庄严法门经》卷2中的开示:“诸恶觉观是烦恼体性,不净攀缘故烦恼则生,清净觉观故烦恼如客,是故烦恼不与空智和合,不与无相无愿和合。”(《大庄严法门经》卷2)因此,我们必须以智慧来观察,恶觉观是摄属于烦恼体性,也要了知烦恼法的过失与生灭虚妄性,并且能够时常生起清净的觉观。而声闻解脱道,因证空、无相、无愿三三昧,可以逐渐断除烦恼 | admin 2020-02-20 |
![]() |
……若普为一切众生护持禁戒,观第一义空无我人相,而为有情护持禁戒,是则名为净戒波罗蜜多。】(《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虽然无戒相可持,但当中却有道共戒存在,因为菩萨在见道后转依于所证,摄心住于正道为戒,依见道、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而行,不拘戒相,与道相应。 第四种“非戒非波罗蜜者,如世俗施”。这是属于一般世俗人的布施,既无 | admin 2020-02-20 |
![]() |
如果说您的念的本身没有很坚固的时候,另外当然就是说要看,您平常是不是有至诚的发愿;这个至诚的发愿,之所以要到了往生的时候还能够发挥它的力量,当然主要就是因为,这个愿并不是发空愿,而是您最好在发愿的时候,一种的愿是让自己的心量尽量的广大,这是这一种的愿;另外一种的愿就是贴近自己目前修行的境界,让自己能够有能力在未来五年十年能够做得到。这个是两种不同方 | admin 2020-02-20 |
![]() |
什么是成佛的根本呢?我们来看看禅宗的祖师怎么说:《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卷1: “如今学者,只知有十方诸佛,且不知有十方诸佛出身处,空知有佛,不得成佛。”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众生为什么不能成佛呢?因为不知道佛有个出身处。佛有个出身处,当然众生也有个出身处。对菩萨来讲,对一个初发心的菩萨来说,他因为不知道有个(成佛的)出身处,所以他没 | admin 2020-02-20 |
![]() |
另外慢心重者要修界差别观,界差别观者指的就是,地、水、火、风、空、识这六界,要让弟子众能够观察说,一切有情无不是由这,地、水、火、风、空、识所组成,地、水、火、风、空、识,没有常住的真实体,这样就能够对治于因为有我而生起的慢心。另外对于心散乱者,要修安那般那,所谓安那般那就是说,缘于出息、入息来止息其心,让心能够安住、能够制心一处,能够有止观的能力 | admin 2020-0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