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子标题 | 作者 | |
---|---|---|
![]() |
二乘圣人的修行分成四果与辟支佛果,我们演讲时间不够,就不谈辟支佛与声闻果的四向,只谈四果。这四果里面,初果所证即是断我见,也就是断身见;断了身见之后疑见跟著断,戒禁取见也会随著断除,这就是断三缚结而成为初果人。断我见,在佛世很稀松平常;但是到了末法的现在,已经非常困难了!以前有很多人自以为已经证初果、二果、三果,甚至有人自称已证得第四果而成为阿罗汉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他们跟自我修行而想要自我解脱的阿罗汉,是完全不同的。他们发起菩提心,所谓的菩提心就是说:希望自他一切成佛。所谓的自就是指自己;他就是指十法界下的九法界群生。因为法界中,最究竟的就是佛,其他九法界的众生,就应当向着成佛之道来前进。我们看到说,象地藏王菩萨,祂就能够响应说前面所提到的:其他宗教为什么不愿在地狱这个业道中来摄受众生?地藏王菩萨本身,在《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问、大小乘真是「壁垒分明」吗?对初学佛者要从何着手呢?初学者读经先由小乘而至大乘经典,是否才恰当呢?学佛者应当去选择分大小乘来修行吗?答:三乘菩提有共与不共的意涵,若不论与凡夫外道共之四禅八定,简略的说,三乘菩提都是强调「出离法」的亲证;实证三界生死的解脱,也就是解脱道的部分,这是不共凡夫外道,却是大小乘俱共者;此乃是共的部分,故以此而论大小乘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而祂这个清净性不是修行以后才得来的,祂是本来就存在著清净性。这个清净性也是无法加以毁坏的,不论谁想要毁坏祂的清净性,都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这是祂的第三个自性。祂还有另一个本来就在的涅槃性;关于涅槃,不晓得诸位学佛以来有没有思索过涅槃的意涵?当阿罗汉入了无余涅槃,五阴十八界都灭尽,没有任何一法存在了,是不是断灭空──缘起而性空呢?佛陀在阿含中说过:阿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目录一、佛菩提道和解脱道方属佛法中的甘露法门二、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为不同层次的修证1、所得果证高低不同2、所度众生多寡不同3、所证智慧深浅不同4、所修行门内涵不同5、所修行门道次第不同三、佛菩提道函盖解脱道1、佛菩提道之四圣谛函盖解脱道之四圣谛2、佛菩提道之法无我函盖解脱道之法无我3、唯一佛乘分为三乘乃慈悲摄众故四、凡夫不证二乘见道的缘由1、不解基本佛法之十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因为很简单,佛不需要为了名闻利养而去大妄语;佛本身祂是太子出家,祂不需要出家,祂早就名闻利养完全具足了,祂怎么可能需要像六年苦行,乃至示现这样子的修行之后,还要来跟众生讲这些虚伪的话,而来赢得众生的尊敬呢?这是不可能的!佛语真实!而刚刚杨振宁博士纯粹从佛经里面举出来的,而能够经过现代的科学,不管是天文学、物理学的验证,都可以让我们证知:佛真的是全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出家就是剃头、着染衣,然后住到寺院去,或者是三衣一钵,然后人间、乞食,最后把三界的欲爱断除掉,这就是出家的修行。再另外一种就是在家修行,那他要修清净行,或者是叫作梵行;不管是修出家之行,还是在家的梵行,事实上,他都可以解脱于这个生死流转,只要他有那个智慧。所以我们可以举示世尊的开示来作为证明,就是说:【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解脱道的行者虽然不知或不能证得法界的实相——真如与佛性,但是他们通过修行能够断除一念无明,舍报后就可以出离生死轮回——取无余涅槃。当然这个无余涅槃与佛地的无住处涅槃有着很大的不同。解脱道的行者想要实证无我,断除一念无明,主要的就是断除身见、我见、我执,身见、我见、我执是一切有情众生轮回生死的根本。身见是指众生执着色身为我。我见是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这种人的修行状况是怎么样的一个修行状况呢?这种人,他不但需要闻佛大概说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空的道理,而且必须要圣为其详细地分析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然后才能够通达,通达之后才能够成为慧解脱的阿罗汉。所以,慧劣盖轻的人,他不但需要闻佛之略说蕴处界空的诸法,而且必须要经过圣为其详细分析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诸法。这个在《阿含部》里面我们经常可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声闻菩提里面我们所要说的,其实佛是对于四圣谛还有八正道,对于声闻菩提这个部分的修行详述的说明了,从这边去阐述了声闻菩提如何修证的一个内涵;所以,我们现在要正式的来为各位说明四圣谛的道理。