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优婆塞戒经》卷三〈供养三宝品第十七〉:“善男子!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心勤心供养生身、灭身、形像、塔庙。若于空野无塔像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及涅槃后,等无差别。” 世尊慈悲开示教导:供养佛陀圣像的功德,就如同供养应身佛的功德一样广大、无有差别;同样的,我们 三摩地

2025-03-21

  以下简述供佛功德: (一)供佛功德等同供佛真身 释迦如来于《优婆塞戒经》开示:“我若在世及涅槃后所设供养,施者受福等无差别。”[2]如来世尊是三千大千世界主,供佛功德不可思议;世尊为了悯念、摄受如来示现灭度后的一切学人,嘱咐当造佛像供佛,功德即同供佛真身。诸佛以佛地无边无际功德,感应十方一切有缘弟子,即使是于自宅供养木石物质之如来形像 admin

2022-06-23

   [11]《优婆塞戒经》卷5〈淨三归品第20〉:【若佛在世及涅槃后,供养果报,无有差别。】《大正藏》册24,页1061,下6-7。 [12]义淨法师仰慕东晋法显法师、唐朝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高风,于公元671年从海路南行,673年抵达东印度,历三十余国往来参学,留学那烂陀寺十一年。公元695年,离开今日苏门答腊,归抵洛阳;公元700年,组织译场。义淨法师的译述虽遍三藏,但对 admin

2022-06-23

  ],当然不在僧数而无有戒体;若有僧众包庇断常二见的僧众(即使不同流合污,却因覆藏包庇的缘故),不尊重戒法而无惭无愧,长此以往即会丧失戒体[虽然“覆藏他罪”在声闻戒及菩萨戒中都不是重罪,但若不尊重戒法而无惭无悔,即心中无戒,如是之人也会失去戒体,如《优婆塞戒经》卷7:“毁戒比丘心无惭悔,如是之人皆无戒也。”(《大正藏》册24,页1069, admin

2021-01-02

  看起来这一缕丝线,并不是特别贵重的物品,但因为所供养的是无上福田的世尊,所以未来所得的果报,就是无量报,这是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中之所开示过的。 ------《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第029集贫人须摩持缕施佛缘(上)>章正钧老师 admin

2020-07-06

  佛在《优婆塞戒经》卷7里面有提到:【何因缘故得名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又复戒者名曰迮隘;虽有恶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又复戒者名曰清凉;遮烦恼热,不令得入,是故名凉。又复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无上道,是故名上。又复戒者名学;学调伏心智慧诸根,是故名学。】佛在《优婆塞戒经》卷7里面提到:何因缘故名为戒?是什么因缘才取这个名字,叫作 admin

2020-07-06

  所以,《优婆塞戒经》中,佛说菩萨有般若也有波罗蜜,阿罗汉没有般若也没有波罗蜜。佛法宗旨涵盖解脱道和菩提道所修证的三乘菩提,以其出世间的智慧而有别于世间一切宗教。有人认为烧香拜佛、吃素行善就是修行,其实与般若智慧无关。吃素行善乃是积累今世或未来世亲证三乘菩提的福德资粮。佛教所讲的解脱即是依般若智慧修行,从而达到身心的究竟解脱;如同章太炎所说佛法本来不 admin

2020-06-26

  你们如果读过《优婆塞戒经》,谈到布施中的种种因与果的差别,你们就会知道菩萨这样作,才是真有智慧!那么从这里就看得出来,菩萨打心眼里就瞧不起阿罗汉;虽然依旧恭敬他们,可是心中瞧不起,因为他们的佛菩提芽已经焦了、败了。所以宁可用大乘法为任何人解说,即使对方所问的是小乘法,也用大乘法来解答他的疑问,让他对大乘法生起欣乐之心;当他爱乐──喜欢佛菩提道的时候 admin

2020-06-20

  能够来修学这八种智慧以后,接下来佛陀又怎么说呢?在《优婆塞戒经》中的经文,我们继续来看: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教诏调伏出家弟子,是师、弟子,二人俱得无量利益。如是师徒能增三宝;何以故,如是弟子知八智已,能勤供养师长、和上、耆旧有德;能受善语,能勤读诵,兼为法施;心不放逸,调伏众生;能瞻病苦,给施贫乏。佛陀说:菩萨能够这样来教导调伏出家弟子,那么 admin

2020-06-08

  能够来修学这八种智慧以后,接下来佛陀又怎么说呢?在《优婆塞戒经》中的经文,我们继续来看: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教诏调伏出家弟子,是师、弟子,二人俱得无量利益。如是师徒能增三宝;何以故,如是弟子知八智已,能勤供养师长、和上、耆旧有德;能受善语,能勤读诵,兼为法施;心不放逸,调伏众生;能瞻病苦,给施贫乏。佛陀说:菩萨能够这样来教导调伏出家弟子,那么 admin

