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憧憬过自己的晚年……有的人认为晚年应该在旅途中度过而有的人觉得自己可能更愿意一个人追忆往事有的人憧憬一个持续到老的厮守有的人认为不论年龄多大,也不能失掉高雅,要做个有着大爱的老人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晚年除了花白的头发和佝偻的背影,就剩下很多的唏嘘对于老去,我从来不敢认为它是一件简单的事,以上这种种的画面或许曾经也浮现在我的脑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今天要说的故事是引用自《杂譬喻经》这一部经典,因为《杂譬喻经》相似的经名这样子的佛典有很多种,那这一部的话,特别是后汉大月支的沙门支娄迦谶所翻译的,这取自于这部经的第十一则。我们来看看这个经文:【昔者兄弟二人居,大势富贵,资财无量。父母终亡,无所依仰,虽为兄弟,志念各异,兄好道谊,弟爱家业、官爵俸禄,贪世荣色。】(~《杂譬喻经》)这个意思是说: | admin 2020-02-21 |
![]() |
”(------《大爱道比丘尼经》)一、虚荣好饰类01、摩眉态——女人喜画眉眼,来妆饰自己。02、梳头态——女人喜梳头,拨弄额前头发。03、脂粉态——女人喜敷抹脂粉来迷惑丈夫。04、细视态——女人喜学少妇作态,眯着眼看人。05、丹唇态——女人喜擦口红。06、耳珠态——女人喜戴耳环。07、璎珞态—&mda | admin 2020-02-21 |
![]() |
从平实导师《阿含正义》这套书的副标题----唯识学探源,亦表示在《阿含经》中佛世尊早就有开示过唯识的法义,而我们这几次节目中所要探讨的内容,也都是必须基于有本识如来藏心的基础下才能成立,而事实上本识是一切佛法的核心。 所谓六尘就是指色、声、香、味、触、法,而。我们都知道五尘分别对应至五识,为五识所了别,而事实上包括法尘及五尘上的细相都是需要靠意识来 | admin 2020-02-21 |
![]() |
什么是邪淫呢?所谓邪淫是指说,对方不论他是男性或女性,凡是他已经婚嫁而系属于他人的,我们在他身上行非梵行的话,就是犯了邪淫的根本罪;而邪淫的方便罪则是譬如说,我们派遣一个侍者去向某一个有家室的女人或男人相约,或者自己前去相见而交给对方信物,乃至以手去触摸对方,或者与对方讲悄悄话,这样就是邪淫的方便罪成就了;接着如果交欢之事已经完成了,就是成已之罪已 | admin 2020-02-21 |
![]() |
而对于过去所曾经历喜乐的境界,就会时常去追忆回想并且沉醉于其中,虽然只是在内心中想象玩味,但是也能产生熏习作用增长染污;而对于现在所爱乐染着的境界,除了对于该境界本身的喜乐,也包含对于领受该境界之乐受的贪爱,譬如经由追求而实际获得了某些珍贵的东西,也喜欢常常拿出来把玩享受观赏的乐趣等等;而这里面追求未来的五欲境界与寻思过去所爱乐事,范围可以很广泛而 | admin 2020-02-21 |
![]() |
所以在佛《本生经》中大部分的章节,都是记录了世尊过去无量生中是如何地摄受众生。 例如在第457卷中说到: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竹林精舍结夏安居,当时教团里发生了提婆达多分裂僧团的事情,世尊对此生起了大慈悲心,怜悯提婆达多所犯下的可怕的行为而说了过去的事情:在过去波罗奈城,在梵王统治的时期,世尊当时是大象之王,它在山岭里统领着八万头的大象,在茂密的大山里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云:〖‘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 | admin 2020-02-21 |
![]() |
有的人去改了风水、改了命运以后,他真的确实是已经改好了;但是是因为改风水改好的吗?其实不是。是因为福德的关系。是因为他有福德,才会跟这样的一个因缘相应。所以我们说福地福人居,与其说福地福人居,其实是福人居福地。以前就有一个故事。有一个风水师到山上去的时候,因为口渴,就跟一个乡村的老伯伯要一杯茶,这个乡村的老伯伯就奉给他一杯热茶,但在上面洒了稻壳粗糠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出家人摄取已经往生的比丘生前的所有的财物,这是从什么人那边得了罪呢?罪会产生,一定有对象,没有对象就不会有罪,所以前面说的有三种戒罪:根本罪、方便罪、成已罪。乃至说:如果没有成已之罪,根本罪就不成立。这是因为罪的成就,一定是有受损的一方,比如说身体受损、财物受损、名誉受损等等。所以得到罪业的时候,一定已经有被得罪的人,也就是一定有受损的一方。比 | admin 2020-02-21 |
![]() |
现在法律对财产的所有权已经有所区分,只有四个顺位的继承权。但是古时候家属的地位跟现代不一样,主人的财产他们也有分,所以财产是互相共有的。有时候主人会给奴仆某些财产,但仍然是共有的;而主人的财产也是与奴仆共有的,所以奴仆财产,先悉生意与主同共,既然大家共有,但是后来奴仆起了贪心,心中想要把某些财物据为己有,就在主人不注意的时候直接取来据为己有,他心中 | admin 2020-02-21 |
