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b、别相智,就是在证得真如,有了总相智以后,再从真如的各种法相上面去加以观察、现观,从自己、别人、天主、蚂蚁蟑螂乃至地狱众生来看这个真如,这就是别相智,称之为相见道。这个别相智是相见道位的菩萨所作的悟后思维修。真如的总相智和别相智就是二转法轮般若经所说的般若智慧。c、种智,也就是菩萨证得般若之后,佛再为他开示我们这个真如之中有无量无数的种子,对种子具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我们说佛菩提道,其实这个道理就是要让大家来证悟本心,也同时能够明心见性之后,按照这样子明心见性的功德,然后一路地自觉觉他,乃至于成佛。所以佛菩提道,我们说佛菩提道其实就是菩萨的修行之道,也就是菩萨道。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成就佛菩提道是什么状况呢?那就是成佛的时候。我们又如何来判断佛菩提道呢?我们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准则。第一个准则就是,佛菩提道必须要亲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如果您听到有些人告诉您说:既然世间没有哪一个事物是永恒的,所以一定是无常,包含我们自己在内,我们最多也不过活一百多岁吧——我们总不可能活个千秋万世乃至永恒吧;所以,既然我也不是永恒存在的,所以当然我也不是真实的。这样是不是就已经解释了诸行无常跟诸法无我呢?我现在这里先告诉大家,这个完全不是诸行无常跟诸法无我的义理,因为这两个部分的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如果你想要修证佛法乃至修证罗汉道,都必须要承认:一切正常的人都有八个识,否则你连罗汉道都无法修──连声闻法都无法修;因为在断我见的时候是要把十八界全部否认的,是要能现前观察十八界的每一界都是虚妄法。如果是六识论者,显然是无法断我见的!因为,把六识给否定了以后──从阿含圣教中也知道入涅槃时是要灭掉六识全部的,那时将会成为断灭空,心中当然不愿意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二道并修,以外无别佛法佛菩提道:大菩提道解脱道:二乘菩提远波罗蜜多 十信位 修集信心--一劫乃至一万劫外门广修六度万行↓断三缚结,成初果解脱资粮位初住位 修集布施功德(以财施为主)。二住位 修集持戒功德。三住位 修集忍辱功德。四住位 修集精进功德。五住位 修集禅定功德。 六住位 修集般若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同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如实去观察、思惟蕴处界我,一样要去断我见、我所执跟我执;可是由于所观察思惟的范围远超过声闻乘观察的蕴处界苦空无我,故而其所得的智慧包含乃至超过声闻乘的所得。但是一样,他所观察思惟的范围仍旧是在蕴处界中,仍旧是没有办法触及法界的实相。换言之,小乘法之所以能够修证的前提,一定要相信有本际本然就在,这样才能够离开于内有恐怖,于外有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大乘佛法真义之中,无有无余涅槃,乃至有余涅槃可说,以解脱者之境界,非是断灭之境界,而是真解脱境界,如来于《大般涅槃经》说:「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全文于经典中出现七十五次,直说:「解脱即是如来。」所以唯有如来是真正解脱者,其余之解脱者说法,不过是如来为了安慰勉励有情,而权说,非是大乘真正究竟法义!因此二乘之小乘法之所说的诸涅槃,不过是哄小儿啼,如同经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有的人同样的把花道、茶道或者书画道——写书法、画国画,乃至于有的厨艺道,以这种当作是修学佛法,那就是误会了。所以这也是摄属于世间道来说。另外一种就是外道的所谓的恶不善法、恶不善道,基本上是把恶法,把不善的法当作是佛法,假藉佛法的名号。譬如说,有的人说这个是佛法啊,可是实际上怎么会是佛法?譬如外道以邪淫的双身法当作佛法,这个其实是恶不善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越往上受生,欲界贪就越微细,乃至上生到他化自在天时,男女之间都只是两目相视就已满足欲贪了,都不必像忉利天中仍需二根相入才获得满足,但仍然是有极微细男女欲的,却已经是解脱於欲界第五天的化乐天五欲了。若是希望证得初禅者,如是喜见异性的希望之心,正见异性时生起喜乐的心行,也都应当断除,而不是只断除二根相交的身行贪著以后,心中仍对异性有所喜乐,否则是无法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谛实之理就是说如果把圣谛的内容,跟法界的事实来验证,它的确是法界里面真实的道理,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世界,这个道理都完全成立;乃至在十方的世界去验证,它都一样成立,所以叫作谛实之理。为什么它叫作圣谛呢?