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西方极乐世界弥陀世尊悲愿非常非常的广大,在因地修行的时候就已经发下了四愿,所以西方极乐世界有九种往生的方法;从已经证悟的大乘菩萨,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一直到凡夫,哪怕是一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凡夫众生,只要他们一心求生西方,阿弥陀佛都会接引他们往生西方。这并不是说这一些众生有什么了不起的,而是要感谢弥陀世尊的悲愿不可思议!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往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说,佛法本来没有分为三乘道,只是因为成佛之道十分的广大,又要经过无量长劫久远的修学才能够究竟;所以佛陀为了心量不够广大的众生,才方便施设二乘菩提解脱道,让众生能够很快地契入、证果,因此而能对甚深微妙的佛法产生初步的信心,愿意继续安住在佛道上勤苦修学。所以说,佛法的三乘道都是从唯一佛乘里面方便施设而来的,好让众生对佛法、对自己生起信心,因此,唯 三摩地

2018-07-22

也就是要告诉众生、引导众生,让我们知道万法的表面是缘生缘灭,可是万法的根源是真实如来藏;就好像一颗水晶球,万法的生灭现象都只是水晶球表面所映现出来的影像,可是水晶球的本体却是从来不生不灭的。在佛陀四十年中的说法,由浅至深,前后按照的程度,分成了五个时期、三个部分的教法。大致上的说,佛陀一生的说法,五个时期叫作:华严时、鹿苑阿含时、方等般若时、唯识种 三摩地

2018-07-22

既然西方净土如此之殊胜,要怎么样才能去呢?在《观无量寿经》说到,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种相貌,每一种相貌都有八万四千种妙好,每一种妙好都放出八万四千种光明,这一些光明遍照着法界念佛的众生;由于光明一直照射不舍,因此,诚心念诵阿弥陀佛的人,就会得到感应,最后一定能往生极乐世界。在《观无量寿经》里面说到: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所以凡有忆想弥陀者必得成就。在《大 三摩地

2018-07-22

这就是有情众生的轮回生死,除了入涅槃以外,众生谁也不能得免。所以,佛对于自己身后之事,并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忌讳不敢说,反而会在往生前就懂得,要发愿往生善处,继续自己的道业。对于我们而言,重要的事情不是长生不死,那是做不到的;而是应该安排好下一世的去处,把能够帮助自己的道业,能够迅速实证三乘菩提,当作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所以,必须要事先决定下一世,到底 三摩地

2018-07-22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面,说到我们要报四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家恩、三宝恩。佛、法、僧三宝到底对我们有什么恩德,使得我们要感恩他们,要信仰他们?那么到底对我们来说,三宝最直接的恩德是什么呢?我们生生世世生活在生死的大海之中,没有办法得到解脱,永远看不到解脱的彼岸。世上所有的智慧与宗教,都没有办法让我们到达解脱的彼岸。唯有佛陀出世,所传授的佛法、 三摩地

2018-07-22

希望佛您能为今天上的大众,也为了未来对三宝恭敬信受的一切众生,解说这个道理,使得众生能够永断怀疑,而得到对于佛法不坏灭的信仰,能令我们进入佛法三宝的不可思议海。佛陀告诸长者:譬如世间第一珍宝具足十义,庄严国界饶益有情,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就好像是世间最珍贵的宝物,具备了十种珍贵之处,这样的珍宝可以庄严国界,可以饶益有情,而 三摩地

2018-07-22

造物者的意识,它是不同于众生的意识的,造物者是宇宙遍在的意识,无生无灭;而众生的意识则是有生有灭。这个造物主虽然造作了世界上一切的物质与有情,但是自己却是无生的,无生那自然就无灭;也因为它自己的本质是无生的,所以才有能力出生一切。所以《吠陀经》中说道:无生脐上,安坐唯一;一切有情,亦住其内;尔等不知,彼造群生,另有一物,有异于汝;口唱圣歌,蔽于迷雾 三摩地

2018-07-2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四十六)真正的善知识出兴于世有利有弊啊!有利是说,能够让福德具足的有缘众生在佛法上真正得到广大的利益,而迅速的超劫精进。有弊是说,一定会有一些福薄乃至知见偏邪的众生,因为失掉了广大的名闻利养,所以就大兴毁谤,死后当堕恶道。因为有真的善知识出兴于世,常常会有一些现象使得一般众生无法理解、接受。因为看到或听见,善知识常常在说诸方大 三摩地

2018-07-22

用这个方式来教导有缘众生,用种种方便,包含从念佛开始,进一步可以忆佛、拜多尊佛、看话头、参话头。这是让你期待可以亲见中央大厅的光景啊!这正是以一个法门为基础,不离这个法门的基础而深入转进另外一个法门,让你可以从一大堆的房间外的最外面,一个门又一个门顺利地开进去;终于看到中央大殿之后,却又以它为根本,向外一个门又一个门的开出去;开遍所有的门,看尽其中 三摩地

