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第三类则称为善心所,有十一法,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和不害。第四类则称为烦恼心所法,有六法,包括了贪、瞋、痴、慢、疑和恶见。第五类则是随烦恼心所法,有二十个法,又可以分为小随烦恼、中随烦恼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和悭等十种;中随烦恼则有无惭、无愧等两种;大随烦恼有不信、懈怠 | admin 2020-02-18 |
![]() |
五十一心所法的第三类,也就是善心所。善心所是六类心所法中的第三类,包括了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总共有十一个法。然而什么叫作善呢?所谓善的意思,即是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称之为善。相反的,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为不善。意思是说,随顺于法理,于今生或未来生,能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的,就称之为善 | admin 2020-02-18 |
![]() |
世间人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求种种五欲之乐,不义而取,心无厌足;由于贪的强大染着势力,驱使有情不断的起惑造业,以至于轮回三界无有出期。以上介绍的是贪。继续说明第二个根本烦恼:瞋。什么叫作瞋呢?瞋就是瞋恚、愤怒。也就是说逆境当前,由于不顺己意,所以脸上就显现出愤怒的表情,五官肢体显现出不自然的样子;譬如说,面红耳赤及青筋外露、暴跳如雷、怒目直视等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随有三种意思:第一是自类俱起,第二是遍不善性,第三是遍诸染心。随烦恼心所共有二十个,可分为小随、中随和大随烦恼等三种;小随烦恼有十个,中随烦恼有两个,大随烦恼有八个。然而什么叫作小随烦恼呢?所谓小随烦恼是说,其发生作用范围最小,而行相粗勐,于不善心中各别生起者,称为小随烦恼。小随烦恼有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和害等总共十种。中随烦恼则 | admin 2020-02-18 |
![]() |
(《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谁;它不同于触等遍行心所,一定是遍行于八识心王;也不同于欲等别境心所,一定是遍于三界九地,因此就建立不定的名义。以下就分别说明悔、眠、寻、伺等四法作简单的介绍。首先我们来说明什么叫作悔。悔就是恶作的意思,恶作的恶字是厌恶的意思,也就是说,厌恶自己往昔所做的事 | admin 2020-02-18 |
![]() |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说明《百法明门论》偈中的第三句:二所现影故。所谓二所现影故是指色法十一,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以及法处所摄色。这十一种色法,乃是八识心王及其相应之五十一心所法所共生而显示出来之影像,由于幻有幻灭,所以名之为影。色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三位法,包括了五色根、五尘与法处所摄色。眼等五色根,各有扶尘根及胜义根。扶尘根即 | admin 2020-02-18 |
![]() |
在前面的单元中,我们依序说过了一切最胜故的八识心王,与此相应故的五十一心所法,二所现影故的十一色法;今天我们则要继续说明三位差别故。所谓三位差别故,就是指心不相应行法。而心不相应行法是五位百法中的第四位法,总共有二十四个法。这二十四法为什么叫作不相应行呢?意思是说,这二十四个法不像色法、心法、心所法等有实质的体相,它是依心王、心所、色法等三法分位假 | admin 2020-02-18 |
![]() |
譬如三乘菩提的行门与果证,就是属于无为法。行者如果能够现前观察十八界法的虚妄,一一如实现观而没有遗漏,就能够了知有念灵知心与离念灵知心都是虚妄,都是必须藉缘才能生起之法;也能够了知处处作主之心就是意根末那识,意根同时也是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能够这样一一现观而了知十八界法都是虚妄,没有一法有其自体性,没有一法是可以常住不坏的人,就能证得声闻初果,这就 | admin 2020-02-18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 | admin 2020-02-18 |
