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所以既然你知道菩萨道是要有这样的心行,要有这样的种性,你就要甘愿,你这样才不负菩萨之名,于此过程中,你才可以如理作意地思维,而不是像是一般修行人以石压草,这样能够成就什么事呢?要去想出你这样心理的不舒坦,是哪些作意上所产生的冲突,你要去简择,不要轻易放过,这个叫作是修行。那些不懂得修行的人,只是要压抑自己的行为,不知道「行」的源头是来自你的思决定,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有天在清理房间的时候,无意间看到床板上的凹洞越来越多,看到床板被打得伤痕累累,就很生气地跟同修大吼道:为什么老是讲不听!心里想着,这么简单的事情,为什么老是讲不听,所以就激怒了我,动起怒来大声嘶吼了!事情过后,对于生气这件事情,做了自我检讨:若为了保护木床的使用寿命,在当时可以表演一下大吼的模样,但是要学习不要动怒;因为动了怒,这个怒的动作,除 三摩地

2018-07-23

心地不正来修行这四种善事,得到的是不善的果报。修习四种善事的人,内心状态也就是善导大师一直劝谕我们的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嗔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杂毒之行,不名真实业也!果报如何?没已还出,出已还没!我们常说的载浮载沉,为什么能浮出头?听闻佛法之善业力。可是听闻佛法,他是用来增长自己的邪见,骄慢 三摩地

2018-07-23

修行契入的重点不在这里,面对一切事项上的随缘其实是一个结果,导致我们不能随缘的原因在于坚固自己的种种不符合的想法,而这种坚持一定会违背事实,因这一份差距而造成自己内在的痛苦,差距越大越痛苦。修行的重点是借着发现自己内在的坚持信念,看破任何信念不过只是一个个念头而已,彻底认识到这一点,认知到所有念头其自身的生灭虚妄性,无论这个念头是关于什么的描述,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不止上面所说的世间法,有许多人在修行之后,嫉妒心不但没有放下,反而更加地严重!看到别人修行的好——有贤、有能,或是修学善法,自己不但无法加以赞叹、向他看齐,反而生起嫉妒,心无法安住下来修学如来;甚至有些出家众不在佛法上精进用功,心思反而都在名闻利养上用心,当看到别的师父得到好名声,得到恭敬、赞叹以及四事供养等,心里就产生了忧戚、痛苦、 三摩地

2018-07-23

而佛法中的修行,其实也都是在这一个习气末那识转变业力的上面在修行。阿弥陀佛!------《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第037-038集<作者与受者的关系(五、六)>余正伟老师(原标题:不是不报,时节因缘未到!) 三摩地

2018-07-23

佛陀在出家修行的初行六年,对外道的一切理论和实修,都是有着深入的闻思与修证;所以外道的一切落处,佛陀都能了知并且加以解析,如此不但不会让走偏邪,也能够让外道回归。因为外道不论在事上、理上都无法及于佛的一分,所以就不断的有外道要陷害佛的事件发生。例如:在王舍城就有了一件外道要陷害佛陀的事件,那时外道们去找信受他们的德护长者,对他说:大长者啊!瞿昙沙门 三摩地

2018-07-23

刚开始进入佛法中修行的时候,因为烦恼粗重,妄心攀缘不断,所以无法克制去造作恶业的冲动,而难以止息烦恼。因此,佛陀有施设了一些方便法,让修行者的攀缘性能够安忍下来;例如在小乘法中的初步施设有不净观、慈心观、因缘观、界分别观、数息观等五停心观,来作为入道的初门。如果是贪欲重的人,无法断除对男女色身强烈的染着,那么就应该要修不净观来作为对治;就是要去观想 三摩地

2018-07-23

不妨将遇到的不顺心当作提醒和努力的方向,这样心量又会大一点,修行不就是这样吗?能够让我们戒行清净的,就是深信因果。因为深信三宝,必然能够深信因果,知道佛道可成,知道一切所作的功德都功不唐捐,所以知道一切动身发语的业行都有果报的。从深心中真的相信因果,深信持戒的因果,依持戒为因,则未来世就有可爱的异熟果报;以犯戒为因,未来世必定有极不可爱的异熟果报。 三摩地

2018-07-23

因为他的极重的烦恼不能伏除,所以说就显示出他的性障深重;那性障深重,就没有办法专心在法上用功,没有办法专心地很纯粹地来护持,他就没有办法真正地进入四加行的修行。所以说,一个菩萨具有了菩萨的种性,他要归依三宝之外呢,他要护持正教之外呢,他还要能够修除性障,让自己的贪瞋痴的烦恼能够逐渐地降低。因为把性障降低之后,才能够专心于法,然后对于身边的种种的事相 三摩地

