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2)菩萨戒戒本所依据的经本有很多部,譬如说:《梵网经》中所说的是十重四十八轻,《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说的是十重四十二轻,菩萨《优婆塞戒经》中所说的是六重二十八轻等等;而其中唯以菩萨《优婆塞戒经》所说的菩萨戒是一世受,其它的经本戒本中所说的菩萨戒,都是尽未来际受。而受菩萨戒以后,都是有受法而无舍法的;而菩萨《优婆塞戒经》中所说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业品>》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就是制。民俗中,若有人遇到某些事情不如意,就去道教的宫庙制一制,话叫作制,不是祭祀的祭(编案:台语的祭与制同音),制什么呢?要制鬼神,不再让鬼神来骚扰他,所以说要去制一制。同理,制就是制止别的恶法继续作用,所以才叫作制。戒为什么叫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第二十二语译:罪有二种:一者戒罪,二者性罪。但是戒罪的性质又分成两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性重是说这一个罪如果犯了,是牵涉到心性上的严重瑕疵、缺陷,所以叫作性重。第二种是佛所遮止,无关乎心性好坏,然而是佛特别指定的、外道都不施设的重戒,不是轻垢罪,所以叫作遮重。这个遮重的罪,在十重戒或五戒中只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所着的《优婆塞戒经讲记》第八辑第54页第二段的菩萨《优婆塞戒经》的说:【若有难言:何缘五戒尽形寿受?八戒斋法一日一夜?当言:如来善知法相,通达无碍,作如是说。】(《优婆塞戒经》卷七)这个的意思是什么?首先来说五戒。五戒是在家佛弟子应受持的五种禁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戒。经中说:【五戒为人,十善生天,悭堕饿鬼,觝突畜生,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优婆塞戒经》里面,他是尽一生受,有六重二十八轻。但是《菩萨地持经、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所讲的菩萨重戒,是十戒都尽未来际受。《菩萨璎珞本业经》十不可毁戒《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世尊开示云:佛子有十不可毁戒、应受应持。一、不杀人,乃至二十八天、诸佛菩萨。二、不盗,乃至草叶。三、不淫(在家人不邪淫)乃至非人。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五、不说出家、在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其余敬请参考《菩萨优婆塞戒经》中注意事项(原标题:受菩萨戒有三种受、受菩萨戒的心态和注意事项)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戒有一生受者,如《菩萨优婆塞戒经》之六重二十八轻戒。余皆尽未来际受,生生世世随于学人乃至成佛,不失戒体,故一受永受,无有舍法,非如出家声闻戒之有舍法。尽未来际受之菩萨戒,其戒相或增或减,大同小异,各依不同戒经而有小差别,依据经律为: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地持经,喻伽师地论。菩萨戒都是满分受的,没有像菩萨优婆塞戒中有少分受的,多分受的,所以正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记:善生童子又为我们请问:世尊!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要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佛说:善男子!有三个法可以清净优婆塞戒:第一、是信受佛、信受佛法、信受僧宝。第二、是从深心中真的相信因果:深信持戒的因果,以持戒为因,必定有未来世的可爱异熟果报;以犯戒为因,必定会有未来世的极不可爱异熟果报;如果深心信受佛法僧,就能清净戒法,知道以持戒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恭录自《菩萨优婆塞戒经》〈五戒品〉第二十二语译:受戒之后应当如法而住,怎么样才是受戒者如法而住?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供养父母时,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罚。’是人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佛说:如果有人想要布施时,或者在供养三宝时,或者坐禅时、修行种种善法时、读经时、供养父母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我能持菩萨戒吗?还是需要怎样的经历与过程之后,才由优婆塞戒转进到菩萨戒?