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这发菩提心实际上在《阿含经》也有提到,并不是说只有大乘法有提到而已,只是《阿含经》里面只是稍微略提而已,也就是说证明说,今日集结的《阿含经》已经有提到菩提心,而且是在小乘经典《杂阿含经》里面;就代表如来呢有时常勉励这些二乘人,不要一直停留在解决自己身心的烦恼,这样是不究竟的;因此发菩提心就是要回到一佛乘。只有佛才是真正通往究竟的解脱道,所以真解脱者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诽谤大乘经典的结果是什么?《大乘妙法莲花经》若人不信毁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或复颦蹙而怀疑惑汝当听说此人罪报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诽谤如斯经典见有读诵书持经者轻贱憎嫉而怀结恨此人罪报汝今复听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从地狱出当堕畜生若狗野干其影[乞*页]瘦黧黮疥癞人所触娆又复为人之所恶贱常困饥渴骨肉枯竭生受楚毒死被瓦石断佛种故受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比如说淫欲,我们曾说过,经典里面也这么讲过——要证验你现在所证的境界。那么让你到那个境界里面去;比如说断淫欲,让你处在淫欲境界之中,故意叫你去看小电影,看了之后有无起喜乐——想要去做那件事的欲望?有没有?如果无,那是真的断了;但是还有余习存在。那么这个余习不必明说,结过婚的人都知道,我就不再详谈了。那么断瞋恚是什么?在贪欲先断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想求声闻辟支佛乘,就帮助其成就声闻乘,志向大乘,就为其解说大乘经典。然后等其善根成熟再逐渐深入,万不可一刀切,以一种方便法门为手段。)善男子。又有初发心菩萨犯根本罪畏堕恶趣。闻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至心愿见。欲发露忏悔所犯罪故。于初夜后分烧坚黑沉水及多伽罗香。至心合掌。称虚空藏菩萨摩诃萨名。善男子。时虚空藏菩萨摩诃萨。随其所应现种种形或现自身。或声闻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又譬如今时或后世,也将会有证得道种智的人,常常会有宣讲《心经、般若经》的情事,而《心经、般若经》所说的法,只是般若的总相智与别相智而已,并未说到地上菩萨所证得的道种智;我们却不可因为某菩萨宣讲总相智与别相智的经典,就说他的层次一定是只到总相智与别相智,就说他的层次不超过总相与别相智。又譬如现在与未来世的证得道种智的菩萨,在说禅时也常常会讲到古时的下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二辑)》第三章第七节四圣谛与八正道 (原标题:四圣谛之经典摘录)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大乘菩提的内涵,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总相与别相上说二转的般若空,这个般若空是以真心空性来涵盖蕴处界空相,而不是专指蕴处界空相;另一个部分则是到了三转法轮时,再从别相上来说明一切种智,也就是唯识的百法、千法、万法明门,也就是如来藏系经典的内涵,这是第三转法轮时期所说的证悟菩萨悟后进修成佛之法。修学第二转的般若诸经,能使已明心破参入七住位的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不是思想,不是哲学、玄学,而是可以实证的法界实相;所以千万不要去作佛学上的研究,别落入文字、名相之中去作经典文字的训诂及考证,否则终究只能成为佛学专家而不是实证者,那就变成佛学思想家而不可能有所实证,依旧只是三乘菩提中的凡夫;当人间出现了实证的菩萨僧时,这位佛学专家就只能处处被菩萨僧辨正而无法正当的提出法义辨正来回应。当一个学佛人进入佛学研究的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反于此者,则是有些出家人于佛智,不生信受;宁可信乎学术界之异说,互相引非义以为义,谬圣义而以为当然,于修证付之阙如,于诸经典不能通达,无能晓窥如来意旨,徒以口舌论义而为盛事;若真能说然不能行处,则无可怪哉;以佛法修证,非是一生可期,如何可以娑婆恶世众生而作希求?然诸众法师既披圣衣,发心出家,当非为名闻利养,当以为有真佛法可以追求,当以为佛法真正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佛法难修难证,就在于第八识的触证非常困难,如果不能开悟明心,大乘经典就读不懂,就无法进修一切种智。是以,大乘初机学人听说学佛先要开悟,往往就有畏难情绪了。末法时期大乘佛法的弘扬始终无法往纵深方向发展,少有人悟是一个主要原因。四、戒不同声闻戒包括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菩萨戒包括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梵网经》)等。