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我们由此可知,听闻法的功德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听闻!所以我们应该要想尽办法空出时间来听平实导师的周二讲4,就算您赚几百亿美元的生意也比不过遍满四天下的金银财宝吧!因此听闻平实导师讲比较重要!几百亿美元对地球来说,不过只是一点点的财富!(全球一年的GDP—生产总值─是50兆美元左右)而且只能暂时享用一世。-----《次法-施论,戒论,之论,张善思居士著 三摩地

2018-07-23

《华严》说:「善知识者,是成就修行诸菩萨道因,是成就修行波罗蜜道因,是成就修行摄众生道因,是成就修行普入法界无障碍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除恶慧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离憍慢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灭烦恼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舍诸见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拔一切恶刺道因,是成就修行令一切众生至一切智城道因。何以故?于善知识处,得一切善 三摩地

2018-07-23

关于「如来藏」实有之典引证摘录【道有二种。谓声闻道及菩萨道。彼声闻道者。谓八圣道。菩萨道者。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藏。】——阿含部《央掘魔罗》【谓过去一切诸佛世尊。于一切众生所极方便求无如来藏不可得。】——阿含部《央掘魔罗》【众生本有菩提种。悉在赖耶藏识中。】——《大乘本生心地观》【已入见道诸菩萨众得真现观。名为胜 三摩地

2018-07-23

《解深密》的中,世尊已强调菩萨六度的六波罗蜜多,就必定得依着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智慧的次第来修习。也就是说,修习第五度禅那的目的,正是为了获得第六度般若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这当然不是以修证四禅八定、次第禅观为修证内涵的外道凡夫们所能获致。他们所证的四禅八定境界,是不离色界、无色界的世间境界,本来就与中道实相的出世间智慧无涉,想要以四 三摩地

2018-07-23

证得如来藏时,就是佛菩提的真见道,就是中说的觉,就是证菩提、证真如。这时是真见道,算是真的进入内门修学佛法。以后就是相见道位的修学,直到通达了以后才能入地。可是证得真如以后,还要眼见佛性,那可是个特大号的瓶颈,这个瓶颈比明心的瓶颈更难通过,因为它很坚固,也很细小。想要通过这个瓶颈条件要很多,而且这个佛性是要凭眼见。所以大慧宗杲禅师讲眼见佛性时说: 三摩地

2018-07-23

一大堆的水果,他都要每一种去拿来尝尝看,终于找到并且亲自品尝了,那就不必再假借种种言说,因为他已了然于心了。禅宗的参禅也是一样,一定要自己真参实究,加上有正确的禅法知见,就这样子突然间找到了,而且有智慧确认是正确的,是没有错误的,这时就称为开悟明心实证般若。所以,般若的难悟难证,原因就在这里;因为般若的见道,是一念相应而悟入的,不是由思惟而渐渐 三摩地

2018-07-23

祖师们的公案,我还没有找到这么一个例子,只有在《楞严》里面,有个香严童子,闻香而悟。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人,鼻根不利,所以很难悟。但是有个香积国,只要闻到饭的香味,一个个都悟了,鼻根猛利的缘故。第四门:舌尝味而悟入。《楞严》里面有药王菩萨、药上菩萨,因为尝味而悟入。祖师的公案里面,我只见到一则跟舌头有关的,但是也没有悟入。有个当官的人,姓韦,他的 三摩地

2018-07-23

这样学得很法喜,很快乐,不也是很好吗?可是二年、三年过去了,有一天回心返照,反问自己:为什么原有的许多烦恼,如今还是一样都不少?不是吗?犹如家母从年轻时开始学诵,直到后来,对于佛法的认知,也只是诵。家母识字不多,所以学习诵时,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认;也真了不起,竟然都能背诵起来;其中之辛苦,不言可喻。寺里有活动,就到寺中诵;诵完后,回到家碰 三摩地

2018-07-23

《央掘摩罗》云:更有第一难事,谓于未来住世余八十年,安慰说此摩诃衍、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是为甚难。若有众生持诸同类是亦甚难。若有众生闻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随顺如实,是亦甚难。六祖大师曰:汝慎勿错解义。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毁佛也。此事古今多有,而于今为烈。积非成是,深入禅子心中,难转难移。我无名气,复无师 三摩地

2018-07-23

什么是真心!佛教是关于心的宗教,《华严》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唯识家亦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禅宗亦讲明心见性。识就是心,心就是识,一切人的识共有八个,号称八识心王。八识心王及其体性如下:(1)眼识:能见;(2)耳识:能闻;(3)鼻识:能嗅;(4)舌识:能尝;(5)身识:能触;(6)第六识意识:能详细分别善恶、美丑、冷热、 三摩地

