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菩萨则透过参禅的方式,于一念相应慧亲证一切有情的真心,观察真心的实际理地是没有任何一法存在的极寂静的境界,知道当下就是无余涅槃;这样的智慧境界是二乘人穷尽神通与智慧也无法了知的境界。菩萨因为亲证一切有情真心,以及现前观察真心本来寂静,不需要灭尽自己的蕴处界就已经在无余涅槃中,因此不急着入无余涅槃,故意保留一分思惑继续取得未来的五蕴身来修行;如是经 三摩地

2018-07-2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明如下: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无明,既然没有所谓的无明,当然没有无明尽这件事,乃至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十二因缘所说的老死,既然没有所谓的老死,当然没有老死尽这件事;真心的实际理地既然没有苦圣谛、苦集圣谛、苦集灭圣谛、苦集灭道圣谛,当然没有所谓的四圣谛可言;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智慧,也没有任何有所得这件事,因为真心无所 三摩地

2018-07-21

前一集已说明,真心的实际理地没有四圣谛、十二因缘等法,祂没有智慧也没有所得,菩萨证此无所得的真心,才是真正的菩提萨埵,也就是菩萨摩诃萨。所以《心经》才会开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今天继续《心经》下一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摩地

2018-07-21

而大乘般若诸经中,则称为非心心、无心相心、无念心、无住心、菩萨不念心;并且说这个心是实相心,说这个心从无始劫以来不曾暂起一念,说这个心从无始劫以来不曾忆念一切法,说这个心从无始劫以来不曾住著一切法,说这个心从无始劫以来不曾示现见闻觉知心的心行法相,说这个心不是众生所理解的心----祂乃是非心之心。因此,三乘佛法所说无我的真实义,应该要善加分别。首先,二 三摩地

2018-07-21

后记《八个奇妙的心》一书是依据玄奘菩萨的著作,向所有读者介绍佛法所说的八识法义。第八识名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庵摩罗识)。禅宗名之为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无心(无见闻觉知)、真心、金刚心、佛、法、莫邪剑等。佛教基础与核心的教义,以及佛证悟的常住真心,都是指这个第八识。证悟祖师十几岁就悟得如来藏的玄奘大师,为了求取悟后进修 三摩地

2018-07-21

《瑜伽师地论》里面讲到的,菩萨要具有四种的妙陀罗尼——也就是菩萨的法陀罗尼,菩萨的义陀罗尼,菩萨忍陀罗尼,然后最后一个是菩萨的咒陀罗尼。这些每一个陀罗尼,弥勒菩萨都特别冠上菩萨这个字眼。换句话说,这些都是菩萨所独有的。我们上次讲到是菩萨咒陀罗尼,我们再给大家复习一下。弥勒菩萨说:菩萨由等持自在而宣说,能除有情灾患之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验无 三摩地

2018-07-21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切诸法,以心为主,所有的法,都是犹如马鸣菩萨在论中所说的以心为主,离开了众生的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前五识,那就没有一切诸法的生起与存在,也就没有一切法可说了,因为一切法都是从心眞如中出生的,都是由心眞如所出生的意与识来领纳的,所以说一切法都是以心为主的。可是一切诸法的现起,它们都必定有个现起的原因,都不会无缘无故现起,都是 三摩地

2018-07-21

马鸣菩萨说:【是故经说: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大乘起信论》卷1)而所谓的妄念之相,其实所说的就是我们众生的虚妄想,这个妄念的无相,指的就是说,对于法界实相的虚妄想,完全灭除了。也就是说,众生对于法界实相到底是如何?为什么会有我们这个器世间?为什么会有我们众生?为什么会有我们这样的生命现象?其实这是法界里面最大的一个秘密, 三摩地

2018-07-21

复次,如彼所言:【【但《成唯识论》中却明示初地菩萨方才「见道」,而斯六、七二识方才「转识成智」,与萧老师建立实有极大出入!】】然而成论所说六七二识之转识成智者,其实始从「前真见道」之时,已经开始转生,已经开始出现,非不现行运转也!但却要待通达位之初地入地心中,方才下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未到通达位时,皆犹尚未满足下品二智,是故论说「前真见道位得根本 三摩地