答:您有心发愿严格持守菩萨戒律,此乃净善之法,我们在此随喜赞叹您的净愿与净行,因为您已经具足七圣财中戒财的一分功德,因为戒学乃是三无漏学中的基础,而三乘菩提的成就皆以戒为前方便资粮,故佛在经中请阿那律陀尊者开示受戒、持戒之胜妙处,阐释诸贤圣皆是「以戒为梯而升无上慧堂之阁」,尤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例如菩萨戒中有一戒为「窃盗僧祇物」;优婆塞戒经中有「窃盗招提僧物」,所谓「僧祇物」「招提僧物」为出家人的东西,或佛寺之物;就菩萨戒而言,窃盗佛教四方常住共有之物或盗取四方行脚僧宝之物为重罪,此戒不能舍。若某地认为此戒应当要舍,我们也当明舍暗持。若某地认为某些轻戒为干犯国家法律、违背善良风俗,若不舍弃,将立即为害佛教之存在与佛法之弘扬,这就应当要舍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讲记善生童子又为我们请问:世尊!有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要如何持戒才能使所受的菩萨戒可以清净?〖复有四法:一者终不自轻,言我不能得菩提果,二者趣菩提时其心坚固,三者精进勤修一切善法,四者造作大事心不疲悔。复有四事:一者自学善法学已教人,二者自离恶法教人令离,三者善能分别善恶之法,四者于一切法不取不着。复有四夫:一者知有为法无我我所,二者知一切业悉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取相戒者,如在家五戒、优婆塞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亦有一日斋法,如八关戒斋,为来世出家求解脱果而作因缘。于诸取相戒外,复有非取相戒者:初如佛始成道,不即制戒,依过现诸佛偈为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初创僧团悉以此偈为戒。后因僧众渐多,良莠不齐,多有不如法者,乃因事渐制,遂有取相戒法渐制渐广;然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戒有一生受者,如《菩萨优婆塞戒经》之六重二十八轻戒。余皆尽未来际受,生生世世随于学人乃至成佛,不失戒体,故一受永受,无有舍法,非如出家声闻戒之有舍法。尽未来际受之菩萨戒,其戒相或增或减,大同小异,各依不同戒经而有小差别,依据经律为: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地持经,喻伽师地论。菩萨戒都是满分受的,没有像菩萨优婆塞戒中有少分受的,多分受的,所以正式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果有人说:‘优婆塞戒中没有牵涉到不犯无义语、两舌和恶口的事,所以优婆戒及八戒斋法,我们出家的沙弥和比丘们由于不受优婆塞戒而不具足得,所以我们不必受这个戒法的约束。因为这优婆塞戒所讲的戒律都是在家人的事,和我们出家人无关。’这个说法也不对,因为我如果一样受持优婆塞戒的戒法,一样可以使我清净口业,为什么我不受持呢?能清净口业,解脱道就容易修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上讲述有很多犯戒的行为是不可忏悔的,这让我们感到了恐惧;不是担心业报,更多的是担心如果犯了不可忏悔的戒相,会给我们的修学带来很大的障碍,那么我们这一生求明心见性是不是也没希望了?答:这个提问都是关于戒律上的问题,您说:「究竟我们该如何对待受戒、持戒、犯戒,甚至破戒呢?」关于这个部分,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有详细的开示,目前第一辑已经出版了,后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优婆塞戒经》(二庄严品)第十二以前我们曾经讲过说十二因缘,说有十种十二因缘,譬如三世十二因缘、一世十二因缘、二念十二因缘等,如今讲一念之中具足了十二因缘。似乎以前没有人讲过这法,现在终于有机会让我们把它讲出来。大家都能够背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最后生缘老、病、死、忧悲、苦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如《优婆塞戒经》卷六说:「唯三天下有邪淫罪,欝单曰无。」因为北欝单曰的人没有家庭制度,随遇之人,只要双方合意,可以随时淫合,又因为没有人受不淫戒,所以没有犯邪淫的问题。但是,北欝单曰的人,其实也可能犯有娠(怀孕时的性行为)、非道(口交和肛交)的邪淫,经典说北欝单曰没有邪淫的现象,显然是指他们所有人都没有婚姻关系与系属,所以就没有重大的邪淫罪可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除了别别解脱以外,综合全部的戒法来说时,也有各种不同;譬如有人具足一种戒,所谓随顺别解脱,那就是受菩萨优婆塞戒,或受梵网等大乘菩萨戒,这是具足一种戒。如果有人具足两种戒,譬如受戒之后又证得了初禅、二禅乃至四空定等,那他就同时具有定共戒了,这叫作具足二种戒。或者有人具足三种戒,譬如证道之后得到无漏戒,名为道共戒;若是受菩萨戒加上得禅定,又加上见道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又例如菩萨戒中有一戒为窃盗僧只物;优婆塞戒经中有窃盗招提僧物,所谓僧只物招提僧物为出家人的东西,或佛寺之物;就菩萨戒而言,窃盗佛教四方常住共有之物或盗取四方行脚僧宝之物为重罪,此戒不能舍。若某地认为此戒应当要舍,我们也当明舍暗持。若某地认为某些轻戒为干犯国家法律、违背善良风俗,若不舍弃,将立即为害佛教之存在与佛法之弘扬,这就应当要舍了。所以具足众戒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