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发菩提心品>第二(原标题:众生云何发菩提心(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在《优婆塞戒经》这一段中说:六住位的菩萨还没有证得如来藏,不能了知实相,所以还是有退转之心。悟不了的人常常会因为不能生起般若实相智慧,心中就气馁了;气馁了就说:啊!算了吧!我这一世是没有办法开悟的。我参了三十年都悟不出来,太苦了!不参了!这不就是退吗?这就是懈怠了,所以说六住人还没有悟得实相心,虽然还有退转之心,纵使是这样,这一世放弃而不参究般若禅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接下来,要探讨菩提心到底是有、是无?有几品?要如何增上?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集会品>第一(原标题:众生云何发菩提心(三))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发菩提心品>第二(原标题:有智之人为三事故发菩提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上佛陀亲自说:善男子,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为无上福田。如是菩萨,出胜一切世间之事及诸众生。所以大众菩萨应确认自己是否已经发起菩提心,这是修学佛法的第一尊贵大事!这菩提心是不是坚固不动?是不是相信佛,相信法,相信僧,决心成为菩萨,愿意满足菩萨行。莫要轻视自己,以为力小微轻,莫要以法运兴衰揣测自己今生将来可得的果位,要相信如是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另外佛于《菩萨优婆塞戒经》卷5说「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已兼化众生。云何教化?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能归依于三宝不?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及以斋戒,后则施物。若言不能,复应语言:『若不能者,汝能随我说一切法无常、无我、涅盘寂灭不?』若言能者,复当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说二事,唯不能说诸法无我,复应语言: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讲记》(原标题:如何增长佛菩提种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因缘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恶闻恶,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瞋恚愚痴悭嫉,为诃责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生怜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发菩提心品>第二(原标题:发菩提心的因缘) | 三摩地 2018-07-23 |
![]() |
-----平实导师《念佛三昧修学次第》===========如何发起菩提心的方法可参考《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P83-136中的相关开示。===========菩萨种性的开示(优婆塞戒经)云:原文如下: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狮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云何求生净土?谓在此土修行,其进道也难;彼土往生,其成佛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3〈16息恶品〉云: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众生从无始劫以来不断的生死苦恼,无量世的生死就是众生最大的苦恼,而众生会受这些大苦恼,都是为了一个烦恼:我见。单单只为了一个我见烦恼,所以在无量生死中受大苦恼。四种住地烦恼就是:见一处住地(我见烦恼),以及欲界爱、色界爱、无色界爱。这四种烦恼,归根究柢仍是基于我见而有的。譬如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这样子能够心得决定,慢慢的就能够符合在《优婆塞戒经》里面,佛所说的:要断除瞋恚的时候,第一个你要先能够恶来不报,恶口来、恶身行、恶口行来,你都能够定力生起而不要去回报于他。我们有时候说,就好比邮差来开门,按门铃了,你要恶来不报;因为他送来这个包裹,可能是恶音声,可能是恶口行、恶身行,那你不要邮差一按门铃,您六根门头马上就往外去攀缘了,就打开门户了,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息恶品第十六【[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久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讲记 (前略)......再来观察:诸佛都很清楚知道:一一众生都是单纯的为了一个烦恼而无量世中受大苦恼。诸位想一想:众生从无始劫以来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但是明心真的很难,而「断我见」只是明心的第一步!断我见就是把虚妄的见闻觉知心舍掉(否定它),而明心就是找到我的真如心〔阿赖耶识〕究竟是哪一个心?您要怎样「了生死」啊?有人说「我有大神通」,藏密的喇嘛们说「我有修无上瑜伽」,或者说「我有观想大威德天,所以有大威德」,或说「我有四禅八定的功夫,能入非想非非想天,能一念不生,离念灵明」等等;这些境界确实都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优婆塞戒经》卷四意思是,如果外道说:五阴身所造作的善恶业,这个业完成了,就过去了,没有了,只剩下色身还存在,所作的行为已经消失了;那么所谓的业,就没有可以依住的处所,那就是没有业种的存在;那为什么你释迦牟尼要说,舍离了这个色身以后,下一世还会得到这一世造下的这个业的果报呢?也就是外道不认同异作异受的道理。各位不要以为这是外道质疑佛陀,因为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愿所有的菩萨皆能善待烦恼,掌握在烦恼境中走钢丝的智慧:既不厌离烦恼,断如来种;也不随顺烦恼,增长凡夫异生性——以烦恼为助道阶梯,于佛菩提道上证量次第增进,迅速成佛!------平实导师《禅—悟前与悟后》以及《优婆塞戒经讲记》(原标题:烦恼即菩提) | 三摩地 2018-07-23 |
![]() |
以下内容摘录自平实导师《禅——悟前与悟后》以及《优婆塞戒经讲记》:在初禅之前我们就应该要先求见性,因为初禅以后,二禅开始全部都偏于伏断烦恼的功夫;我们知道,断除了烦恼就没有办法起念参禅,就会落入一念不生,就会落于无念之中。参禅必须要在一切的烦恼因缘之中来参究,而不是离开一切的烦恼因缘。禅就是经里讲的菩萨不断烦恼证菩提,如果一个人会修行,会 | 三摩地 2018-07-23 |
![]() |
《菩萨优婆塞戒经》里面,他是尽一生受,有六重二十八轻。但是《菩萨地持经、菩萨璎珞本业经、梵网经》所讲的菩萨重戒,是十戒都尽未来际受。《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世尊开示云:佛子有十不可毁戒、应受应持。一、不杀人,乃至二十八天、诸佛菩萨。二、不盗,乃至草叶。三、不淫(在家人不邪淫)乃至非人。四、不妄语,乃至非人。五、不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六、不酤酒。七、 | 三摩地 2018-07-23 |
![]() |
所以证悟之后得要转依如来藏的自性清净湼槃,使觉知心转依于如来藏的真如体性来安住,然后来转变意识和意根以往的惯性,转变成功以后,往世和今世学法前所造作熏习的不良惯性力量消失了,那么业就转了!除了往世所造恶业的怨家来寻仇报復以外,自己相应的业力已经是不存在了--摘录自平实导师《优婆塞戒经讲记》(原标题:什么是业) | 三摩地 2018-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