2018-07-21

佛菩提,乃是菩萨觉悟成佛的法道。也是菩萨经历五十二阶位才能成佛的法道,始从十信位对佛开示产生信心,乃至具足信心,因而十信位转入十住位,开始在外门修菩萨六度万行;经历七住明心,开始在内门修菩萨的六度万行,以及十住眼见佛性—眼见自己的身心与山河大地虚妄的如幻观,因此十住位,依序转入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修行;于十地后转入等觉位,于等觉位百劫修集福 三摩地

2018-07-2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三摩地

2018-07-21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三摩地

2018-07-21

若是进一步说到前六识的四分、第七识的四分、第八识的四分时,未悟的人就不可能理解的了;即使是三明六通的大阿罗汉,当他回心而入大乘法中,在还没有证得第七、八识的时候,他们还是绝无能力真正听懂这种深妙法的,只能似懂非懂罢了!所以从诸地菩萨所修证的一切种智上来说:诸识各有四分。绝非古天竺安慧法师所说的都无见分与相分。-----平实导师《识蕴真义》第八章<安慧妄言 三摩地

2018-07-21

首先,佛就开示说:【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我们先来看这一段。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想想看,如果你用六识来解释这一段,六个识,我们来看六个识有没有办法无所住:当一个人在看东西的时候,当你看了这个东西以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藏经:尔时佛告舍利弗……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如先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住不可思议无垢定,降伏恶魔,所有诸法可知可见可觉。于夜后分、明星出时,以一念相应慧,行灭苦道,得证醒蝴。大宝积经卷111,佛云︰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故知禅乃般若,一念相应而得悟。不可将禅定有境界法、有入出法 三摩地

2018-07-21

大乘涅槃具足四种,函盖了二乘涅槃,关于菩萨所证二乘涅槃内涵,其中仍有与二乘圣者共与不共之差别;但大乘涅槃中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及无住处涅槃,不共二乘圣者;前者唯诸佛与菩萨有,后者唯佛地始有。本节之中先说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前,应该确实作到的四加行,属于大乘真见道前的加行。后一节中说明相见道位应修的加行,再说明相见道位即将而欲入地前应作的加行,仍属于相 三摩地

2018-07-21

增上慧学谓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有二:一者般若空性——如来藏总相智,地前菩萨之胜行智也;二者唯识空性——如来藏别相智、地上菩萨之道种智与究竟佛地之一切种智也。增上心学谓定学诸种三昧,以四禅八定、无想定、灭尽定为主,衍生之无量三昧为辅。四禅八定者,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合名四禅。初禅境中有觉有观,眼耳身意识俱,鼻舌识不现。二禅以上 三摩地

2018-07-21

(一)心法八(有主动支配能力)眼识(能观);耳识(能听);鼻识(能嗅);舌识(能尝);身识(能触);意识(能知诸法);末那识(又名传送识、染污识、染净依,即根本意识能分析诸法);阿赖耶识(又名无没识、含藏识、能藏诸法,永为种子)(二)心所法五十一(受心王指挥)1、遍行五(通善性、恶性、无记性)作意(心生境界,作意境);触(由境生心);受(由触生受); 三摩地

2018-07-21

由于意根亦与别境慧心所相应,但其慧心所亦能与六尘境中之法尘同在,也能缘于他心之心行,所缘极为广泛,非三贤位真悟菩萨所能知之,故不应说意根不缘法尘。是故法宣师所言意根不缘六尘中之法尘,不缘意识所知之法尘者,其言不善,既违圣教,亦违理证。又经论中云根境识三和合生触,根、境、识三和合,识必触境;根与境合,根必触境,无有根与境合而不触境之理,是故意根触法尘 三摩地

2018-07-21

这八个心的功能,以及辗转出生的一切法,马鸣菩萨统统把它们叫作有法。为什么有法又叫作一切众生心呢?因为这是一切众生所会显现出来的心。人类是这样子、狗也是这样子、蚂蚁也是这样子。因此我们看到了猫、狗等动物,不要以为它们都笨笨的什么都不懂,其实它们和我们一样有八识心王,你在想什么它大概也知道,你板起脸来它就夹起尾巴躲到旁边去;它只是无法以语言来表达自己的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