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因为此经如来藏蕴含着无量无边的功德,是一切世出世法的根源,诸佛因为对祂已经究竟透彻了解,故能够开演出无量无边的妙法。因此能够受持此经,是进入佛菩提道,内门修学的第一步,也是诸佛出世的本怀。许多人在诵经之后,会配合诵念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灾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希望藉由课诵功德的回向,消除烦恼与罪障,增长智慧而能行菩萨道。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又譬如说,特别是在东方的传统里面,往往都会要求要传宗接代,而因为世法使然,所以传宗接代也通常都是以男丁为主;这样子要求的结果,就对于结婚之后的状况,产生一个很直接的影响:就是上一代会要求要下一代,在生儿育女方面,会比较偏好生男丁的状况。因为只有男丁未来才可以所谓的传宗接代,等到百年以后,所有后头的祭祀的问题,都要靠男丁来继续的维持。那象这类型的状况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怎么会有如是谤法的痴人呢?导师出道也有十多年了,如果是邪说,也老早被破斥了;怎么引经据典,还被说是邪说,这实在是太大胆妄为,随便毁谤护持正法的人了!经典是佛说,哪里是一般人说,既然是佛说,就是佛意,引证的菩萨让佛意如实彰显,这是功德,这是大众的福德,哪里是邪?如是之人,何不思惟:邪说者,才不要引经据典;只有正说佛意的菩萨,才会无有畏惧地引用佛语,这 | 三摩地 2018-07-22 |
![]() |
因此学佛的人要照样穿衣吃饭,照样生产工作,而且应该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劳动观点,不过就在日用生活上加上一个觉照,不做违法乱纪、自陷苦恼的事,做到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离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法华经》也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又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不但如此。学佛的人要处处不忘众生。经云: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第003集佛法与世法是否矛盾?>蔡正礼老师 (原标题:恩爱无久远,法道永流传!)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不可一概而论,修行人亦有多类:一种虽然表面信佛修行,但未遵循因果之道如理取舍、断恶修善,反于佛门之中滥用僧物、侵损常住、说大妄语、破僧和合、辱慢师长、追求世法……因其所行与佛法背道而驰,以造恶只能感受苦报,焉得三宝加持?岂可反说因果不实、佛法不灵?又有一种,虽然身入佛门,但泛泛悠悠、懈怠散慢,心无几时能安住于佛法上,凭此微弱善力,难以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三世法平等得现在前。解一切法无有自性。修此解故烦恼渐除。外道。从畜生中终生人间者。彼应依善知识亲近多闻。以近多闻断除愚痴。是人虽复求多闻人及诸经论。作非有想。是人观察非有想已。自然解证无自性法。是人以此三世法平等自然现前。速证一切智。终不退转。外道。从饿鬼终生人间者。彼应依善知识修行布施。除其悭贪作诸功德。以修舍故心不积聚。是人以此三世法平等自然现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世间法是如此,出世法也是如此。因果规律并不是佛陀所规定或制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佛陀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罢了。印光法师说: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见连诸佛菩萨,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何况我们凡夫,不管你信与不信都要受因果规律的制约。因果贯通三世:有些人认为,人生一切都是偶然,没有什么前因后果;人死后,躯体便消失,神识也飘散;有些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人则是为了想在未来世色身更有力、更健康,或者财富更多,就是为得色力财而布施,这就是心不净;心不净施就只能得到世法中的福德,不得修行上的功德。功德是自受用,福德则是后世的依报。也不可以为了延续家法而布施,家法就是求三界中的有为法,也就是希望这个布施可以使未来世的自己讨到好老婆、嫁个好老公,这是欲界中的家法。若是求来世的禅定证量,是求色界、无色界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也不可以喜欢:有的人喜欢小赌,对世法来说虽然无伤大雅,可是仍然有违菩萨律仪。菩萨也不该花钱去嫖妓,虽然这并不算犯了邪淫戒,但是让人家看了说:菩萨常常去逛绿灯户。那可不好。还要常常修惭羞、愧耻的道德心。羞于见人,所以是惭;愧对别人,所以是耻。菩萨要常常修惭愧心,常修习羞耻的功德。有惭有愧绝不羞耻,无惭无愧才该羞耻。问题是:无惭无愧的人根本不懂得羞耻。 | 三摩地 2018-07-22 |
![]() |