2018-07-22

其实,假如有这样无量无边的法可以修学,而且有人真正可以为众生教授这么多无量无边的法,有这样的善知识住世,大家应当是要感到高兴才对!那么,如何证明佛法的中央大殿有着一层又一层的门,等着学人去开启呢?有人说:一门深入才会对佛法有洞彻的心得,以及一通百通的洞识。所以他主张:只能研读某一些经典,乃至专门研读某一部经典;深入了解之后,自然可以一经通、百经通。 三摩地

2018-07-22

你于何种戒的施设是与解脱道有关的,已经能够知其一二,不会再迷于外道的非戒取戒,你才会初步的真正知道什么叫作净戒;也才能够明白说,为什么它可以让众生迈向解脱的原因。这个时候,你的持戒就会渐渐远离以前那种受束缚、被约束的状况,而更能够欢喜而轻松的持戒。从此之后,于净戒的受持也更加的留意。当然,这样一世一世的恶因缘就会越来越少。这难道不是说因为这样而使道 三摩地

2018-07-22

今天我们从纯粹依佛法上的义理,兼顾表相上的摄受众生,以及住持佛法的角度,来作说明跟讨论。出家这个词,一向兼具有出世俗家与出三界家的意涵。而出世俗家是在外相上剃头、着染衣,当然这个染衣是指坏色衣,而不是光鲜亮丽的衣服。因为先要有一个出离种种三界烦恼的表相上的示现,才能进一步除去三界的烦恼;这个部分初步是指证解脱果,至少要分证初果向,这样才叫作出家。《 三摩地

2018-07-22

可是在哪里呢?是说法之会,是依于善知识的开示佛法知见,希望经听闻能够让众生远离无明,这样才叫作。所以说,这样的现象就叫作本末倒置;因为说法之会的本已经被扭曲,被种种仪轨排场的末所取代。佛世的都是说法之会,只是现在为了接引某一类的众生,所以只好有这样的方便的。那么你应当进一步去想想说,为什么要去课诵?课诵的目的何在?也许有可能会有下列的几种状况,我们 三摩地

2018-07-22

再者,因为古大德观察因缘,用某一个法门来摄受众生,而学人看到大德的证量是这么样深广,因而建立宗派;可是当大德舍寿之后,往往后继乏人,所以法便式微,很少有能够像古德一样证量这么深的人,譬如说法相唯识宗。再者,古德也可能认为说某一个法门是很殊胜的,所以他一直努力去修学,可是往往自己却不知道修学的标的为何,可是因此宗派却也建立下来。有善知识说,应当依照每 三摩地

2018-07-22

而《大日经》里面开宗明义说毘卢遮那佛——毘卢遮那佛就是法身佛,说毘卢遮那佛来为一般众生说法,它是为了要显示说密法里面是法身佛所说的,比应化身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来得殊胜。密法里面常常惯用这样的手法来欺骗众生,就譬如说《大日经》里面就这么讲说:【尔时执金刚秘密主于彼众会中坐,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来、应供、正遍知得一切智智?彼得一切智智,为无量 三摩地

2018-07-22

然而佛法二字,是因为众生的善根福德因缘差别的不同,所以往往不一定受学到真正的佛法;而即使受学到真正的佛法,也不一定能够受学到了义的法,更何况能够进一步去亲证祂。所以才会有种种千差万别的状况。那么为什么要问说,佛教是厌世或出世的宗教呢?因为一般人总觉得说,学佛好像是很灰色的,这个带有一点消极或厌世的状态。因为说看到真正的学佛人,他要持种种的戒律,乃至 三摩地

2018-07-22

众生造作了种种业,感生了种种界,那当然很多部分是共业众生所感;这样状况下产生了三界,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色界以上是天的状态,受用禅定所感生的种种快乐的境界;而欲界有欲界天、人、畜生、饿鬼、地狱,欲界天一样是五欲乐多,而人间是苦乐参半。假如众生不证禅定,当然是没有办法生到色界天以上;可是对大部分的有情而言,多是好乐畏苦,他能够修福行善生到欲界天 三摩地

2018-07-22

可见阎罗王的慈悲啊!从这里看来,这一分的阎罗王,有一部分是偏向罪业所报,因为恶业所感而下堕地狱,但是罪不至于无间,乘着他利乐教化众生的福业,生而为阎罗王;但是也要受地狱的苦,众苦止息之间兼受福业,乃至可以进一步地教化众生,示现依照因果律来定这些罪人的罪,然后交由狱卒来用种种的刑。这就好像在人间也有类似的情形,当世间人有所恶的作为,被逮捕送交法院的时 三摩地

2018-07-22

《妙法莲华经》里面有一段记载:【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妙法莲华经》卷一)另外一部分记载:【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 三摩地

2018-07-22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180064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