在进入到四圣谛的道理之前,我们有几个问题要跟各位来探讨的。就是说,释迦世尊是在什么时候说四圣谛呢?祂是对谁说四圣谛呢?什么是四圣谛?为何四圣谛称为谛呢?四圣谛有什么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所以,如果不如实的了知苦的内涵,不能够如实的了知苦的生起的原因,不能够如实的了知如何的去灭这个苦,不如实的了知如何去修学灭苦的这样子的一个修行的道理,这样子就不是圣者所知;这样子所知的苦,是有苦而没有谛,有苦没有圣谛。所以,不是说知道苦就是圣谛,一般人所知道的苦,其实是知苦而没有圣谛。《瑜伽师地论》里面这么说: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谓为谛,如实了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那修行人所应该要断除的有哪些欲望呢?有哪些爱欲呢?修行人所应该要面对的这五欲,就是对于色、声、香、味、触的贪着,对于色、声、香、味、触的染着的这样子的一个爱欲。所以,不管是世间的五欲,或是修行人的五欲,你只要是贪着财色名食睡,或是说贪着了色声香味触这样子的五欲,而爱跟欲相应就产生了三种爱,也就是欲爱,还有有爱,还有无有爱。欲爱是说对于感官享受的渴求 | admin 2018-07-21 |
![]() |
(《大乘义章》卷十八)也就是说,众生经由修行,灭尽了烦恼,断除了意识、意根的执着性,舍寿之后不必再因业的势力,而在三界六道中继续的受生,酬偿业果,仅剩下如来存的境界,这个就称为涅槃。所以灭的意思,是灭烦恼,是灭生死,烦恼灭、生死灭就是涅槃;这个涅槃是离众相,它是大寂静的。这个涅槃我们后面会再跟各位详细的说明,涅槃之意是在什么地方,何谓涅槃,依大乘来 | 三摩地 2018-07-21 |
![]() |
苦灭道圣谛当中的道是在指什么呢?依着这个道修会到什么样的境界呢?四圣谛当中的苦灭道圣谛它指的是什么东西呢?这个道它是能通往涅槃之路,修行的人如果想要证涅槃的话,必须要行于此道;这个道能够让修行的人达到涅槃的境界,苦灭之道圣谛是四圣谛的第四圣谛,简称为道圣谛,就是这个道理。苦灭道圣谛的这个第四圣谛之所以称为道圣谛,就是说这个道它能够通往涅槃之路,修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现在很多的法师大德,不明白这个道理,每天虽然努力的摄心打坐,用功修行;可是初禅始终不发起,就是因为不了解证初禅是依断欲界爱,而不求自得的。如果只是让自己每天一直保持在常寂常照的境界当中,(不断欲界五欲的贪爱)初禅永不现起。然而(一般人)就算是发起了初禅,也只是凡夫一个;因为声闻果位的判定首先就要以断我见作为先决的条件。初禅发起的时候,就是离开了欲界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如果有人主张:快快乐乐把饭吃饱,安安静静把觉睡好(就是修行)。你就知道他已经落入行阴而不自觉了。接下来我们要谈四念处,四念处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就是观身不净。受念处就是观受是苦,这部分前面已经说过,我们不再重复。接下来我们谈心念处及法念处,心念处是依据前面两个(身念处、受念处),和合运作而产生的,而且也是与意识心相应;既然是与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出家就是剃头、着染衣,然后住到寺院去,或者是三衣一钵,然后人间、乞食,最后把三界的欲爱断除掉,这就是出家的修行。再另外一种就是在家修行,那他要修清净行,或者是叫作梵行;不管是修出家之行,还是在家的梵行,事实上,他都可以解脱于这个生死流转,只要他有那个智慧。所以我们可以举示世尊的开示来作为证明,就是说:【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出家就是剃头、着染衣,然后住到寺院去,或者是三衣一钵,然后人间、乞食,最后把三界的欲爱断除掉,这就是出家的修行。再另外一种就是在家修行,那他要修清净行,或者是叫作梵行;不管是修出家之行,还是在家的梵行,事实上,他都可以解脱于这个生死流转,只要他有那个智慧。所以我们可以举示世尊的开示来作为证明,就是说:【尔时世尊入城乞食。时,有众多比丘亦入王舍城乞食 | 三摩地 2018-07-21 |
![]() |
既然人一死什么都不存在了,那我们学佛还有什么意义?换句话说;无论你是一个作恶累累的杀人犯,还是一个持戒修行的佛弟子,是花天酒地的贪官,还是为大众奉献一生的好人,最终结果都是一个样――这正是佛祖批驳的外道邪见――断灭空;人死如灯灭。因为人们不知道有个祂的存在,所以才会产生这样无知;正是这个断灭论令人无法接受死亡的痛苦,也正是这个断灭论由于否定因果律所 | 三摩地 2018-07-21 |
![]() |
二乘圣人的修行分成四果与辟支佛果,我们演讲时间不够,就不谈辟支佛与声闻果的四向,只谈四果。这四果里面,初果所证即是断我见,也就是断身见;断了身见之后疑见跟着断,戒禁取见也会随着断除,这就是断三缚结而成为初果人。断我见,在佛世很稀松平常;但是到了末法的现在,已经非常困难了!以前有很多人自以为已经证初果、二果、三果,甚至有人自称已证得第四果而成为阿罗汉 | 三摩地 2018-0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