![]() |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8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正圜老师开示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不动无为,是指凡夫或贤圣等人,在修证禅定以后而发起第四禅境界时,不再堕入初禅到三禅定境的喜乐当中,灭除了各种的苦乐受,心得以不动,似与无为相应;依着第八识心体中所含藏不动无为法种生起现行,这时意根不动,觉知心也完全不动,所以就立名为不动无为。意思是说,不动无为乃是修除第八识心体所含藏七转识种子之贪乐厌苦,而住于无为境界,其实仍然是依止于第八识心 | admin 2020-02-18 |
![]() |
所谓非择灭无为是说,三乘贤圣依三乘菩提而见道以后,依着见道功德而继续进修,渐渐断除烦恼障之现行乃至种子随眠,成就四果有余依涅槃之修证;这时他的觉知心和思量心都能依清净体性而自安住,不像未悟三乘菩提之佛门凡夫或者外道,必须以意识心观察而压抑烦恼的现行;所以说三乘诸圣都是自性清净者,这就是非择灭之无为法。换句话说,证得非择灭无为者,乃是证悟三乘菩提以后 | admin 2020-02-18 |
![]() |
如果依解脱果来说,三果以下之圣者,仍须多分或少分以意识心压抑,才能使分段生死之烦恼不现行,有时也仍有部分会现行;这样用压抑的方法而使烦恼不现行者,就称为择灭无为。意思是说,仍需有所简择方能灭除三界有为法。外道以及未悟得三乘菩提之一切佛门凡夫,顶多只能不起身之恶业,而无法制止口、意之恶业,这都是由于未能与择灭无为相应的缘故。以上所介绍的是择灭无为。&n | admin 2020-02-18 |
![]() |
意思是说,这个自性清净心是本来就已经存在,非从他因他缘生,非自然生;除了具有能辗转出生三界万法的有性以外,也具有犹如虚空的空性,就称之为自性。祂随着业种及无明种流转生死无量劫以来,于七转识贪厌万法之际,藏识本身却不贪不厌三界万法,所以名为清净。于无量劫的生死流转中,世世之十八界示现有生死,而藏识自心却始终住于如性,所以名为涅槃。这个自心藏识之本来自 | admin 2020-02-18 |
![]() |
一切的有情都有八个识,这八个识和合在一起,才能够有三界的有情在世间生存与活动。在这三界中,欲界人间的众生有八个识,但是到了色界初禅天的众生就只剩下六个识,那是因为色界不需吃东西,那里的众生以禅悦为食,所以不会有鼻识和舌识。如果再深入进入二禅的等至位中,则只剩下知道定境法尘的意识,以及不知定境法尘的意根和阿赖耶识,总共只有三个识,眼识、耳识等前五识都 | admin 2020-02-18 |
![]() |
譬如于日常生活中,依佛的圣教苦圣谛,如理作意去实地观行,如实观察现象界中存在的八苦、三苦以及五阴炽盛苦,确实了知三界生死苦,因此而生起想要远离三界生死苦的意愿,这样才能坚定道心;再依苦圣谛去如实观察,五阴十八界统统都是生灭无常而无我,深心之中确实接受五阴十八界的虚妄性,这样帮助自己确实断身见、断我见而证初果。我们举简单的例子来作说明。例如:观察自己 | admin 2020-02-18 |
![]() |
可是,真正的大乘菩萨他是世出世间,因为他是菩萨,他要生生世世在三界里面度化众生,才能够最后迈向成佛;因为成佛一定在三界中成佛,所以他一定要对于佛教要如何能够住持于世间,他是心心念念都在关心这件事情;所以对于众生他的邪见,菩萨都非常关心而想要矫正众生的邪见,所以对于众生对于法界的实相有所误解,乃至有所错会,乃至误会了成佛之道的内容,菩萨就会奋而出来指 | admin 2020-02-18 |
![]() |
当他们知道说,我毕竟还是有过去生的父母啊!我是不是可以一直在天上这样地享乐,而没有顾念到我父母,那我的父母现在到底在哪里呢?当我母亲怀胎十月,当初在人间生我的时候,她受了多大的痛苦,今天她是不是也和地藏王菩萨因地的母亲一样,曾经流落在或是还流落在三恶道,乃至于无间地狱呢?所以忉利天人就会因为感怀这个事情,而让自己心生警惕愿意来学法。乃至说忉利天人他 | admin 2020-02-18 |
![]() |
世间法是如此,出世间法又是如何呢?首先我们来看看《华严经》里面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善财童子在五十三参之前,是带了五百个童子去拜见文殊菩萨。善财童子就请问文殊菩萨:我们应该要怎么做才能够学菩萨道,并且令普贤行速得圆满呢?文殊菩萨就开示说:你应该要积极的去寻找善知识,并且在你找到善知识之后,你应该做到:‘于善知识所有教 | admin 2020-02-18 |
![]() |
广义的善知识是指:十方三世诸佛、大乘胜义菩萨僧、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以及证悟菩萨所造论等等;狭义的善知识则指:在大乘法中明心开悟以上的菩萨,对实相法有所亲证,这些三贤位、初地以上圣位菩萨,不但断我见,并已悟得空性心如来藏,已入实相中,能为我们开示大乘实相法义,宣说第一义谛妙法,让我们将来有机会因为他们的教导,而触证空性心如来藏,使我们生起般若智慧 | admin 2020-0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