2018-07-23

随后一万两千位比丘闻讯,也赶到贪庄严深林;佛对一万两千位比丘开示:利养本身是个大灾患,它会障碍修行人难以成就,乃至于身为四果的阿罗汉,也会被利养所遮障。比丘问:利养会造成哪些遮障呢?佛开示:利养的危害,就像伤皮、伤肉、伤骨、伤髓一样,能毁坏修行的种种功德。为什么它会造成种种伤害呢?利养就像破坏戒的皮,破坏禅定的肉,破坏般若智慧的骨,破坏微妙善心的髓 三摩地

2018-07-23

那为什么这些大菩萨们,听到佛陀说法的时候,能够这样的目不暂舍呢?包括俱解脱的大阿罗汉,这些大菩萨们,他们很多都已经证得了种种的神通,所以他们能够知道过去世的事,也能够知道未来的结果,他们也可以看到自己和过去为众生所误导,或者是说造了种种恶业所受的种种苦处,都是因为没有值遇,没有值遇真正的解脱法,没有值遇真正的解脱到彼岸的法,所以他们今天能够听到佛陀 三摩地

2018-07-23

】换句话说:修道之人,就是修菩萨道,乃至修小乘声闻道、阿罗汉道;这些修行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他必定跟世俗人,流转于三界六道,还沉迷于五光十色,还贪求追逐于财色名食睡,这样的世俗人,必定它两者是相反的。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这是法尔如是,相反的道理,一定相反。它又说了:道之所乐,所乐,或是所乐,所意乐的、所喜欢的,必定是世俗人所厌恶的;而世俗人所认 三摩地

2018-07-23

所以一个修行人,他既然要从事离欲的修行,他既然要从事不舍众生的修行,所以能够安忍、能够忍辱,那是一个基本的行谊;尤其是,如果人家知道你是一个学佛人,然后你的瞋心又非常的重,人家一定会想:为什么你一个学佛人,瞋心都还这么重呢?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说,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非常不高兴的时候,演也要把它演成我们对这件事情不会那么在意。至于自己的心性的调伏,可以 三摩地

2018-07-23

其实修行是在思考:最后如何利益自己,自己如何获得最后的胜利,而且是全面的胜利。坦白讲,大乘法是最自利的,是最彻底的自利,可是最大的自利,竟然是从最大的利他而得。所以修行其实没有什么委屈,而是最大野心的展现,而这个最大的野心就是成就一切众生所难以成就的佛道。而最大野心的成就,竟然是对一切众生作最彻底的退让,乃至最后成为忍辱仙人被节节肢解而没有半点的委 三摩地

2018-07-23

菩萨道的过程中,需要很多善友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过失,因为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菩萨不应该犯五戒十善,不应该犯菩萨戒,乃至小小的行为但可能会危害正法的事情,也不应该犯!但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有可能习惯不敢得罪别人,或者别人也不敢得罪我们,因此我们犯了一些小过失或大过失,有时候别人也不敢跟 三摩地

2018-07-23

」也就是修行人之间就是只谈法,不然就是圣默然!如《长阿含经》卷18〈1阎浮提州品〉中说:【佛告诸比丘言:「善哉!善哉!凡出家者应行二法:一贤圣默然,二讲论法语。汝等集在讲堂,亦应如此贤圣默然,讲论法语。」】(CBETA,T01,no.1,p.114,b18-21)但菩萨如果过度的不攀缘,也会感觉变成冷漠与无情!所以也会有些久学菩萨们会觉得在讲堂都没有几个好朋友!因为大家彼此就是冷 三摩地

2018-07-23

真正的慈悲心与同理心对待众生,那也是一种次法!当然真正要帮助众生不容易,因为每个众生基本上都有太多太多的烦恼,先不谈太深细的烦恼,我们及众生就有很多我所执的烦恼,为了这个我而要养活自己就有许多的烦恼,乃至为了健康及家庭感情等烦恼!烦恼的范围深细又广,需要累积很多的福德与智慧才能慢慢解除!而要让自己越来越解脱与快乐,真的还是要累积很多福德与智慧,还是 三摩地

2018-07-23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能藉著五蕴身来修行,乘于大乘法船到达菩提之彼岸的缘故。最后佛陀告诉我们,出家菩萨如此日夜观察有漏身的三十七种不净之相,并非是要我们不爱惜自己如此不净的五阴身,而是为了要让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的缘故。9最后《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6〈厌身品第7〉中说:尔时世尊说是法已,告弥勒菩萨摩诃萨言:善男子!修如是行,此则名为出家佛 三摩地

2018-07-23

明心见道后才知道不是大事已办,而是真实认知这时才是修行的开始。换言之,想要成就二乘解脱果,烦恼障一定要断,成就阿罗汉及辟支佛;想要成为菩萨一定要断所知障,才能成就度众的善巧方便的,以及种种相好庄严的佛果。今天我们进一步了解,什么是烦恼障?我们先了解什么是障,障就是障碍、遮障,阻挡在前使我们无法前进,在认识前方在前进的时候,会受到局限无法自在。佛法中 三摩地

2018-07-23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