![]() |
今天我们要来探讨:在布施的时候,有哪些原因会让我们生起了后悔心,而减损了布施的福德呢?我们又该如何生起智慧,能够欢喜的布施,而得到大福德呢?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5当中开示说:【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谘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呵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布施 | admin 2020-02-21 |
![]() |
我们都有听闻过:【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大宝积经》卷五十七)如来藏当中储存有业种,这个果报,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报果,乃至后面的余果。报果、余果是依于三归五戒、四种如实修行而有的果,是指善业;善业有善业的善报,乃至善报之后的余果、余报;恶业当然也有恶业的恶报,乃至恶报之后的余果、余报。 我们这里就先举《大乘本生心地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卷六佛陀的开示是说:一切世间的布施,以无畏施是最为第一的,因为众生所重视的就是他的生命,其次才是财产;这就是不杀与不盗,接着就是不邪淫以及不妄语。因为你能够不会侵犯别的众生的眷属,能够保护众生的眷属、保护众生的名誉,让他没有恐惧,这也是施无畏。例如恶口来说,譬如有人喜欢到处张扬别人的过失,如果有人得罪了他,心里就一定会恐怖,因为怕他 | admin 2020-02-21 |
![]() |
】(《优婆塞戒经》卷五)这意思是说,有智慧的人还能够作到三件事情:第一是明信因果。明就是很清楚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而且很相信布施的因缘果报。第二是亲近善友。因为从善友处,学习到了正见正理,所以就能够不谘承邪见了。第三是不贪著财物。就是能够舍离对于财物的贪著,这样就不会再畏惧财物布施了以后会受苦了。佛陀又说:有智慧的人,能够作到的这三件事情,还各别有 | admin 2020-02-21 |
![]() |
从这个道理来观待,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有布施的习惯,一般而言,如果要某人布施,不论是出钱、出力或者为人说法,都毫不犹豫、也不吝惜施与别人,表示这个人有布施的习惯;他将圆满或者已圆满菩萨六度当中的布施度,是为菩萨种性人,不仅尊贵而且很难得;像这样的菩萨是久学菩萨,已经经历多劫的熏习,早已养成布施的好习惯。如果要某人布施,他总是不干脆、推三阻四的,乃至借 | admin 2020-02-21 |
![]() |
如果有上面这种情形,应该秘密藏起来,并赶快找人将它修补好,或者赶快去找残缺的部分修补;如果看见如来圣像已经毁坏、或有残缺,还是要至心供养,然后向如来圣像禀告清楚后,再撤下来修补,在撤下来之前仍然要至心供养。同样的道理,现在印刷术很发达,印刷如来圣像时,如同前面所说应该印刷全身,而不能仅有印刷头部、半身、或者身上有残缺,这一点也要请大家特别注意。如果 | admin 2020-02-21 |
![]() |
他说:【俗话说画鬼容易画狗难,抽象的哲理容易推衍,但具体的生活经验,由于旁人都容易检证,反而不容易说了。除非萧老师减少搬弄佛学名相,就人人生活中所易遭遇的矛盾与困境(如婚姻、事业、子女教育、社会风气、宗教文化,乃至心理困惑、人格成长、生命意义之省思)多加详谈,那么才容易在对谈中发现彼此需要再加以修正改进的地方,则辩论是有意义的。】这样的来评论就是以 | admin 2020-02-21 |
![]() |
如《贤愚经》开示,九十一劫以前,于毘鉢尸佛灭度后,有一对贫穷夫妇,为了要供养众僧,在家里,里里外外找了一遍,才找到仅有的一文钱,然后将一文钱、一明镜,放在水里很恭敬地供养众僧。因为这样布施供养的结果,九十一个大劫世世端正,身体金色,而且在释迦牟尼佛时,成为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由此可知,布施的功德很大;可是菩萨并不是为了求未来果报而作布施,所以不会要 | admin 2020-02-21 |
![]() |
可是我们要想一下,这些世间的万事它是不是可以永远获得,譬如我们的生命、我们的钱财,我们是不是永远可以获得呢?事实上,我们世间的种种事物它是生灭变异的,因为它是生灭变异的,所以我们可以从小的时候呱呱坠地,一无所有,然后有的人继承家财,有的人自己白手起家,而获得种种的资财、种种的资生之物;可是当我们获得了种种资生之物,我们是不是又逐渐的老病,然后最后又 | admin 2020-02-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