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不偏信敬有德一人;见有贤圣持戒多闻,能以舍宅、饮食、卧具、衣服、病药而供养之;深言僧中多有功德:修集向道、得须陀洹果,乃至能修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果,修金刚三昧,电光三昧。观如是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无量福。是故我于鹿子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答:导师平实居士说(见《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三章第三节):【佛入灭前,曾告诫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理、法律之不同,导致事实上不可能受持而不得不舍戒。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已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则应视当时当地情况、因缘不同而作判断。例如戒杀生,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們可以舉例說明:譬如在藏密法中受了三昧耶戒,這叫作世間戒;因為那不是佛施設的戒法,是藏密祖師自己施設的……(中略)………他們的三昧戒並不是真的三昧耶,與禪定的修證完全無關!縱使真的依禪定而施設三昧耶戒,也仍是世間戒,與佛戒無關。假使有人真的證得四禪四空定具足了,他說:「你想要隨我修四禪八定,得要持某某戒!」他施設了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若所欲害人死者,犯不可悔;若前人入諸三昧,或天神所護,或大呪師所救解,不成害,犯中可悔,是名毘陀羅殺也。半毘陀羅者,若優婆塞二十九日作鐵車,作鐵車已作鐵人,召鬼呪鐵人令起,水洗著衣令鐵人手捉刀。若心念口說:『我為某甲,讀是呪』,若是人死者,犯不可悔罪。若前人入諸三昧,諸天神所護,若呪師所救解,不成死者,是中罪可悔是,名半毘陀羅殺。斷命者,二十九日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时他们个个都欢喜得不得了,都从心中确实发了,因为随顺世俗淫乐是一般众生都不会拒绝的,不需要对出世间法生起信进念定慧等五个善根,就可以很容易的接受专修双身法的藏密金刚戒(三昧耶戒)。很容易受的戒就表示是世俗法贪着境界,那么这是善戒还是恶戒呢?(大众回答:恶戒)当然是恶戒!因为要让水往上流是很困难的,但若往下流是很快、很容易的。可是你若教那些弟子们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答:导师平实居士说(见《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三章第三节):【佛入灭前,曾告诫们,重戒要持,小小戒可舍。小小戒之弃舍,系因各地方人情、义理、法律之不同,导致事实上不可能受持而不得不舍戒。所以佛说:「我所未制戒,他方认为应行者,不得不行。我所已制戒,他方认为不应行者,即不应行。」这就是重戒不能舍,小戒则应视当时当地情况、因缘不同而作判断。例如戒杀生,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们可以举例说明:譬如在藏密法中受了三昧耶戒,这叫作世间戒;因为那不是佛施设的戒法,是藏密祖师自己施设的:他们自己发明另一个行双身法而享受淫乐的大日如来,又把凡夫的莲花生建立为密教主,然后自己施设三昧耶戒,号称是金刚戒。但其实不是金刚,因为比烂泥滩里的泥巴还要软,死后就烂光了,根本称不上金刚;他们的三昧耶戒,我在《狂密与真密》中详细的破斥了!他们的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能够像这样子布施的人,在他舍寿之后,未来世受身时,就可以得到自然宫殿、舍宅的果报受用;而在未来成佛时,会因此得到诸种的禅定,以及无量三昧的功德屋宅,这就是第七种房舍施的果报。以上这七种布施的方式,虽然不必减损财物,却同样可以获得广大的异熟果报,我们大家何乐而不为呢?听完了佛陀在经典中的开示,我们接着再来细说一下这七种布施,其实是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为什么说菩萨断了我见就能够开始离开我等四相呢?因为断了我见就一定会证得三种的三昧——就是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而无愿三昧有时候也称为无作三昧,这里的三昧指的是在智慧上心得决定而不动摇,而不是世间禅定的定。空三昧是说证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假有的,所以所见的一切世间的种种相,也是依缘相对待而有,并不是真的有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亦于《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念佛法门之殊胜与前方便〉当中有如下开示:六度诠旨是菩萨法门。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能。布施有财布施、无畏布施与法布施;财施是赈济贫穷以及助成一切的善业。无畏布施是施予众生安稳、没有恐怖。