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心不净施就只能得到世法中的福德,不得修行上的功德。功德是自受用,福德则是后世的依报。佛陀在《优婆塞戒经》卷2〈11自他庄严品〉中说: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力财。不断家法眷属多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是名心净(CBETA,T24,no.1488,p.1044,b29-c3)。分别解释如下:布施之时不是为了增长生死善果而行施的。譬如布施时心中想着:我现在 三摩地

2018-07-20

世法宝是指四谛缘生、六度诠旨。四谛是指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谛即真实的义理。真理谓之「谛」。所以苦、苦集、苦灭、苦灭道,为佛陀所说的四种真实之道理,谓之「四谛」。这是佛子们都知道的佛法,不必解释。缘生是指十二因缘以及因缘生、因缘灭。十二因缘从无明开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因取 三摩地

2018-07-20

岂若净土法门之尽人可以展其孝,仍无碍于世法乎?问:异类众生,在三恶道中受苦者,其数无量。吾安能一一救之,而徒发此虚愿乎?答:菩萨欲普度众生,则一应三恶道中受苦者,皆我分内应度之人。岂可因其多而有畏心,因其多而有厌心、倦心乎?地藏菩萨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贤菩萨十大愿,愿愿以尽众生界为期。然则修净业者,欲生西方,不当以回入娑婆、誓拔 三摩地

2018-07-20

教则世法佛法,事理性相,悉皆通达,又须大开圆解,(即宗门大彻大悟也,)方可作人天导师。宗则参破一个话头,亲见本来,便能阐直指宗风。佛法大兴之日,及佛法大通之人,宜依宗参究。喻如僧繇画龙,一点睛则即时飞去。佛法衰弱之时,及夙根陋劣之士,宜依教修持。喻如拙工作器,废绳墨则终无所成。教多显谈。宗多密说。宗之显者,如达磨云,净智妙圆,体自空寂。马祖云,即心 三摩地

2018-07-20

不知世法重孝,出世间法亦无不重孝。盖世之所谓孝者,有迹可循者也。释氏之所谓孝者,略于迹而专致力于本也。有迹可循者,显而易见。专致力于本者,晦而难明。何以言之,儒者服劳奉养以安其亲,孝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其亲,大孝也。推极而论,举凡五常百行,无非孝道发挥。故礼之祭义云,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故曰孝悌之道,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也。论孝 三摩地

2018-07-20

至于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对兄说友,对弟说恭,种种伦理之教,则皆欲使人各尽其分,无或欠缺,随顺世相,修出世法。若夫广明因果报应,不爽毫厘。堕狱生天,唯人自召。乃如来至极悲心,欲令众生永离众苦,但受诸乐耳。故不惜现广长舌相,为诸众生尽情宣演。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若欲不受苦果,必须先断恶因。若能常修善因,决定恒享乐果。此即书之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 三摩地

2018-07-20

其中品者,皆因不能发起大心,是故只能於世法之中修习种种福德,孝养堂上二尊,频济一切有情,令得安身立命;如是之人,但求得能解脱生死,亦无妨得以种种善根福德因缘求生极乐,而得中品往生,亦在弥陀世尊所摄受之中品生人之中。诸位罹难者!汝等或有在世修习种种善业之人,但能回向解脱生死,但能以世间种种善行作为凭藉,回向愿生极乐世界,亲承弥陀世尊解脱於世俗法之开示 三摩地

2018-07-20

初级班毕业后,无缘参加禅三,世法的因缘也产生很大的变化:一整年以来,因为忽然奉命兼管另一个部门,业务完全陌生,忙得睡觉的时间都不够,也没时间看书,更别说好好拜佛;偶而得空,也因为荒废太久,且时间片片段段的不连贯,而提不起劲儿来。若非一年多前已有所体会,以如此状态要参加禅三,恐怕是太冒险了。虽然自己已经承担了,但如果到时候老师一声‘不对!’ 三摩地

2018-07-20

就这样,我一头栽进扰攘红尘,身心全滚进去体验名利财食色,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既无清修之福报,只能无奈告诉自己:入世修行是最困难,亦是最迅捷的,不是说“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吗?若能缘来则应、缘去则无,修行随顺世缘、无牵无挂的境界般若,训练自己背尘合觉,不也是事修极重要的一环?然世法于我,终如 三摩地

2018-07-20

 牛头慧忠禅师悟道因缘牛头山慧忠禅师,俗姓王,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人,牛头智威禅师的,四祖下第六世法嗣。二十三岁的时候,在庄严寺出家。后听说智威禅师出世弘法,遂前往拜谒。智威禅师一见慧忠禅师,便道:“山主来也!”第一次相见,怎么喊山主呢?智威禅师的这一声不同寻常的问候,令慧忠禅师当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顿悟玄旨。开悟后,慧忠禅师便 三摩地

2018-07-20

欲会世法,则参取古佛丛林。无事久立。”此法语颇有深意,值得玩味。后来忠懿王请道潜禅师入王府,为宫中士夫传授菩萨戒,并为他特建大伽蓝,号慧日永明,署号慈化定慧禅师,同时还发给他月俸,以表供养。道潜禅师示寂于北宋建隆二年(961)。 (原标题:123永明道潜禅师悟道因缘) 三摩地

