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诚然,走这条成佛之路,誓愿做一名菩萨,这是与人这一格局的决裂,与人性的决裂,尤其是与人性中自私、计较、自我、贪染等等导致苦痛果报的染污心性的决裂,更是与人的愚痴昏昧的决裂,我们要的是菩萨的智慧清净直至佛地的常乐我净。别说那种境界离你太远,远非你所能及。成佛之路注定漫长艰辛,但最后的佛果却是如此胜妙,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众生最终都会走上这条成佛之路,有些 三摩地

2018-07-22

如果自己赞扬自己的功德,隐瞒别人的好事,使别人受毁谤的,是菩萨的极重罪。▲若菩萨,为贪利故,自叹己德,毁砦他人,是名第一波罗夷处法。(《菩萨戒本经》)[今译]如果菩萨为贪图名利,自己赞叹自己的德行,毁谤他人,这就是第一重罪。▲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优婆塞戒经--自他庄严品》)[今译]如果听到别人讥讽毁谤自己,心中要能忍受侮辱;如果听 三摩地

2018-07-22

这个我们所根据的是弥勒菩萨的教授,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这边我们所看到的等觉菩萨对于证初果这地方是非常非常的重视。也就是说,如果今天你是自称是二乘的声闻人,那你应该要特别的留意这一份的数据、这一份的经卷。因为弥勒菩萨在里面说的实在是太过详细了,所以希望大家,你若是说要修学上,你可以作依止,那我们这边就开始作少分的这样的讲解,让你能够从这地方来观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爱语就是菩萨的四摄法之一,菩萨常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四种方式来摄受众生。与众生在一起,就是要爱语,用柔软调柔的方式与众生应对,那么即使这一世不能度他学法修道,未来世再见面时,一定会很好相处,也就容易接引他进入佛法。而且,不恶口也是十善业道之一,持五戒、修十善之人,因为心性良善,能与欲界天的境界相应,因此舍报后得以往生欲界天享乐。反过来, 三摩地

2018-07-22

而你假如真的想要得到祖师意,还是要先从前面的五度修福业,所以还是要回归到菩萨的六度万行。净土宗,现在的净土宗已经偏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可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有没有注意到《佛说阿弥陀经》里面讲说:“其国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请问:是不是又要从布施等等开始,还是要修六度万行?当然,广义的净土是以亲证自心如来为标 三摩地

2018-07-22

亲眼目睹观音菩萨庄严法相的当下,是非常难升起一丝丝不好的心行的,这是观音菩萨的威德力使然,而观音菩萨无比庄严之三十二大人相,更是三大无量数劫修行而来,绝非一世两世,一劫两劫修行就可成就的。以「目绀青色相」为例,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7〈9亲近品〉提到:「修集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母,以是因缘获得二相:一者,目绀青色;二者,眼如牛王。」「目绀青色相」, 三摩地

2018-07-22

十法界中如果不能够,无法施设方便救度,菩萨的志业也不可能,世间也没有如是的佛世尊。所以有些人对于地狱法界非常恐惧,乃至想绝对不要到那里去,这种想法大可不必,地狱法界的众生一样有如来藏,一样有佛性,即使是一阐提,这些还是一点不缺,如果他多生有修学过佛法,将来还是有因缘可以成就佛果,既然有那么多的未来佛在那里,为什么不去教导他们呢?菩萨所发的志愿,可没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毕竟唯识的正理,实在是非常地艰深,如果不是圣玄奘菩萨的无量辩才,以及般若智慧,这实在是很难让中土的众生受益,所以一般大众还是无法直接领略这唯识的妙义,还是必须开悟后,才能知道少分,乃至多分,这时候,才会知道,喔,原来许多的体性,如来藏都有,并非是二转法轮所说的那些而已,所以究竟的大乘佛法还是要回到唯识诸义,这样才能够把这个真心的义理解释个清楚, 三摩地

2018-07-22

总的说来:往天堂去享乐实在是有限宇宙论者的自私和消极的幻恋;而往生净土再去修行,则是无尽悲愿菩萨的方便庄严! 本文转自网络(原标题: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 三摩地

2018-07-22

现在回头想想,这番仅有仁波切认为是人生的智慧言论,除了令敢冲敢言的陶晶莹咋舌外,似乎也明白宣示出,藏密仁波切对于修学双身法的不变立场!看样子,若是有心想修学佛法,今后还是改持诸佛名号,或是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名号,才能真正与佛、菩萨相应,得到庇荫与加持,对于不明究里的咒语:如藏密的六字大明咒等,还是敬谢不敏比较稳当!以免在修学佛法的道路,搬石头砸自 三摩地