……而法施为佛法之布施;把我们所学的佛法告知有缘者,使其同蒙法利。布施为菩萨修行之第一度,亦为最重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布施的人,他于舍寿之后,未来世受身时,可得自然宫殿、舍宅的果报受用;未来成佛时得诸种禅定及无量三昧功德屋宅,如是名为第七种布施的果报。以上这七种布施的方式,虽然不必损失财物,却可以获得广大的异熟果报,何乐而不为。------《杂宝藏经》卷第6:佛说有七种施,不损财物获大果报:一名眼施:常以好眼视父母、师长、沙门、婆罗门,不以恶眼,名为眼施。舍身受身,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何等为信根?若圣弟子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何等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根;何等为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智慧,是名慧根。”(《杂阿含经》卷26)所以从上面世尊的开示,我们知道,这五根都是要让我们依于如来藏心,而去努力培植对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初地应修之福慧满足,若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是人能游百佛国土等。其后随佛修学,亦得诸方上地菩萨指导,即可渐入诸地,此亦宗通也,得证上地无生法忍故。若未蒙佛加持而入大乘照明三昧,则须随真知识修学而入二地;于三地渐修,满足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以依三地无生法忍般若修定故,所证诸定皆成无漏妙定;然后修五神通,而得转化神足通等为三昧乐意生身。复于四地五地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如何发起菩提心的方法可参考《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P83-136中的相关开示。===========菩萨种性的开示(优婆塞戒经)云:原文如下: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狮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第一篇第三章第三节三资粮之三︰行(原标题:发菩提心有三个层次) | 三摩地 2018-07-23 |
![]() |
6、悟后必须请阅全部的了义经典印证我们说参禅悟了以后必须请阅全部的了义经典譬如《楞伽经、佛藏经、如来藏经、无上依经、不增不减经、金刚三昧经、深密解脱经、解深密经》等等,还要请阅《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来做印证。悟得真的人读过以后,会使他的悟境更深入,提升悟的层次和内容。如果是悟错了的人,他读了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悟错了。开悟的人如果不能用这些书自我印证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待事理二障消除,自然渐渐深入楞严大定而证得诸种念佛三昧(注四)另有念佛人或持咒者,于日常生活中执持佛号或固定一咒而心中念念不舍,并于每日固定时段打坐一至二小时,坐中合掌或作手印,专念佛号或咒语;起初是高唱耳闻,心心不离佛号或咒语,不急不徐,专念专称;散乱之心,渐渐统一,安适自在,无牵无挂。有智之人,此时口中仍然安详唱念不辍,而心中不再忆念佛号咒语之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待事理二障消除,自然渐渐深入楞严大定而证得诸种念佛三昧(注三)。另有念佛人或持咒者,于日常生活中执持佛号或固定一咒而心中念念不舍,并于每日固定时段打坐一至二小时,坐中合掌或作手印,专念佛号或咒语;起初是高唱耳闻,心心不离佛号或咒语,不急不徐,专念专称;散乱之心,渐渐统一,安适自在,无牵无挂。有智之人,此时口中仍然安详唱念不辍,而心中不再忆念佛号咒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完全没有慧力,根本看不见佛性,想看见佛性,除了定力以外还要慧力,所以佛说:“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犹未了了,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能得明了。”因此,我们一直在倡导《楞严经》的首楞严三昧,我们倡导第二十四种忆佛念佛的方法,这也是首楞严定的一种;修学这个功夫以后,看见佛性就能了了分明。但是有的菩萨修到九地还不见性,那是声闻缘觉的种性,定多慧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谓禅法,即是莲宗所谓参禅念佛三昧究竟法门。修学佛法应有目标。订下目标后,即应依所订次第目标,全力以赴。不应漫无目标、到处凑热闹,浪费宝贵生命。精进学佛者,目标大约有二:一为求生诸佛净土。二为求明心见性、解脱生死。若不订下目标,戮力以赴,即非精进。求生极乐净土或诸佛净土者,请阅《如何契入念佛法门》、《念佛三昧修学次第》、《无相念佛》(注一)等书。此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