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菩萨初果,明心悟得真,不是解悟,不是以一念不生的灵明觉了为我,悟得真如的时候,不但断身见,同时也断我见。因为真如离见闻觉知而不作主,虽然真实存在,但祂真实是无我空性。从真如来比对,便知常寂常照而能知能觉的心是妄。能知能觉常寂常照的心,仍在受、想、行、识之中,那是虚幻暂有的,所以无我可说,没有真实的我在,因此身见断了,我见也断。我见断了便离四相,却 三摩地

2018-07-21

念佛求生极乐的大心菩萨们,应当要深入了解当中的内容差别,才可以透过此世闻熏的殊胜因缘而于此世努力精进的念佛,以修行的善根功德发愿回向往生极乐,期望能求生极乐世界的上品上生。我们上一节课程的进度乃是讲到体究念佛所应该具备的资粮,这个与上品上生以及上品中生有关,因此我们今天的课程先从上品上生来说。我们看经典中怎么说上品上生,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 三摩地

2018-07-21

修学佛道想要成佛的菩萨们,当以亲证此心为最首要;能够证得此心如来藏,就是证得般若波罗蜜,也即是过越生死大海,到达解脱的彼岸。假使能于五阴生死之中,转依不生不灭的实相心,就可以永远不受生死轮回之苦,同时也可以开始迈向内门广修六度万行的佛菩提道,究竟成佛将是指日可待。相反的,如果不证此心如来藏,则将永远徘徊于成佛大门之外,永远都只能停留在资粮位培植福德 三摩地

2018-07-21

菩萨藏经:尔时佛告舍利弗……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如先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住不可思议无垢定,降伏恶魔,所有诸法可知可见可觉。于夜后分、明星出时,以一念相应慧,行灭苦道,得证醒蝴。大宝积经卷111,佛云︰生死无边际,常住于实际,一念慧相应,生死无疲倦。故知禅乃般若,一念相应而得悟。不可将禅定有境界法、有入出法 三摩地

2018-07-21

弥勒菩萨讲:真如佛性,是佛世尊无上甚深密意,是故不说。我们也不敢明讲,有因缘的人来,参了自然会得到;方向正确,知见正确,自然能得,不然始终不得。明心难,可是见性也难呀。要见佛性,必须先明心,真的明心以后,再从真心直接的体性去体验,才能看见佛性。佛性的看见,必须眼见为凭,这就必须要有定力,但是定力很强并不一定看得见佛性。《大般涅槃经》佛说:声闻缘觉定 三摩地

2018-07-21

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中说:所言觉义者,谓心体(如来藏)离念。离念相者(法离见闻觉知),等虚空界,无所不遍(遍一切处、遍一切地、遍一切时),法界一相(真如相);即是(等于)如来(佛地)平等(因地心即果地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如来藏---本来自性清净觉相)。何以故?本觉义者(如来藏自住境界),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破无始无明初次悟入),即同本 三摩地

2018-07-21

妄心永远不能转变成真心(上)杨正旭老师主讲各位菩萨:阿弥陀佛!今天所要讲的主题是妄心永远不能变成真心。为什么要讲解这个主题?因为一个学佛人,如果说他修学的方式是要把妄心变成真心,或者是说他直接把妄心当成真心,用这样的修学方式不要说修上三大阿僧祇劫,即使修上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也不可能开悟,更不要说是成佛!但是很多学佛人,他其实是落入这样的状态,但事实上 三摩地

2018-07-21

而悟得自心如来者乃是菩萨故,除了自利尚要利他,因此克勤圜悟禅师劝进一切证悟者悟后还得要奉行一切众善,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助道法,发起大悲心来饶益一切有情;虽然行饶益一切有情之行,但是却以实相般若波罗蜜之平等、无我、无所得的智慧而深入奉行一切众善。----摘自正德居士的新著《真假禅和》从上古德,动尽平生,或三十、二十年,靠个入处期彻头彻尾 三摩地

2018-07-21

辨正4、复次,佛于大品、小品《般若经》中,则说如来藏为「菩萨心、不念心、无住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中,则说菩萨有个无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试观一切众生的意识--离念灵知心--能不能无所住而生其心?现见不能也!因为离念灵知心一旦现前,就一定和六尘相应,只要和六尘相应,就必定有所住;就算是打坐入定,坐入二禅等至位中,离开欲 三摩地

2018-07-21

大乘菩提修证四禅八定的目的,只是藉禅定的实证来利益众生,那是戒慧直往菩萨悟后的事,也只是作为利乐众生及修证无生法忍现观的工具而已,不同于外道以追求四禅八定的境界作为最终目的。打坐修证禅定,真能出得了三界生死吗?佛子之中有些人喜欢禅定境界,认为打坐境界很殊胜,误认为打坐所得的世间境界高于般若慧学的修证。也有人是以定为禅,把禅定的修证当作是禅宗般若禅的 三摩地

