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一、前言—略述元、明、清为密宗性瑜伽大开进入佛教仪轨之门 佛世时,僧众乞食或受请,皆是以赞佛为先,礼赞之后方才就食;食时、食讫皆依释迦牟尼世尊的教诲,心缘佛法,以免落入食事的世间法。此一行法即本文讨论的〈二时临斋仪〉前身之由来。 这临斋的规矩,随著佛法于东汉传入中国,又经过历代演变之后,成为明文科仪〈二时临斋仪〉,并收录在明末的 | admin 2022-06-23 |
|
楞嚴咒(拼音标注,仅做参考) nàmósàdátāsūqiéduōyē南无 薩怛他 蘇 伽哆 耶(歸命一切諸佛1)ā làhēdìsānmiǎosānpútuóyē阿囉訶帝三 藐 三 菩陀 耶(歸命一切如來應正等覺2)nàmósàpóbótuó南无 | admin 2020-06-14 |
|
![]() |
空性一切法空性 一切法空性,讲的是一切法本来就是空性如来藏而没有生灭性可说,因为一切法就是如来藏──一切法的本际就是如来藏,一切法只是附著在如来藏的表面上生了又灭、灭了又生;但是诸法灭了以后如来藏还是在,如来藏仍然可以重新出生诸法。这是依诸法的根源如来藏,来说一切法都是空性,空性就是如来藏,所以说一切法就是空性。(节录自平实导师著《胜鬘经讲记》 | admin 2018-12-27 |
![]() |
为了避免造作十不善业而使恶业增长,须依四力来作对治,四力者如法称造,法护、日称等译之《大乘集菩萨学论》卷10〈8清净品〉说:《四法经》云:佛言:「慈氏!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复次,悔过行者,于不善业行多所改悔。二、对治行者,谓造不善业已,极为善业,及余利益之所对待。三、制止力者,由读诵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人们的对话中,「不可说」指的是「不可以说出来」的意思,但是在佛经中,不可说的意思并不一定是这样。世尊的确说过许多的不可说,如:《华严经》「不可言说不可说,充满一切不可说,不可言说诸劫中,说不可说不可尽,....於一微细毛端处,有不可说诸普贤,....一毛端处所有刹,其数无量不可说..」在第四十五卷中,世尊一口气说了将近四百个不可说。《地藏菩萨本愿经》【忉利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为了避免造作十不善业而使恶业增长,须依四力来作对治,四力者如法称造,法护、日称等译之《大乘集菩萨学论》卷10〈8清净品〉说:《四法经》云:佛言:「慈氏!若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灭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复次,悔过行者,于不善业行多所改悔。二、对治行者,谓造不善业已,极为善业,及余利益之所对待。三、制止力者,由读诵禁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今再续说佛教五果中的异熟果。众生所造业行舍报以后,p.94为何会感生各种异熟果报呢?三世因果又如何在异熟果报中具体实现呢?其因在于各个众生都有的第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此识含藏着众生无始以来所熏习的善、恶、有漏、无漏的一切业种,过去所造的善业、恶业与无记业习气能影响业种的流注而不断现行。阿赖耶识由其所含藏的我见、我执烦恼业种,不愿见闻觉知的自己消失,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至于众生是如何感招地狱果报的呢?《楞严经》卷8有说:【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CBETA,T19,no.945,p.143,c4-5)什么是十习因?一、淫习交接:此淫习乃是发于互相研磨,而研磨不休息,因此便生大猛火,暖热相现前,故众生彼此之间淫习相然,故招感地狱中便有铁床铜柱等事;因此十方诸佛如来都观此行淫是欲火,会焚烧修道成就的功德;而真修菩萨道者看到淫欲,心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一目异熟果今再续说佛教五果中的异熟果。众生所造业行舍报以后,p.94为何会感生各种异熟果报呢?三世因果又如何在异熟果报中具体实现呢?其因在于各个众生都有的第八识,也就是阿赖耶识,此识含藏着众生无始以来所熏习的善、恶、有漏、无漏的一切业种,过去所造的善业、恶业与无记业习气能影响业种的流注而不断现行。阿赖耶识由其所含藏的我见、我执烦恼业种,不愿见闻觉知的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众生都不喜欢生在恶趣,但是偏偏又喜欢广造能引生恶趣之业,所以堕恶趣者如大地土,生于人天中者如爪上尘。众生造了十不善业,重者如谤佛、谤、谤胜义僧等,果报成熟时,当生于地狱,阿赖耶识即化现出地狱身及生出地狱六尘的境界,让地狱身的五阴受苦;若造其余恶业之众生亦如是,皆由各自之阿赖耶识出生饿鬼身、傍生身等。阿赖耶识能变现各种异熟果报之色身及生出各种境界,让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一、请回答下列四个问题:1、您所悟之心是常?或无常?答:2、您所悟之心是有变易?或无变易?答:3、您所悟之心是有作用?或无作用?答:4、您所悟之心是下列诸心中哪一心?(1).一念不生寂而常照之灵知心。(2).无思惟之灵知心。(3).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能作主之心。(4).无分别之明觉心。(5).专心课诵、专心做事的心。(6).遍满虚空无见闻觉知的心。(7).遍满虚空而能觉知的心。(8).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目录一、前言二、大乘的解脱道三、佛菩提道的内涵 甲、佛菩提道之宗通 乙、佛菩提道的修证次第——五十二阶位之六种菩萨性 丙、佛菩提道首重开悟——亲证如来藏阿赖耶识 丁、依万法根源如来藏,方有胜义谛 戊、亲证转依离生如来藏,始能分证无我 己、悟后起修——历缘对境断尽烦恼 庚、宗通之究竟—&md | admin 2018-07-21 |
![]() |
特别声明:《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系列选自于网络,祖师的风范和德行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但并非都是真实悟道的祖师,作者对悟道因缘的讲解也并非完全正确,做为禅宗修行仅供参考。欲深入探究真实证悟和禅宗公案,请参考公案拈提栏目。 东旵禅师悟道因缘杭州东旵(chan)禅师,苏州邓尉宝藏普持禅师之法嗣,俗姓王,其祖上世居湖广,父亲因任丹阳税课副使,遂定居丹阳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