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由此可知布施、持戒、生天之论是很重要的,这是正修佛道的次法基础,若于此三论能够信受奉行,接著才有机会修学实证二乘的解脱道乃至进修大乘的佛菩提道,所谓断我见、我执,开悟明心、眼见佛性,乃至般若唯识种智等菩萨!而佛陀度众生的次第就是从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开始;假使闻法者听到施论、戒论以后就不能接受,佛陀就不再继续说法,只讲到戒论便不再演说生天之论。假 三摩地

2018-07-22

不了解佛教的人会以为佛教是厌世的或消极的,其实那都是错误的观念!佛教因为包含了佛菩提道与解脱道,也包含了大乘与小乘(或称三乘菩提:大乘菩萨道和声闻、缘觉二乘)。大乘佛教就是菩萨道,也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中也包含了小乘所修解脱道的内涵;佛菩提道就是从信受大乘佛教、信受大乘三宝开始修起,信具足以后开始修习六度波罗蜜多,乃至修学十度波罗蜜多,才完成佛道 三摩地

2018-07-22

智慧的部分,简而言之就是要能够证到一切种智;而福德的部分,到底要大到什么程度才叫作呢?而这个问题所牵涉到的是:菩萨所修的福德又与成就佛菩提道的关联是什么呢?首先,先简单来形容福报的大小,然后再说其种类的差别,最后再说明福报与成就佛菩提道的关联。福报这个名相,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若是要叙述其定义,那就得要举例,而由一个事件上的一个外相上来显现、了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你看看,一个人福报的好坏,可以从这么多方面来显示出来;换句话说,一般福报的函盖面,就已经是很广阔了,虽然说菩萨这样子所修的福德,有一分是与世间人所共通的,但是由于所修学的时候的作意差别,使得菩萨这一分的福德是可以作为未来世证得菩提的因,而一般人所修的,只能作为在人天之中受用五欲乐的因。接下来,再简单来说说这个道理,为什么菩萨经过若一劫、二劫乃至 三摩地

2018-07-22

】(《优婆塞戒经》卷1)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以慈眼来看待众生,反而经常杏眼圆睁地来瞪视别人,那会得到什么恶报呢?想必我们的人缘会很不好!那如果又以恶眼来瞪视已发菩提心之人,那个果报可就严重了。佛陀在《大乘方广总持经》中曾经开示说:【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这样的苦报,想必都不是大家愿意去承受的。为了避免得 三摩地

2018-07-22

各位菩萨,就像是这样的道理,您在佛道上的每一分证境和证量,都必须有相对的福德资粮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在佛菩提道上有扎实稳固的基础,也才能一步步的往前推进而没有障难来遮障我们。弘法多年以来,我们看到许多退失的现成例子,虽然说会退失的人原因很多,但如果仔细的归纳起来,其实不外乎都是因为福德资粮不足所导致。因此,我们特别要利用三集的时间,来为各位详细的说明 三摩地

2018-07-22

否定方广经典所说如来藏妙法、又否定原始佛法涅槃本际的应成派中观′,绝对不是真正的法宝、佛法,他们都是以常见法的意识心,取代佛菩提道的第八识如来藏妙法,都是破坏者。只有符合三乘菩提法义的佛法才是真正的法宝,所以弘扬原始佛法涅槃本际的解脱道法义,以及弘扬方广诸经所说如来藏妙法的弘法者,才是佛门的僧宝,才是真福田;否定涅槃本际、否定一切种智根源的如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这才有了修学佛菩提道中菩萨的一切施时不生忧悔,也当然就会有见众恶事而能堪忍了。知道菩萨能够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忍的道理之后,再进一步来思惟,我虽然知道了这样的道理,而且也能够在心中生起了意乐,希望可以成办这样的功德,可是毕竟是没有办法立刻就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啊!那到底有没有善巧方便,可以让我们快速达成这个目标呢?熏习佛法之后了解到, 三摩地

2018-07-22

(五)怜愍施具足:云何菩萨成就怜愍施具足?菩萨见众生饥渴受苦,裸形弊衣,无所依怙,无归、无趣、无居住处,离于福业,便生殷重怜愍之心:「我今为苦众生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以众生轮转受苦,裸形弊衣,无怙、无归、无趣,饥寒困苦,我当何时为是众生,作衣服饮食,乃至归依、舍宅,现有财物悉施与之」,虽作是施而不生念,存有我人财物等想,如是施者,是名菩萨 三摩地

