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比如说你用许多的经典——《阿含经》来说明,那也根据上面来作各种,可是你呢最基本的知见是错误的,所以佛告诉我们说这些都是外道,不管你怎么修行,在五现涅槃里面、在你施设的涅槃里面都是外道。在佛世之前呢许多人都自称他是阿罗汉,他为什么敢自称他是阿罗汉?因为他从境界法中得到了非常殊胜——不管是光、或影、或心灵、或是身心的舒泰,他觉得很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为什么?因为明心而见性以后,贪、瞋、痴淡薄的缘故,所以今生舍报后生于欲界天,在那边继续修行,于欲界天舍报之后,再回到人间来、一来人间究竟解脱。但是菩萨再来,没有再来;菩萨一来,也不是一来。因从真如佛性来看,没有来去,这就是菩萨二果。 第三目 菩萨三果——阿那含接着说菩萨三果。明心的人断了三缚结,见性以后,殷勤的舍除贪、瞋、痴以后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精勤修行六波罗蜜。得力坚固犹如金刚。乃至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善男子。虚空藏菩萨摩诃萨。若不现身在其人前教发露者。是初发心菩萨。应于后夜合掌至心而向东方烧坚黑沉水及多伽罗香。请明星言。明星明星成大慈悲。汝今初出照阎浮提。大悲护我。可为我白虚空藏菩萨摩诃萨。愿于梦中示我方便。发露忏悔犯根本罪。令得大乘方便智眼。善男子。彼初发心菩萨。即于梦中明相出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以声闻的修行果位来讲,是从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当他证得四果,也就是在声闻人的最高果位时,他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是依照佛所教导的四圣谛、八正道,他在蕴、处、界里面去作观行;他去观一切法苦、空、无我、无常,渐渐地、慢慢地去断尽三界贪爱;从断我见断掉我见烦恼,再来断掉我执烦恼,所以在这一生捨寿的时候,他愿意将自己、自我把他灭尽;所以当自我灭尽以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末法时期,由于一般修学佛法之人,对于三乘菩提普遍缺乏正知见,无法了知三乘菩提之异同;对于三乘菩提之共道与不共道懵无所知,因此导致久修佛法而不能突破、甚至停滞不前的情况,可谓彼彼皆是;更有穷尽毕生精力用功修行,而毫无进展,于己遂生小根劣器想,不敢进求声闻乘的见道,对于大乘贤圣自觉圣智境界更是不敢奢望;只能私下怨叹自己慧根浅狭、福德未具、业障深重;对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人间佛教的正修行,必须注意之事项:趣法次法第一节趣法【讲义文稿】趣'法、次法‛:当方向与方法确定以后,开始正式修学时,应兼顾法与次法。法:一、方向的建立:1.方向的建立,即是理论架构,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方向是指知见,依不同的知见修行将产生不同的结果。解脱道修学的方向:断我见、我所执、我执。佛菩提道修学的方向:证如来藏而观察如来藏心的种种功能与清净自性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若不得昌明,则愧平生所学,大乘菩萨世间示现,不于名利相寻,以中只有度生事业,无有名利事业可说!今日之开悟人,如果不是多生前也出过家,厚植福慧,真是难以想象如何今日可以蒙佛眷顾,得证菩提;以菩萨悲愿,无舍众生,以人间修行艰苦,所以自蹈坏境以代受众苦,如是随诸头出头没,真乃大丈夫也!真修行人虽于诸生所学,不复所知,然而诸佛言教,不敢诋毁,虽阅览有疑,自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三、修证方法不同二乘解脱道的基本修行方法,如安般、四念处、四圣谛、十二因缘等,都是基于观察现象界的苦、空、无常、无我,以断除我见、我执为目的。大乘佛菩提道的基本修行方法则是实修六度,累积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以求证诸法实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种智为目的。大乘佛菩提道的见道、修道、成道,皆需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作为基础,若缺少资粮便无法进修。二乘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初则资粮位,一劫乃至万劫修行十信,成信不退。次则加行位,外门修六度万行,至六住位修般若加行;在此加行位中,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即般若总相智,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入极喜地,及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即此见道也。《瑜伽论》云:已入于地,得见道已,入于唯识。即此真见道也。此谓不证如来藏者,不名大乘别教真见道;不得此真见道者,不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福德既具,乃降生人间,出家修行,断尽所留最后一分烦恼障习气种子,断尽最后一分极微细所知障随眠,乃成究竟佛道,此时之第八识改名第十识,名为无垢识,亦名真如,是名果地真如也。