圣谛,指这个谛实之理,它可以让一个众生,从凡夫的状况,因为修学四圣谛之后,成为解脱的贤圣而超凡脱俗;由此叫作圣谛!这就是修学四圣谛的道理所在。四圣谛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譬如外道之中,也有修学四禅八定,乃至修得非想非非想定的人,而结果却仍然还在三界轮回之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他们没有无我无生的智慧,所以不能得到解脱。解脱,是发起无我无生的智慧之后,断除了见惑、思惑烦恼以及我所烦恼,而得到的果报,不是因为世间禅定而能使人证得解脱;如果想要从修定而证得解脱,只有佛门之中的圣,已有无漏慧、有四念处观,当修到非想非非想定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也就是,众生在世间生活,六根触六尘,一切因缘当中不断的攀缘六尘诸法,乃至执著不舍,因此而不断的搜集未来的苦果。菩萨除了为众生说明造成八苦、三苦的原因以外,同时也会开示众生,如果要断除这种苦集的现象,就必须要经由修行八正道以及三十七助道品等法,才能逐次的断尽烦恼,灭除后有的种子,而可以在舍寿时,不再因业力的牵制而继续受生于三界之中。各位菩萨,前面所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圣菩萨乃至究竟佛。然而,此中异同,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便可厘清。1、所得果证高低不同佛菩提也叫大乘菩提,或叫大菩提。以之能成佛,所以叫佛菩提;成佛時劫久远,自度度他故,所度众生甚多,所以叫大乘菩提;至高无上,究竟无比,不共二乘定性无学,所以叫大菩提;所证函盖二乘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识阴共有六个识,为了见色而有眼识,为了闻声而有耳识,乃至为欲了知种种诸法而有意识。很多学佛人知道识阴是虚妄的,却又总是误以为意识觉知心是常住的。可是,意识被含摄在识阴中,只是识阴六识中的一个识;意识永远都不可能是常住法,因为每一世的意识永远都是只有存在一世。从理上来说,意识每天晚上睡著以后就不在了──间断了,间断以后要在第二天早上重新再生起,一定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佛陀说:没有一位有情,可以超越这样觉悟的境地,尽未来际乃至于过去。这一个就是究竟的正等正觉,而且是无上的正等正觉。所谓的正等正觉,就代表说:佛所说的一切法,能究竟利益安乐,而且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这和其他宗教是不一样的。其他宗教所歌颂的就是不平等因,就是我是最大的,你不是究竟的,你只是我下属的,你只是我的子民,你是我所出生的,你将来要臣服于我,你将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圣菩萨乃至究竟佛。然而,此中异同,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便可厘清。1、所得果证高低不同佛菩提也叫大乘菩提,或叫大菩提。以之能成佛,所以叫佛菩提;成佛時劫久远,自度度他故,所度众生甚多,所以叫大乘菩提;至高无上,究竟无比,不共二乘定性无学,所以叫大菩提;所证函盖二乘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之前也跟菩萨们提过了,我们分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佛法跟外道的不同;为什么我们归依于三宝、归依于佛法,而不归依于外道?这一个层次,乃至第二个层次:为什么在佛法当中,我们主要是修学大乘,而不归依于小乘作一个定性声闻人?这两个层次,我们在这个单元我们简单来说,外道把不生不灭法讲错了,而一些错误的认为说:大乘法是佛涅槃之后,这一些论师们因为对于佛陀永恒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初地乃至等觉菩萨之一切种智未故,名为道种智;道种智位菩萨唯有下品中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佛地一切种智具足上品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及大圆镜智成所作智,究竟。一切智之十智乃是解脱果,三乘无学通有;通教三乘有学无学依此建立果位,显示解脱果修证之位次,故名通教。是故大乘菩萨依此通教解脱果之修证,亦分四果四向,非唯别教五十二位次。一切智之十智具足,乃二乘菩提之极果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意即:觉悟声闻菩提者,即成声闻乘的圣人;觉悟缘觉菩提者,即成缘觉乘的圣人;觉悟佛菩提者,即成贤位或圣位菩萨乃至成究竟佛。然而此中异同,错综复杂,绝非三言两语便可厘清。1、声闻菩提概说佛出人间时,常见外道极为盛行,佛为摧破诸种常见外道,宣说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六入之法,一一分析,令诸学人闻已,依佛言声而得证解,断我见乃至我执成阿罗汉,名之为声闻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