2018-07-20

”另有上堂法语云:“世法里面,迷却多少人?佛法里面,醉却多少人?只如不迷不醉,是甚么人分上事?”又云:“太阳东升,烁破大千之暗。诸人若向明中立,犹是影响相驰。若向暗中立,也是藏头露影汉。到这里作么生吐露?”良久曰:“逢人只可三分语,未可全抛一片心。参!”从这三则法语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怀琏禅师的平生见处。怀琏禅师 三摩地

2018-07-20

初学佛的人,或学还不到位的人,一般都很容易将佛法与世法对立起来。孙居士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杨歧禅师的开示非常透辟和圆融。若真发心利他,悲深愿重,虽身处官场,“棒下淋淋”,亦是菩萨的救度行为。慈悲的表现不是单一的,它是全方位的。 (原标题:246比部孙居士悟道因缘) 三摩地

2018-07-20

这件事情激发了宗杲禅师出家的愿望,他说:“大丈夫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于是他便只身前往东山慧云院,从慧齐禅师出家。十七岁那年,宗杲禅师终于落发得度,并受了具足戒。此后,他遍阅诸家语录,尤其喜欢云门、睦州之语。一次,宗杲禅师偶然翻阅古云门录,心中忽然生起一种恍若旧习的感觉。在阅读五家语录的时候,宗杲禅师产生了一个疑问,就是“元(原 三摩地

2018-07-20

十八岁时,因为厌离世俗生活,往从金峨锡禅师学习出世法,二十五岁落发得度。受具足戒后,祖铭禅师即开始游方参学。他拜访过江浙一带很多大德,但是未能契入宗门之旨。当时,元叟行端禅师在杭州灵隐寺当住持,法席兴盛。祖铭禅师于是前往参礼。一日,祖铭禅师入室,向元叟禅师请教黄龙见慈明之因缘。[该因缘是——一天晚上,晚参结束之后,慧南禅师入室,向慈明禅师 三摩地

2018-07-20

天且宥之,子独不容,隘亦甚矣!在建议元主施行教化方面,楚材居士善用佛法的智慧,将佛法与世法圆融起来,提出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主张。在《西游录》中,楚材居士写道:甚哉,生民之难治也!速于为恶,缓于从善(学习作恶快得很,学习为善则慢得很)。急导以善道,犹恐不悛其恶,何况迁延而有所需者乎?速以能仁不杀、不欺、不盗、不淫、因果之诫,化其心;以老氏慈、俭、自 三摩地

2018-07-20

又云:世法若此,久住何为!于是,可禅师便索汤沐浴,咐侍者性田道:吾去矣,谢江南诸!真嘱幸性田侍者闻言,痛哭不已。真可禅师呵斥道:尔侍余二十年,仍作此去就耶?!当时,有位姓吴的读书人亦在场。吴生向真可禅师请问。真可禅师遂作偈云:事来方见英雄骨,达老吴生岂夙缘。我自西归君自北,多生晤语更冷然。说完,便端坐而化。御史曹学程听说真可禅师已坐化,忙前来探视。 三摩地

2018-07-20

鹅湖养庵广心禅师悟道因缘广信鹅湖养庵广心禅师,投子绍奇之五世法孙,云棲祩宏禅师之神足,俗姓朱,本郡上饶人。养庵禅师少时偶然到亲戚家作客,碰到一位修道人在席间谈论四生之义。养庵禅师一听,当即洞明物我平等之大意。不久,养庵禅师便北上洛阳太平落发出家,旋即南归焦山受具足戒。此后,养庵禅师便一心专注于宗门大事,用功勤苦。参学既久,一日夜间,养庵禅师偶于江边 三摩地

2018-07-20

 广信鹅湖养庵广心禅师,投子绍奇之五世法孙,云棲祩宏禅师之神足,俗姓朱,本郡上饶人。养庵禅师少时偶然到亲戚家作客,碰到一位修道人在席间谈论四生之义。养庵禅师一听,当即洞明物我平等之大意。不久,养庵禅师便北上洛阳太平落发出家,旋即南归焦山受具足戒。此后,养庵禅师便一心专注于宗门大事,用功勤苦。参学既久,一日夜间,养庵禅师偶于江边行走,忽然听见江上 三摩地

2018-07-20

临济禅宗之禅,本是超尘脱俗之性净涅槃妙法,到得星云法师手里,却变成了世俗法,是故将明心开悟之般若智慧法要,说成世间禅定之法门;是故将出世间法之禅,说成世间之后可以记起往日被人积欠之债权世俗法;将出世间法之禅宗妙义,说成可以令人宁静祥和之禅定世法。不禁令人感叹:今时临济正宗传承之师所说之宗门禅,竟然沦落到如此地步,怎不令人摇头太息!定心而令觉知心一念 三摩地

2018-07-20

 «上一页   1   2   …   3   4   5   …   6   7   下一页»   共127条/7页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