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现在,就请您和末学一起从第五章第一节开始,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为什么宗、说二通不离八识心王所生一切法呢?各位菩萨,您在佛门中修行多年,是不是常听人提起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句话呢?您晓得这句话的意涵吗?其实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已经指陈了生命的实相,显示出万法的本质了。但是由于大多数人未能证悟实相,所以往往会误会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真正意思;误以为三界唯心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然唯恐众生不明真妄和合、非一非异之义理,迷妄为真而错执如来藏所现之七转识见分习气为真,错执阿赖耶识所含之七转识见分习气为真,误以为证得阿赖耶识以后就不必修行了,误以为真的可以一悟就成佛,故进一步开示:「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有)展转(增上的正义而心体)无差别。」世尊于此以金与指环譬喻,明示如来清净藏与世间阿赖耶本同是金(心)体,只因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十住位的修行是从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见性」,这都是习种性的人。初住位是修布施,你们没有办法做法施,那你就做财物的布施;二住位严持戒法,……乃至六住位熏习般若;那你破参的时候就进入了七住位,七住位之后得要继续修学,锻炼功夫,准备眼见佛性;后来你眼见佛性了,就进入第十住位,就是《大般涅盘经》中佛所说的「十住菩萨眼见佛性」,但是从初 | admin 2018-07-21 |
![]() |
因为有动中定力以后,能够在生活中看话头,能够在生活中看话头、起疑情,甚至来参禅!所以我们修炼了动中定力以后,可以从行住坐卧中有制心一处的能力,能够一心不乱!所以一方面修行动中定力,一方面来做饶益有情的事业,一方面来调柔心性。同时菩萨在静虑─在禅定中─也要建立正知正见,也就是说要了解禅定,从欲界定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以及四空定,这种三界九地的境界 | admin 2018-07-21 |
![]() |
所以本书所阐述的范围,除了详述十住满心位菩萨眼见佛性的境界之外,还包括一切想要亲眼看见佛性的人,应该如何准备、如何修行,才能逐次具足见性时所应具备的条件。关于佛性,有很多人误会;大多数的人都会把识阴六识的自性当作是佛性,所以还是凡夫。但佛性其实不是见闻觉知性,因为见闻觉知性只是识阴六识的自性,只是识阴六识的内我所、是六识心的心所法所显示出来的功能, | admin 2018-07-21 |
![]() |
错悟之人不证实相本际,不能眼见佛性,不得涅盘尽智,而执坛经之方便说,每谓:“一悟即至佛地,明心证悟已,则同释迦佛,故悟后不必修行。”便否定禅宗之三关。 若人言悟后必须修行,彼则加以破斥,并谓人曰:“主张悟后起修者,皆是未悟之人。”如是邪见之人,不能忍于平实诸书所说“悟后起修”之理,便派人来误导我会中早期重要同 | admin 2018-07-21 |
![]() |
错悟之人不证实相本际,不能眼见佛性,不得涅盘尽智,而执坛经之方便说,每谓:“一悟即至佛地,明心证悟已,则同释迦佛,故悟后不必修行。”便否定禅宗之三关。若人言悟后必须修行,彼则加以破斥,并谓人曰:“主张悟后起修者,皆是未悟之人。”如是邪见之人,不能忍于平实诸书所说“悟后起修”之理,便派人来误导我会中早期重要同修数人,于内 | admin 2018-07-21 |
![]() |
上品中生以下往生极乐者,于极乐世界闻法修行后,开悟证果所需的时间不等。譬如,上品中生者往生极乐后,在莲花中“经宿即开”,相当于娑婆世界的半个大劫,花开以后闻佛菩萨说法,七天以后证位不退(七住位开悟明心),过一小劫才得无生法忍而进入初地,时间很久。上品下生的人住莲花中,一日一夜花开,七天才能见佛,经三小劫才能证入初地得无生法忍,时间更久。中 | admin 2018-07-21 |
![]() |
——平实导师——目录一、学佛首要——断除三缚结二、我见之意涵三、如何断我见甲、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之觉知心为意识心乙、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丙、断疑见丁、断戒禁取见四、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甲、五蕴我乙、十二处我丙、十八界我五、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是修行的关键甲、识阴的定义乙、识阴的出生丙、识阴的苦丁、识阴的苦集戊、识阴的苦灭 | admin 2018-07-21 |
![]() |