声闻戒以出离心为基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一天,当他起了一个念头佛在经典所说的生命实相到底是甚么?祂究竟在哪里?我是不是应该去亲证祂?等等。这表示他在六住位的智慧、福德已经了,应该转入七住位去参究般若。这时,他就会依照善知识所说的参禅正知见,兴起了一个话头,随时随地去参究。当因缘成熟以及诸佛菩萨加持,于一念间亲证一切有情的生命实相,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成为七住满心的菩萨摩诃萨。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经典上语业有四种——妄语、绮语、两舌、恶口。妄语就是虚伪不实的谎话,绮语就是轻佻的话、有挑逗性的话;两舌是挑拨离间,破坏他人感情或从中谋取利益的假话;恶口是粗暴鄙俗或尖酸、刻薄、恶毒的骂人话。修道的人,应该远离以上的四种口业,以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温润语、和诤语,对待他人,以启发他人的向道之心。四正业:是指正当的,如法的行为,这是针对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了仰信就会自动去亲近佛法,进而由读诵一些经典和听闻佛法,而认识佛教的根本教理。譬如因缘果报、真如佛性。也知道念佛法门不只是持名念佛,尚有观想、观像、系念思维、无相、体究、实相等念佛方法。并确信这种法门能帮助众生到达解脱的境界,这就是“解信”。进入解信阶段后,就会老实的一步一步修行上来,有一天到达果地无相念佛境界,知道什么是自性弥陀,并且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黄卷赤轴,三藏十二部经典称为世间住持法宝。剃发著染衣,离世俗的家,住进佛寺者,即为世间住持僧宝。若有人于世间住持三宝起烦恼者,亦可将出世三宝与自性三宝做为究竟皈依。不可因为对世间住持三宝起烦恼而离开佛法。其实以上三种三宝皆可由自性三宝所含摄,世间住持三宝乃至出世间三宝都由自性三宝(理体三宝)所含摄,故自性三宝方是最究竟的皈依处。此外皈依自性三宝,非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那就要去阅读了义的经典。要体究念佛,先要知道个大概。什么叫自性弥陀?如果不了解什么叫自性弥陀,就会著相,在相里面要找自性弥陀,找不到。因为自性弥陀叫做真如佛性,真如佛性虽然不离一切相,但是一切相不是真如佛性,无相而不离相,是空而又是有;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不见之前空是空,有是有;不见的人,空不是那个真如的空,叫做顽空。所以要先知解第一义。什么是第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一节:观像念佛法门之经典原文节录正修行的第二个单元,我们讲「观像念佛」。这观像念佛法门是从《大宝积经》卷八十九里面节录出来。现在念一段原文,让大家了解。《尔时,有一比丘于白迭上画如来像,众彩庄严,悉皆具足,持至大精进菩萨所。大精进菩萨见此画像,心大欢喜。作如是言:「如来形象妙好乃尔,况复如来正偏知身,愿我来世得成如是妙色之身。」尔时,大精进菩萨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把眼、耳、鼻、舌、身、意放下,纯粹用我们的第七识来想,想成之后再用意识来观察所想是否符合经典?这样才能够成就。第九观开始都是念佛三昧。因为在第九观之前虽然有观想,但不是观佛,亦不见十方一切诸佛,所以不叫念佛三昧,叫作观想的三昧。至于第二观之前(第一观和第二观)它不叫三昧,因为动中不能分明。第三观开始动中也可以观想清楚,所以第三观开始才叫作三昧。所以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其实是同一部经,但是唐三藏所翻译的经典有个特色,他翻译经典时特别注重“信”与“达”,而忠实地传译佛经原典的意旨。这一部经里面说:“若有净信诸善男子、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注意:这里面讲到不可思议的功德,不可思议的名号和不可思议的极乐世界功德庄严三种。接下来又说:&ldquo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四目修学无相念佛法门应知学无相念佛的人,得要先除慢心,一般参禅人或打坐修定的人,大多轻视念佛法门,总以为参禅或研究经典或打坐修定才是最殊胜。因此不肯学念佛法门,这样的人就不可能修学无相念佛。此外,还要消除疑心;有的人听到无相念佛就满心欢喜,甚至掉下眼泪,无论如何要学会这个法门。有的人听到无相念佛四个字就起烦恼,心里起疑心,认为这个法门一定不是佛法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由此可见,净土经典亦说到理---般若的部份,根性好的人由这段就知道,念佛的人应当要层层升进、次第前进,不应老是停留在初入手的方便法门之中。有人也许会说:“祖师们不是讲‘一句佛号概括事理’?为什么教我们不要停留在持名里面?”我们应当知道什么是事与理?事即事修,指的是念佛的各种方便权巧法门;理即般若。般若即是智慧,般若智慧也就是自性弥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