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我们这个世间有凡夫菩萨,有圣人;但是我们遇到证果的圣人时,我们不知道,因为他脸上没有写着证果;或是果、四果。在极乐世界,每位菩萨所证的果位境界,大家都心知肚明,谁也瞒不了谁,但是我们这里不同,那就是说四种的净土各不相同。而在一般佛子,或者一般善知识所谓净土的修行法门,其实他们不是讲净土,而是讲持名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但是实际上净土法门并不只是这样, admin

2020-06-08

  欲界爱完全的断除了,心不再染着于欲界,心解脱于欲界,就成为果阿那含了,意思是不来(欲界了)。因为果阿那含人,已经断尽了对欲界的执着,所以下一生不会再受生于欲界。在断除欲界爱的过程当中,心不动摇,常住一境胜解作意,所以定力也会逐渐的增上。随着欲界爱的淡薄与断除,欲界定还有近行定(也就是初禅前的未到地定),这一些定力都会逐渐的具足;所以当我们把欲界 admin

2020-06-08

  个叫睡眠盖,它包括了昏沉与睡眠,无论是昏沉或睡眠,都会使我们的心暗淡,无法积极的去完成修道。第四种叫掉悔盖,心突然的躁动叫作掉,而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接受,却产生了忧恼,这叫作悔。无论掉与悔,都使我们的心产生热恼,在原地踏步无法向前。第五个叫作疑盖,是说对于一件事情犹豫,无法心得决定,长时为这件事情心生忧愁,所以障碍了修道。刚才所说的五盖就如 admin

2020-06-08

  障是烦恼障、所知障、业障。如果把业障用性障来取代,就会漏掉了业障一法的障碍,而性障又正是烦恼障所摄的内容,所以二障之外的另一障应该是业障才合正理。烦恼障又称为见思惑,所知障又称为无明惑,事障即是性障。分述如下:烦恼障就是障碍学人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二种惑不能断尽,就由这二惑的障碍,使得学人无法出离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 admin

2020-06-08

  --------《正觉电子报第022期般若信箱》问业障通常指的乃是因为过去、现在的种种业行熏习势力与果报现行,而对于修学佛法的增上产生了障碍,名之为业障。但业障未必是恶业,有时善、无记业亦成业障;因为,会障碍佛道修行增上的皆是业障。有时候善业障碍佛道的增上更为严重,例如有人应修解脱出离界之法或成佛的法道,但是却爱乐贪着后世人天善法的可爱异熟果报,再加上邪 admin

2020-06-08

  障是指:烦恼障、所知障和业障。如果把业障用性障来取代,就会漏掉业障这一个法的障碍,而性障又属于烦恼障所含摄,所以二障之外的另一个障,应该是业障才合乎正理。烦恼障又称为见思惑,所知障又称为无明惑,事障就是性障。简单的说烦恼障就是障碍有情出离分段生死的烦恼,也就是见惑与思惑,由于这两种烦恼不能断尽,使得众生无法出离界生死苦,这就是烦恼障。而所知障是 admin

2020-06-08

  把觉知心自己当作是真实不坏的常住我,借着觉知心去认定觉知心背后处处作主的末那是真实不坏我,这是因我见而沦堕界、不能出离生死苦的原因;这种导致生死轮转的邪恶我见也就是见浊的缘由。因为有这种见浊,就会被觉知心意识的觉受所系缚,被觉受所系缚的原因则是因为众生有虚明妄想,认定“能受苦乐的觉知心是迥无色法的空性心”;这就是虚明妄想的见浊。你们看藏 admin

2020-06-08

  (一)为生苦,大意有两种;一种是说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承受种种痛苦,从一开始你在妈妈的肚子里个月后刚刚对外部环境有了知觉,就不得不忍受种种苦受;一会儿热(妈妈穿多了),一会儿冷(妈妈喜欢吹空调),一会儿饱一会儿饥,一会儿被挤压(妈妈睡眠时翻身),万一再遇到妈妈生病吃药,那就更惨了,住胎十月如同被关在黑暗中的地狱一般备受煎熬。有数不清的凶险在等着你 admin