有人则是为了想在未来世色身更有力、更健康,或者财富更多,就是为得色力财而布施,这就是心不净;心不净施就只能得到世法中的福德,不得修行上的功德。功德是自受用,福德则是后世的依报。也不可以为了延续家法而布施,家法就是求三界中的有为法,也就是希望这个布施可以使未来世的自己讨到好老婆、嫁个好老公,这是欲界中的家法。若是求来世的禅定证量,是求色界、无色界境界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在世法上,别人送东西,受者有拒绝之权利,若如佛言,那么别人送东西时,受者不就不能拒绝,否则即是害对方犯偷罪。又例如若有人发心供养导师,老师若表明不接受金钱等供养而拒绝,那发心供养者愿不能成,是否变成盗僧宝物,因为导师也说过「出口成愿」。以世法上而言,若受者不能拒绝施者之布施或供养,别人发心给什么都不能拒绝,那岂不天下大乱?因此这段经文在适用上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但在世法上,别人送东西,受者有拒绝之权利,若如佛言,那么别人送东西时,受者不就不能拒绝,否则即是害对方犯偷罪。又例如若有人发心供养导师,老师若表明不接受金钱等供养而拒绝,那发心供养者愿不能成,是否变成盗僧宝物,因为导师也说过「出口成愿」。以世法上而言,若受者不能拒绝施者之布施或供养,别人发心给什么都不能拒绝,那岂不天下大乱?因此这段经文在适用上是 | 三摩地 2018-07-22 |
![]() |
语者若入世法中而有所说。义者解出世法无文字相。语者若说布施调伏拥护。义者知施戒忍入于平等。语者称说生死。义者知生死无性。语者说涅盘味。义者知涅盘无性。语者若说诸乘随所安止。义者善知诸乘入一相智门。语者若说诸舍。义者三种清净。语者说身口意受持净戒功德威仪。义者了身口意皆无所作。而能护持一切净戒。语者若说忍辱断除恚怒贡高憍慢。义者了达诸法得无生忍。语者 | 三摩地 2018-07-22 |
![]() |
习学世法,是名为学;学出世法,是名学果。为诸众生不惜身财,是名为学;为诸众生亦不吝惜身财寿命,是名学果。能化众生,作人天业,是名为学;作无漏业,是名学果。能施众生一切财物,是名为学;能行法施,是名学果。能自破坏悭贪嫉妒,是名为学;破他悭贪嫉妒之心,是名学果。受持五根修行忆念,是名为学;教他修集成就具足,是名学果。善男子!菩萨信根,既自利已,复利益他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出家人效在家人,岁节之日弃饮食者,随世法故,非真实也!亦信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随家所有好恶,常乐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分及以妻子所重之物施于人者,是则名为不思议施。若有恶人、毁戒、怨家、不知恩义、不信因果、强乞索者、大势力人、健骂詈者、得已嗔恚、诈现好相、大富贵者,施如是等十一种人,名不思议施。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于贫穷,以怜愍故;施于怨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至心常作,三时无悔,于善法所不生知足,所学世法及出世法,一切皆名正精进也。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应当爱惜。身四威仪,常修如法;修善法时心无懈息,失身命时不舍如法,若能到于六事彼岸,悉是精进之因缘也。若自读诵、书写、思惟十二部经,名‘自为法’勤行精进;若能以是转化众生令调伏者,名‘为他法’勤行精进。若为菩提、修菩提道,布施持戒,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何以故?颂曰:有最胜智者 常在生死中 广度诸群生 而不入涅槃般若波罗蜜 究竟方便智 能成清净业 普净于诸有又以于贪等 调伏诸世间 乃至有顶天 清净无违暴在于生死世 世法不能染 如莲花妙色 尘垢所不污大欲清净人 大施安乐人 于三界自在 作坚固利益”尔时世尊说此法门已,复告金刚手菩萨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世尊!如是摄受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负四种重任,普为众生作不请之友;大悲安慰哀愍众生,为世法母。又如大地有四种宝藏,何等为四?一者无价,二者上价,三者中价,四者下价,是名大地四种宝藏。如是摄受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得众生四种最上大宝,何等为四?摄受善男子善女人,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与之;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求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者,如经中所说一切世法皆毕竟空,乃至涅槃真如法亦毕竟空,本性如是离一切相。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即执涅槃真如法唯空无物;为除彼执,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如经中说如来藏具足一切诸性功德,不增不减;凡愚闻已不解其义,则执如来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为除此执,明以真如本无染法差别,立有无边功德相,非是染相。四者,如经中说一切世间诸杂染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