2018-07-21

其比对,大众菩萨如果有兴趣,可以自行检验,便知一二三所言非虚。所以今日必须正视古来祖师的方便语句,也是在此。一念,何谓一念?一念如何永歇?这一句话,都是落在意识心的境界里,其实真的要无念,就去睡觉,不要作梦,哪就是无念。而开悟的人,实际是以这个能思量的心,起意作念,去找这个不会思量的真心,而很清楚这两者不同,而且这两者都是无形无相,无色无质,再找到 三摩地

2018-07-21

受正藏师兄附嘱,勉力为文,希望能够利益大众佛法一分!一二三在开悟前将导师的七本公案几乎都翻阅过,虽明白哪些作略,可从来不认为这样叫做开悟,因自知只有真正开悟者可以坦然说自己开悟而无过,想自己不过于书籍文字纸张上熏习导师法义,往世喜爱读书的种子现行,以思辩分析而断其一二,以是如此,何须张扬,以为开悟!真正开悟,一念相应,才能肯定无疑,才能发起受用!如 三摩地

2018-07-21

若能在证得初果之后,渐次入于大乘究竟了义中修集福德者,久后缘熟时亦有悟缘,自可悟入实相而起般若实智;由此可知,断我见而证初果之后,进则可以求证大乘见道之禅宗明心等法而起实相般若智慧,入菩萨数中,永不退堕于意识我见中;退则可保解脱生死之进程,至迟历经七次人天往返,必尽苦边,得出三界生死;故说当今学佛者之首要急务,为断除三缚结。然而欲断三缚结者,其首要 三摩地

2018-07-21

楞严经说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了不起了,但是下一句话,「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还是意识心所感受的法尘境界,不论是这法尘境界都么殊胜,有光有影,有宁静,有自在,有不执着,有平等慈悲,有菩萨,有空,有虚空,有念,无念,这些都还是法尘,还是在意识心的分别所知境里面,所以只是这三界中的相貌是认取,这还是境界相,不能算是实际理地!真心是从本以来 三摩地

2018-07-21

慢心的消除至为重要,龙树菩萨云:汝欲见佛性,先须除我慢(《景德传灯录》卷一)。末法时期并非就不能开悟,达摩祖师来东土之前,其师般若多罗三藏对其言:汝所化之方(震旦),获菩提者不可胜数(《景德传灯录》卷三)。达摩祖师亦曾叮嘱二祖慧可,未来汉地参禅的人潜符密证,千万有余,汝(慧可)当阐扬(禅宗),勿轻未悟(《景德传灯录》卷三)。既然诸祖悬记如此多的人可 三摩地

2018-07-21

有哪一个人可以用意识心来抵抗生死?没有!因为意识永远是缘起生灭法,意识永远只是一世,永远不是从前世来,也永远不能去到后世,是只能存在一世的断灭法;想要用这个一定会断灭的意识来抵抗生死,那不是愚痴吗?意根和如来藏可以三界六道随意去来,想要去地狱也很简单,只要每天辱骂佛菩萨、诽谤正法就够了,死后一定可以去,这个最简单。生天堂就比较难一点,因为要持五戒并 三摩地

2018-07-21

禅就是经里讲的菩萨不断烦恼证菩提,如果一个人会修行、会参禅的话,他对于烦恼不但不是不拒不迎,他反而积极的投入一切的烦恼因缘里面去,在一切烦恼的境界上去探究;因为真如不离一切的烦恼,所以经中讲烦恼即菩提。所以对恼不应当放下,不应当不迎不拒,不应当除断烦恼,反而是要投入烦恼里面去,因为真如、菩提、涅槃就在于烦恼当中。参禅的人对烦恼不应当畏惧,应该在烦恼所 三摩地

2018-07-21

【文殊师利言:居士!有疾菩萨云何调伏其心?维摩诘言:有疾菩萨应作是念:‘今我此病皆从前世妄想颠倒诸烦恼生,无有实法,谁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为身,四大无主,身亦无我。又此病起,皆由着我,是故于我不应生着。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众生想;当起法想,应作是念:‘但以众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灭唯法灭。’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时不言 三摩地

2018-07-21

有几位明心的菩萨提到悟后转依如来藏空、无相、无愿的寂灭清净性后,会有无法发起菩萨慈悲的疑惑。末学惟恐部分有这种疑问的菩萨长时无法释怀,以致影响佛道修学,故不揣孤陋,谨以个人一点体会,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菩萨明心后既然找到如来藏而有所转依,理应转依如来藏心体的全部。所谓如来藏心体的全部,不是只有祂空、无相、无愿的寂灭清净性,更重要的是祂鉴机照用的无 三摩地

2018-07-21

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是此真见道也。此谓不证如来藏者,不名大乘别教之真见道;不得此真见道者,永不能入大乘别教之通达位。通达位即初地之入地心,方是正修佛道之始也。为求证藏识而熏修蕴处界空相现观,及熏修亲证藏识空性所需之知见,皆是四加行也。三则胜解行位,谓学人初证自心藏识(如来藏),入大乘别教真见道位已,得般若总相智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