2018-07-22

说是语时,文殊师利所将大众,其中八千天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讲记:在生死当中,不造作染污的行为;住于涅槃当中,却不永远灭度,这是菩萨行。这四句话,决定性的声闻人听了以后可就很难过了,因为他会想:在生死当中一定要离开种种染污行,才能断除我与我所的贪爱,将来舍报时才能进入无余涅槃;可是菩萨们竟然说,世世在生死当中照样娶妻生子或是嫁夫生子,也照样 三摩地

2018-07-22

真正的信受三宝之后,若能依止三宝修学,证得二乘菩提的解脱智,乃至证得大乘菩提的实相、般若智慧,就是有了智庄严。但是智庄严的获得,光是念佛、念法是不行的,往往还得念僧。乃至念凡夫僧都有益,除非所念的凡夫僧是破戒人、贪爱者。如果不是破戒、谤法的凡夫僧,念他们也是有益的。当你想念凡夫僧时,正好明天放假没事,突然想起来:去我师父那里走一走也好,好久没去了。 三摩地

2018-07-22

但是这样的一个认知,其实并不符合佛菩提道当中所谓的菩萨。菩萨一定具有慈悲心,但是有慈悲心的人不一定是菩萨;因为慈悲心只是菩萨所具备的条件之一,除了慈悲心以外,菩萨还要具备其他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如果说有慈悲心的人就是菩萨,那么菩萨就会遍及各种宗教,各种宗教都有菩萨,那这样的一个认知就不合理了。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我们才可以称他作菩萨呢 三摩地

2018-07-22

不但说三乘菩提的证量全无可能,乃至最简单的神通,他们也是绝对得不到的。所以他们密教上师所说的古时祖师,譬如莲花生、密勒日巴等人说有大神通,都是在世时没有,死了以后才有的,都是死后才渲染说有神通的,生前都是不曾有神通的,每一个密宗的祖师都是这样。你们想知道是什么道理吗?我告诉诸位,想要修学神通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淫欲的贪除掉,淫欲的贪欲越重,神通就离得愈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我们不是不教禅定,是因为两个原因而暂停:第一、这些禅定的基础,大家有没有具备?第二、佛菩提道的进修,禅定是放在三地心修的,是二地以后的事,大乘菩萨的成佛之道本就如是。当然,也可以先修得初禅、二禅,有自受用;至少人家讲禅定时,你可以不被他笼罩。只要修到二禅就好了,因为从初禅到二禅就已经函盖禅定的三三昧了:初禅是有觉有观,初禅后是无觉有观,二禅是 三摩地

2018-07-22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三摩地

2018-07-22

会外人听了我这么讲,比较没智慧的人可能又会骂将起来:这个萧平实胡言乱语!但是你们证得如来藏之后,你们知道我说的是真的,所以菩萨还没有能力进入无余涅槃时就已经到涅槃彼岸了,所以菩萨不坏世间法而证菩提,二乘圣人根本就做不到,所以才说菩萨不可思议,也就是你们这些人!二乘圣人对此是绝对想不通的。同理,菩萨既然要证这种二乘圣人所无法证的到彼岸,那得要有大福德 三摩地

2018-07-22

第三种是为众生分别宣说真实法与不真实法,那当然是专讲佛菩提的正道。佛菩提正道中说什么是真实法?只有金刚心才是真实法。金刚心就是如来藏,除了祂以外,一切法都可以被破坏。因为只有一个金刚心可以出世间,只有这个金刚心是不能破坏的,而且是常住不变的无余涅槃中的本际,因此只有祂才是真实法,都是可破坏法。譬如山河大地岁月最长远,但也会坏;乃至最顽强的意根照样可 三摩地

2018-07-22

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谘受正教。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 三摩地

2018-07-22

〗二、布施所引发之功德布施为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也是菩萨行佛菩提道的第一步,亦为吾人欲求解脱痛苦、烦恼、无明,及求悟明心、见性、见道、修道所需资粮之重要内涵。是以《梵志頞波罗延问种尊经》卷一:佛言:「我经中以施行为本,施行善者最为大种。其天下尊贵者,皆施行善得耳,不以种得也。」三、如何才能使布施之行得以成就《宝云经》卷一当中之描述:菩萨成就十法能具 三摩地

2018-07-22

如是布施,即能庄严菩提之道;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名施正果。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名施余果。施果三种:有胜财故获得胜果、有田胜故获得胜果、施主胜故获得胜果。向须陀洹、至后身菩萨乃至成佛,是名胜田,施如是田故得胜果;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触,是名财胜,以是物施故得胜果。若有施主信心淳浓,施戒闻慧,则得胜果。能在受施者与行施者都以五阴来做的布施,就能庄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