2018-07-23

武帝请大士讲金刚,他升座挥案一拍便下座。帝见之惊愕不已。志公问帝:陛下会吗?帝曰:不会志公道:大士讲已毕。天嘉二年,大士在山行道,常见七佛在前,维摩随后。于是对们说:七佛之中,唯释迦常与我话语,其余六佛则不与我交谈,每次见到都是如此。问:余佛为何不语?士曰:释迦今正教化此世界,我以后又是绍继人,故世尊见我即说也。天嘉十年,嵩头陀入灭,大士心知。 三摩地

2018-07-23

诵《法华》。当他诵到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句时,忽生疑问,久思不决。于是他便放下本,用心参究,以至于行住坐卧,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可是,到头来还是一无所得。后来,一个春日的夜晚,无名僧正在参房用功,忽然听到黄莺的啼叫,心中的疑团一下子脱落了,豁然大悟。3、盐官禅师座下两位僧人。沩山灵祐禅师曾示众云:一切众生皆无佛性。盐官齐安国师亦曾示众云: 三摩地

2018-07-23

参话头,始自唐代黄檗运禅师,两宋之际大慧宗杲禅师大力提倡,盛行于历代丛林。元代高峰上承大慧之机用,下启明代之禅风,是中兴禅法的一代大师。元代中峰明本禅师强调参话头是证悟心体的唯一方法,是解决证悟心体既不能依赖见闻觉知,又不能完全抛开见闻觉知这个矛盾的唯一方法。以下为古德有关参话禅的教导,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难忘的警语和有效的方法。参话头重要典有《高 三摩地

2018-07-23

参话头,始自唐代黄檗运禅师,两宋之际大慧宗杲禅师大力提倡,盛行于历代丛林。元代高峰上承大慧之机用,下启明代之禅风,是中兴禅法的一代大师。元代中峰明本禅师强调参话头是证悟心体的唯一方法,是解决证悟心体既不能依赖见闻觉知,又不能完全抛开见闻觉知这个矛盾的唯一方法。以下为古德有关参话禅的教导,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难忘的警语和有效的方法。参话头重要典有《高 三摩地

2018-07-23

《金刚般若波罗蜜》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会因由分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善现启请分第二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 三摩地

2018-07-23

大方广如来藏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住灵鹫山宝盖鹿母宅,于栴檀藏大楼阁中成等正觉,十年之后,当热时际,与大苾刍众千人俱,有学、无学、声闻、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皆得自在,心善解脱、慧善解脱,获得正智。犹如大龙所作已办,舍弃重担逮得已利,尽诸有结到于彼岸。所 三摩地

2018-07-23

大方等如来藏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宝月讲堂栴檀重阁。成佛十年与丘众百千人俱。菩萨摩诃萨六十恒河沙。皆悉成就大精进力。已曾供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皆悉能转不退。若有众生闻其名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其名曰法慧菩萨。师子慧菩萨。金刚慧菩萨。调慧菩萨。妙慧菩萨。月光菩萨。宝月菩萨。满月菩萨。勇猛菩萨。无量勇菩萨。无边勇 三摩地

2018-07-23

正如《佛说观无量寿佛》卷1第九观,佛的开示: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佛说观无量寿佛》)由于行者在念佛当中,可以看见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的真心——也就是一切有情的自心如来,了知祂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自性清净而有染污;祂随时随地在护念著我们,只是行者未悟之前不知、不证而已!由 三摩地

2018-07-23

过一段精进念佛以后,慢慢会发现:刚开始持名念佛所发出的声音,不论是大声或者是小声都觉得很累赘!表示自己的定力已出现了,声音的出现,对你而言,觉得很吵闹、不安静,因此不想出声。这时候就要转进,改为金刚默念,虽然金刚默念很小声乃至无声,但是自己仍然很清楚知道自己念佛的念没有间断,这时不仅心中有佛号,而且在耳中或者是在心中时时刻刻有佛号,彷佛像录音带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因为很多人一听到念佛法门很好,譬如中曾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所以,一开始念佛很精进,却没有事先建立佛法正知见,以至于没有智慧到彼岸;后来因为种种事相障碍,以及正知见不足等等,退转于念佛法门。这是因为念佛人没有依照世尊的开示次第进行所致。或许有人会觉得很奇怪,真的是如此吗?既然有此疑,后学就举来说明。在中曾开示如下: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