学人在如是不断地熏习般若正义以后,又断除了我见,有的人便继续地阅读般若经典中,比较深细的部分,有的人则开启唯识经典,想要会通二三转法轮的大乘实义,慢慢地,想要寻找这个真心,自己问自己,那这个真心到底在何处呢?虽然不刻意行使参禅的方便,但是在平时,就有如是的困惑,只是这困惑可能不日日时中生起,所以虽然没有按照后来祖师的教门,实际上也是进入了参禅,但因 | admin 2018-07-21 |
![]() |
那时候,修行者大多重视定而不了解禅宗的根本是慧,所以往往定多慧少。那时禅宗祖师传法往往是注重慧的引导,而不必在定的修习上费心。渐渐地,修行者明白了禅宗的核心是修慧,却开始出现了重慧而轻定的倾向。到了宋朝以后,人们的根性越来越差,对修定也越来越不重视,禅门修行者的定力也越来越差,无法满足参禅的需要。禅宗祖师无奈才施设了看话头的方便法门,以快速提升参禅 | admin 2018-07-21 |
![]() |
禅应如何修行禅在娑婆世界以明心为标的。那就先要明白“明心”是什么?明心就是:对于宇宙万有的本源——一切有情众生的生命本体的根源,能够真实了解,证实祂,明白祂,那就是明心。明心时,如果定力和智慧够的话,也会同时见性。所谓见性则是亲眼看见这个生命体的根源——我们的真心的体性,但是不在别相上而在总相上见,这叫做见性。我们说, | admin 2018-07-21 |
![]() |
于往昔学佛的过程中,在证果方面有一个疑问,一直无法解开:“为什么有些经典说:明心开悟只有别教七住,可是《十地经》却说明心开悟是初地,这其间的差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落差?是不是佛讲错了?有一些人来到这里,不肯用功做功夫及参究修行,只是用意识思维、并且四处探问答案;又私下约定:“谁先参究出来,就得公开讲出内容!”那么这样等 | admin 2018-07-21 |
![]() |
正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开示:【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解释如下:于十信位修行,对佛开示产生具足信心后,圆满十信位转入十住位,经过初住的布施、二住的持戒……一直到第六住的般若,得以熏习般若正 | admin 2018-07-21 |
![]() |
这是菩萨道真正修行者在寻求真见道功德的实证以前,必须先建立的正确认知。大乘见道之标的是证真如,而真如是第八识如来藏的法性;由于祂有真如法性,所以能出生万法而自己如如不动;也因为祂能出生五阴身心及万法,恒住不坏,所以《楞伽经》中佛陀说祂是真识;并说意根是现识,识阴六识是分别事识。又说色阴及七识心犹如波浪不停地摇动,而色阴及七识心全都是由真识阿赖耶识所 | admin 2018-07-21 |
![]() |
在佛门中有人主张“顿悟与渐悟”,或者主张“开悟来得很快,我们称为顿悟;需要长时间修持的,我们称为渐悟”,或者主张“悟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累积多了就会开悟”,或者主张“很简单,你必须从最基本的开始,并且通过训练与修行的过程,经过一段长时间,可能会达到最高点,这即是被称为渐悟”。这样说法,如果没有佛法正知见以及 | admin 2018-07-21 |
![]() |
我们今天便以禅作为娑婆世界修行法门的代表,以求生极乐来代表净土,而说禅与净土的简择。随后要谈到关于速行道与缓行道、易行道与难行道的简择。1、禅以在娑婆世界求悟作为代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有百亿四天下,百亿四天王天,百亿切利天,乃至百亿色究竟天。这么多的娑婆世界,难道只有禅而没有念佛法门吗?有!不是没有。犹如释迦世尊在这个世界赞叹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赞 | admin 2018-07-21 |
![]() |
上品中生以下往生极乐者,于极乐世界闻法修行后,开悟证果所需的时间不等。譬如,上品中生者往生极乐后,在莲花中“经宿即开”,相当于娑婆世界的半个大劫,花开以后闻佛菩萨说法,七天以后证位不退(七住位开悟明心),过一小劫才得无生法忍而进入初地,时间很久。上品下生的人住莲花中,一日一夜花开,七天才能见佛,经三小劫才能证入初地得无生法忍,时间更久。中 | admin 2018-07-21 |
![]() |
首先我们来介绍解脱道的修行。什么是解脱道的修行呢?解脱道的意思就是断除我见和我执,也就是在声闻法中初果到四果所断的烦恼。断除了这些烦恼就可以出离三界,永远不必再受生于三界之中,也就是可以解脱于生死轮回,因此称为解脱道。解脱道的初果所断的烦恼是三缚结,也就是断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二果所断的烦恼为减低欲界烦恼的贪著,使得贪嗔痴淡薄,所以称为“薄 | admin 2018-07-21 |
![]() |
李元松先生说:针对禅师们这种“言过其实”的说法,印顺法师曾给予批评,大意是:“禅师们太过于强调修证了,以致无法了解大乘佛教的精神,菩萨道的本意是人乘的菩萨行,以五戒十善的凡夫身来力行菩萨道,相信以此‘上求下化’的发心,未来世必能再转生为人继续修行。一个佛弟子应该有此信心,并在此安心。”印顺法师以这样的话劝勉学佛人,当然 | admin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