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2第114集何谓五浊?》陈正源老师(原标题:何谓五利使)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7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原标题:法处所摄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5-66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原标题:什么是慢?慢有几种?)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1第036-037集三种无想定》蔡正礼老师(原标题:无想定三种无想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28集佛教重视神通吗?》正源老师开示(原标题:何谓神通)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学佛释疑3第56集断我见为何一定要有未到定?(二)》吴正洁老师注:《正觉总持咒》五阴十八界,涅槃如来藏,般若道种智,函盖一切法。一切最胜故,与此相应故,二所现影故,三位差别故,四所显示故,如是次第现。具足解脱道,及佛菩提道,求正觉佛子,一切应受持。(原标题:《金刚经》的四句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第014集八识心王与唯识五位百法》林正仁老师主讲(原标题:八识心王与唯识五位百法)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譬如三乘菩提的行门与果证,就是属于无为法。行者如果能够现前观察十八界法的虚妄,一一如实现观而没有遗漏,就能够了知有念灵知心与离念灵知心都是虚妄,都是必须藉缘才能生起之法;也能够了知处处作主之心就是意根末那识,意根同时也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能够这样一一现观而了知十八界法都是虚妄,没有一法有其自体性,没有一法是可以常住不坏的人,就能证得声闻初果,这就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我们讲完了这样一个单元,我们设定它为“自利利他”,又说它其实就是依于四种法要,或是所谓的四预流支,而证得三乘菩提——趣向三乘菩提的初果;就是在证得初果之前,您所要蒐集的这样子的身、口、意业的福德智慧这些资粮。经文说:在我们成为优婆塞之后,因为要亲近善友,所以我们出至—要出离开自己的家—到寺庙、到僧人所聚集的地方,到了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阿底峡、宗喀巴等中观应成派诸人,否定三乘经中所说实可亲证的第八识如来藏;然而事实上,若无第八识本来常住,就不可能有众生继续存在三界中,则三乘菩提都成为戏论;阿底峡、宗喀巴等中观应成派诸人,坚持六识论而拨无佛说的第八识如来藏,已造下了谤佛、谤法大恶业,已成就来世的地狱业;现今在新竹的凤山寺「菩提道次第广论团体」,在上位之僧众,实应多作反省:是否曾造诽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阿含正义(二)【共130集】第035集学佛与三归五戒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若读经时”,当然很清楚的这就是在从我们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深入于佛菩萨所留下来给我们的经论,依之于思惟之后,再如之而修行,就能够如实证得三乘菩提。若读经时之外,我们还要“供养父母”,供养父母是一个菩萨最基本的必须要培植的福德。我们说堂上的父母就如同我们家中的两位活佛,父母是我们的报恩田;身为一个菩萨如果连世俗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第三个“为法”,是从受戒本身的目的来作思惟,因为受戒就是为了要求证三乘菩提诸法。我们要去观察诸佛传授给我们的法,包括戒、定、慧三学,都是清净无染的佛法,能够让我们得到现在世与未来世的利益,可以让我们逐渐断除烦恼障与所知障。而受戒是成就三乘菩提的基础,以最基本的五戒来说,它可以让我们保住人身,而能够生生世世有修行与提升的机会;而菩萨戒则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82集宗通非禅定(二)+宗门无念心体非是定心》正旭老师开示(原标题:四禅八定有没有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就是说这四种人虽然也是生活在六种业道当中,但是他们为了能够真正的出离三界生死轮回之苦,选择了成就解脱智慧,乃至成就实相智慧的修行法道,这样的法道抉择不同,就会形成了佛教三乘的差别。如果说修学佛法的目的,是在亲证声闻、缘觉这二乘圣人所证的解脱果,以这样来出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的苦,这就是声闻乘或者缘觉乘。但是这样的二乘圣人,严格来说不是真正的学佛人,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 <第125集精进波罗蜜(下)> 正益老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断我见是正觉同修会三乘菩提系列节目重点之一,诸位菩萨可以参考单元中详细的解说。这一集我们就为大家解说到此。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115集何谓三障?》陈正源老师(原标题:何谓三障?)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而以三乘通教佛法来说生缘慈,也可说:因为众生不知能领受种种境界的六识觉知,这个众生心其实是生灭虚妄、空无自性,于是对于所缘诸境,起欣乐厌苦的贪爱执着而受诸苦;于是二乘圣人及大乘通教菩萨,悲愍这些无知众生,而兴起为他们说生空,就是众生本空的真义,让他们能够离诸苦的慈悲心。但是如果从大乘别教来说,则还有另一层面的生缘慈,就是菩萨证悟法界实相心如来藏,发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32集佛教相信阎罗王吗?>正钧老师主讲(原标题:阎罗王在这个世间到底是扮演什么角色?) | 三摩地 2018-07-22 |
|
|
那我们可以讲,如果有些人修学了佛法,他修了人乘跟天乘之后,他就停留在人乘跟天乘的阶段,而不往三乘菩提来迈进的话,那这些人比小乘人更应受到呵责,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在佛法里面一定是先有大乘才有其他的四乘。而且我们也可以知道,如果佛陀只要教大家解脱于生死的话,事实上,佛陀祂不需要再讲缘觉乘,因为祂只要讲声闻乘,就可以令众生解脱于生死啊! | 三摩地 2018-0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