2018-07-22

所以成就初果人,这才叫做「明白」;然而初果不等同于四果阿罗汉,如何说是了脱生死,如何说是成佛?阿罗汉根本没有意愿要成为菩萨,哪里可以成佛?不明白说法的人,就是将别人说过的,继续东拼西凑,以为这样是在说法,这样的人是不清净说法,如何说如是之人懂得佛法?「入灭」的「阿罗汉」(其实只剩下如来藏)即使将来因为如来藏的自心流注意根种子,而继续出现于三界中,如 三摩地

2018-07-22

那时,就是他走向佛法而成为菩萨的时候啦!哲学中的探讨也是一样的,所以哲学最后的归宿就是佛法。我说的这些话,诸位都可以先在心中打上一个问号,无妨。不过如果有缘,将来你离开了表相佛法而走上了实证的佛法,当你实证了自己身中的造物主,你就会相信我今天所说的确实是丝毫无诳,完全如实。第三点我想要提示大家的是:你愿意被误导吗?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后面所说的,对 三摩地

2018-07-22

除了这样的情况之外,又有另外一种能够生于安乐的情况,而同样是菩萨与一般人所共同会有的,但是却以菩萨的情况较为殊胜,那就是知足常乐!一般人若能够知足,那被五欲的财、色、名、食、睡所束缚的烦恼,当然就会比过分贪着五欲的人要来得淡薄,所以当然就有多一分的安乐。那为什么会是这样?假如有人常常觉得说在五欲上没有办法满足,所以就一直认为自己真的是很不快乐!然而 三摩地

2018-07-22

因为这个口业很随便的在语言上面去现行,当然这个部分,跟习气烦恼有关;可是因为既然是修学菩萨道的在家,要让在家的众知道,菩萨的口业是能够影响他人的,你要去利益他人,要让他人能够对菩萨生起于法的恭敬心,那么口业是很重要的;所以应该要以爱语、柔软语来调柔自己;对于恶口恶语,也就是会损恼对方、损恼众生。所以对于恶口恶语,佛陀教导出家实义菩萨说,要教导在家的 三摩地

2018-07-22

修学佛法的佛又怎么可以不孝顺父母呢?如果有这样的情形,一定是他受到不如法的教导,导致观念偏差;这样的修学佛法,想要成就佛道,根本就是缘木求鱼,无有是处;因为学做人尚且做不好,要如何学佛呢?而修学佛法行菩萨道,对于父母的孝养也不应该离菩萨的慈悲。就是要给予父母以安乐的以及利益,就是要依佛陀教导的正确的法义,不但要温言软语,奉养顺从父母,让父母得到一生 三摩地

2018-07-22

遇到一些人和事儿,起了烦恼,而终于想到要用佛法的智慧去解决的时候,就是我们察觉包袱和准备卸下包袱的好时机,漫漫人生路的困苦无奈就变得积极起来,去掉累赘的轻松就是学佛的功德受用啊!来吧,学佛路上,我们一起走,在前行的路上慢慢习惯菩萨的尊贵身份,因为逐渐变轻松的你,会看到别人和以前的自己一样背着同样的包袱委屈前行,这时心中会百感交集,走上前,陪伴,并在 三摩地

2018-07-22

因此,再次看到这篇文章时,眼眶不禁湿润,感动是因为理解与认同,也提醒自己用怎样的方式来实行菩萨的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学做菩萨,不仅要有出世间的智慧,还要通过与人群的积极互动来扩展自己的心量、消除自己不好的习性。于我而言,这是很重要的功课,因此,与大家共享、共勉……题目:舍得一父亲去世10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 三摩地

2018-07-22

而三乘菩提不仅可以让人解脱于三界轮回生死而成为阿罗汉,更可以让人开悟明心乃至眼见佛性,成为实义菩萨而脱离表义菩萨的层次;甚至入地实证道种智,乃至一步一步往佛地一切种智迈进。因此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这些内容就是佛陀教导众生趣向解脱的实证,乃至是未来大乘佛法实证所需的次法基础;有了这些基础,众生就可以迈向断我见、实证初果 三摩地

2018-07-22

这样子经由如来藏的运作,以及经由诸佛菩萨的安排,被你摄受的众生们将会生生世世追随着你,直到你成佛时都会追随着你;当未来因缘成熟的时候,你那个佛世界就成熟了,就会成就。舍此以外,一切菩萨无由成佛。这就代表了一件事,永远追随着你的众生们,他们是帮助你成就佛土的。(二)菩萨当先利益众生,再成就自己,夫妻之间亦然有了这样的认知以后,再来看看:该如何面对夫妻 三摩地

2018-07-22

只是菩萨的智能较为深利,不但能够看穿六根以及五欲的虚妄不实,明了一切有为法都有如梦幻泡影一般;并且知道六根、六识以及六尘,都是由本心如来藏所生,与如来藏平等平等。所以并不会像二乘人那么畏惧面对五欲六尘,也不会在五欲六尘的境界上来用心,而是在犹如梦幻的境界中行菩萨行、作梦中佛事,摄受众生同向佛道。前面说明的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是最为广泛而完整的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