2020-06-08

  界生死,就是把自我灭除掉,也就是把见闻觉知的心、处处作主的思量心灭掉,不再去投胎,只剩下一个无形无色、无觉知、无思量的第八识存在。可是这个第八识离见闻觉知,祂也从来不思量、不作主,祂从来不会想要去投胎,从来不会想要保持六尘中的见闻知觉性。因为处处作主的我们——意根,不愿意自己消失掉,不愿意和六尘境界相隔绝,所以就不愿意进入真正的涅槃, admin

2020-06-08

  每一首咒都是一个总持——但护法神的感应咒语除外——一个咒里面,每一句拆成两字一组或者一个字一组,或者个字一组不等;每一组就是一个法门,一个法门就是代表一部经。所以你把咒文整个诵出来以后写下来,其中第一句可能就有部经,你就把第一部经诵出来,诵完再诵第二部,再诵第部;第一句诵完,再依同样的方式诵第二句的每一部经。所以陀罗尼咒又 admin

2020-06-08

  可是,既然有真实的体性,就表示祂是有性、有法啊!有性有法,为什么还要叫做空性?这是为了对治众生的执着于界的“有”,所以叫祂为“空性”。因为众生都贪着界的有,所以只好把这个真实心叫做空性,所以告诉众生:“你们应该证空性,不要去贪求界的有。”界的有就是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欲界有”就是在五尘中见闻觉 admin

2020-06-08

  如道共戒:乘弟子以见道修道故,依见修道无漏功德受用,自然不犯佛戒,不取佛戒。是名种非取相戒。亦依有情根性差别而作用有异。五戒者:在家之人于皈时,或受满分戒,五戒俱受:不杀生、不窃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或受多分戒:戒四戒而受。或受少分戒:一戒二戒而受。此五戒者前四为性戒,犯者不唯得戒罪,亦须未来世中受彼性罪果报。若不犯者,能生持戒功德 admin

2020-06-08

  七情想,沈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沈入阿鼻狱,若沈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经文中说一般世间有情的生死相续,生的时候是随顺于业 admin

2020-06-08

  七情想,沈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纯情即沈入阿鼻狱,若沈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经文中说一般世间有情的生死相续,生的时候是随顺于业 admin

2020-06-08

  什么是业?以往世来讲,譬如往世不断熏习种种无记法(非干善恶的法),譬如文学、艺术、乃至最会烧菜的天廚等技巧,都是属于非干善恶的无记法;他熏习久了以后,未来世只要遇到往世熏习的这些无记法,他一学就会了!别人老是不会,他只要学一种就可以通种法;这表示他过去世在这一类无记法的业行上,已经用心很久了!但是这些无记法并不障碍他在此世的佛道修行,所以不会对他 admin

2020-06-08

  】(《妙法连华经》卷一)又譬如说,菩萨在十信位满足时,就能够发起大菩提愿,愿意以大无量数劫的时间来修行成佛,因此就勇猛地发起四宏誓愿。其中有一个誓愿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这是因为一切的法道无穷无尽,但是同样都能直接或是间接地通往佛地的究竟涅槃,只是为了广度根器、种种差别不同的无边众生,也为了去除众生的无尽烦恼,以及一切所知障尘沙惑,而让 admin

2020-06-08

  」《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不过于八识(除残障人士),然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皆是可灭之法;唯独第八识如来藏心体是常住法,亦是出生五色根、意根、六尘、六识之心体,再借六 admin

2020-06-08

  --------《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一》<第095集菩萨有福德与智慧庄严的妙用为何?>章正钧老师菩萨的修道就是在五明中来成就。五明中最重要的就称为内明,内明的实证就是对于如来藏的实证,实证之后就开始能够有因明。为什么?因为一切的因明逻辑其实就是如来藏的法性,依如来藏的法性而建立,所以说这样子才能够与内明相合;能够与内明相合,才能够称为因明,否则只是逻辑学。可是 admin

2020-06-08

  --------《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一》<第024集如何做佛事?>正源老师 admin

2020-06-08

  --------《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038集<作者与受者的关系(六)>余正伟老师 admin

2020-06-08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