如是进修而成佛道,名为佛菩提道,亦名大菩提道,异于二乘菩提所修之解脱道故。-------15、密宗之如来藏见及般若中观—概说密宗系列(五) (原标题:如是进修而成佛道,名为佛菩提道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或者有人虽然得以遇到诸佛及菩萨供养、承事及修行,可是没有经过一万个大劫;而且中间遇到佛的形相,或者供养僧众,或者看见他人发菩提心,自己也跟着发菩提心;可是后来遇到不好的因缘,因而退失佛菩提,转入二乘解脱道。诸如种种,表示他对佛的开示所应具的福德未具足,所以十信位中进进出出,因而无法转入十住位中。在佛经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对佛开示产生信心、发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归纳起来说,包含世间的五欲——财、色、名、食、睡,以及修行人的五欲——色、声、香、味、触。爱与欲相应,就产生了三种爱——欲爱、有爱、无有爱。所谓欲爱,是说对于感官享受的渴求;有爱,是对生与存的渴求;无有爱,则是为脱离人生的苦,而追求虚无飘渺的境界。如是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渴求、、贪婪、爱着,即是生起一切痛苦的根源,也是使得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一次讲的范围就扩大了一些,要从最基本的、有相的持名念佛开始,然后讲到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系念思惟念佛,因地无相念佛、体究念佛,果地无相念佛,还要谈到实相念佛及后续的修行。然后有一些针对学佛人或者念佛人的一些错误的观念知见,提出说明。此外,有些念佛人在念佛过程中,或者转折升进的过程里面所产生的许多种的疑问,也要加以说明。因此,预计要讲二十个钟头才能 | 三摩地 2018-07-20 |
![]() |
都叫人家不要求悟,只要努力修行就好。但是经由念佛法门的帮助,要见性---也就是要到实相念佛的境界很容易。如果到了实相念佛的境界,就是说分段生死已经开始快要断尽了,一步一步迈向断除分段生死的阶段。分段生死断了以后,那是菩萨四果了。接下去要断变易生死,还是要念佛,所以说念佛的果报很殊胜。另外我们说:念佛俱足三无漏学。首先讲戒学: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的时候,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进入解信阶段后,就会老实的一步一步修行上来,有一天到达果地无相念佛境界,知道什么是自性弥陀,并且亲证和感觉到祂的存在,接著又看到了佛性,此时称之为“证信”。佛法的修行过程,如果没有“信”的支持,一般人不可能舍弃世间的享乐,不可能使用许多时间,声嘶力竭称念佛号,或忍受盘腿的痛苦在那儿与妄心挣扎---打坐参禅。华严经上说十信是成佛的开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四、善愿:初机学佛人,满怀慈悲,希望一切佛子修行顺利,没有遮障,或希望一切众生平安,眷属和乐,财物丰饶。祈求世尊能满他的愿,这类的愿谓之“善愿”。五、正愿:信、愿、行中之愿,称为正愿,正愿又可分为小愿与大愿。1、小愿:念佛人相信有诸佛净土,或极乐净土,发愿往生,“愿我此身平安无灾无难,舍报之后往生极乐世界。”或发愿往生诸佛之净土 | 三摩地 2018-07-20 |
![]() |
因为“学做人尚且做不好,要如何学佛?”所以应该孝养父母,行有余力(暇)再来护持道场,这才是修行佛法者应有的知见。二、奉侍师长:师长包括师父、老师、长辈。古时候特别重视奉侍师长。例如儒家就要求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即法天、法地、皇帝、双尊亲,以及老师。试想如果一个人对师长不恭敬、不承侍,则对所教的学问,一定听不进去,或半信半疑 | 三摩地 2018-07-20 |
![]() |
但是这样的修行过程,必须要有方便善巧使定力迅速增强。如何把平常念佛想佛的那个念分析出来,移到日常生活中来。因为要分析它!静中比较容易,所以坐下来念。心念心忆分析很清楚之后,把佛号舍掉,心里面只有忆佛的念,然后把它移到走路之中、吃饭之中、做事情之中来;这是一种方法。但是我们讲无相念佛法门这个功夫呢?还有另外一个方法---从拜佛里面去增强它,效果特别的迅 | 三摩地 2018-07-20 |
![]() |
这一些资粮,分成三点来说明:第一:是过去生已经修行了许多善根福德;那就是已经植众德本,广结善缘。此外还要修除高慢。植众德本,就好像在栽种功德树一样,一棵一棵去栽种。就是前面讲的三福净业,一样一样去做,一生又一生去做。不好的远离它,好的就去做。因为植众德本所以能同时广结善缘。广结善缘从过去生就结,今生还需要结。有的人很清楚的知道:“要找一个殊胜 | 三摩地 2018-07-20 |
![]() |
第一章:持名念佛法门正修行的部份,分为持名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系念思惟念佛、因地无相念佛、体究念佛、果地无相念佛、实相念佛及后续的修行等九章来加以说明。持名念佛是“以持念佛的名号,来忆念佛菩萨”的修行方法。这是世尊大慈大悲,特别为末法时代众生的根性而宣说的一种方便法门。在佛法即将灭尽时,世尊以祂的佛力加持,让此法门在世间多留一百年。 | 三摩地 2018-0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