2020-06-08

  】------《优婆塞戒经》卷五好!佛说:譬如为了活命而去耕田农作,随着所种下的种子,将来会获得果实,施主布施了以后,就会随着他的布施而获得福报。就好像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得到寿命、气力、体力、安隐、辩才,那么最初的施主,当然也可以获得这五种果报的。布施给不同的众生,会有着不同的果报。佛陀举例说,如果是布施给畜生,将来可以获得百倍果报;如果是布施给破戒的修 admin

2020-06-08

  】(《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这里经文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这个标题我们把它设为自利利他,其实它所说的内容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一段 admin

2020-06-08

  】(《优婆塞戒经》卷六)延续了我们之前所说的,您三归五戒之后,如实的四种修,慢慢地逐分去证得解脱果,趣向远离生死过咎、趣向于涅槃安乐。这段经文就是告诉我们继续下来的话,我们要有自利利他的行为,所以这里经文说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这个标题我们把它设为自利利他,其实它所说的内容就是四种法要,或是所谓四预流支。四种法要,这是引用自《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的一段 admin

2020-06-08

  」------《优婆塞戒经》卷1〈修三十二相业品第6〉关于百福,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132-133页中的解释如下:「如何是百福德呢?佛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共有一百,这就是百种福德。也就是说,修三十二相业时,不管是修哪一项,任何一项都有修集的行门和方法;当你在修这个行门时,虽然只是修其中一项,但是在这个项目中要先起五十种的思惟:「我怎样可以让这 admin

2020-06-08

  」------《优婆塞戒经》卷1〈修三十二相业品第6〉关于百福,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二辑132-133页中的解释如下:「如何是百福德呢?佛说「修心五十,具心五十」,共有一百,这就是百种福德。也就是说,修三十二相业时,不管是修哪一项,任何一项都有修集的行门和方法;当你在修这个行门时,虽然只是修其中一项,但是在这个项目中要先起五十种的思惟:「我怎样可以让这 admin

2020-06-08

譬如,有一天阿那律尊者他的袈裟破了,想要缝补衣服;可是他的眼睛看不见,当时旁边没人,他就开口说:哪一位阿罗汉想要修福的,来帮我穿针吧!佛在远处以天耳听见了,就说:我来帮你穿针吧!阿那律尊者听到是佛的声音,觉得奇怪:佛啊!您还要修福吗?佛说:修福还会嫌多吗?佛都乐于修福了,何况是我们当然更要修福了!《优婆塞戒经》卷6佛开示说:以不坚身易于坚身。(《优婆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中,释迦世尊开示:【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优婆塞戒经》卷7)就是依着所造业受报的时间来区分业有四种。在部派佛教的《成实论》中说:【若此身造业即此身受,是名现报;此世造业,次来世受,是名生报;此世造业,过次世受,是名后报,以过次世故名为后。】(《成实论》卷8)就是区分业为三种:一是这一生造业,现生就感招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六)有时杀死了一个人,他是因为善心而杀死人的;譬如庸医,他以为自己医术非常精湛,但是为人开刀前判断错了,医死了人;虽然他是善心而医死人,未来世缘熟了,他还是要被人家误医而死,同样是被人善心医死。所以有时我们看到有人被医死了以后,家属去医院抗议索赔,我们都不知道去索赔的人到底是在完成因果呢?还是正在造作新的恶因呢?所以不管心是在善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六)身体造善业时,这一定是有作的业行,未来一定会得善报,口与意也没有恶业,所以未来世也会得善果上的无作善业,未来世还是会乐于行善、心存善念,这就是得到无作善。若身作善,口行不善;这时候,口的不善业只有有作的业、没有无作的业,也就是说如果他在口业上作不善业,那都是骂诟的有作业,不是无作的业;口不是心,所以没有无作业;只有心意才会有 admin

2020-02-21

】(《优婆塞戒经》卷六)有时杀死了一个人,他是因为善心而杀死人的;譬如庸医,他以为自己医术非常精湛,但是为人开刀前判断错了,医死了人;虽然他是善心而医死人,未来世缘熟了,他还是要被人家误医而死,同样是被人善心医死。所以有时我们看到有人被医死了以后,家属去医院抗议索赔,我们都不知道去索赔的人到底是在完成因果呢?还是正在造作新的恶因呢?所以不管心是在善 admin

2020-02-21

相关搜索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