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因果  观世音菩萨  八正道  如来藏  楞严经  烧纸  明心  成佛之道  五戒  心经 
关键词
*** 默认“全文”搜索“标题”搜索 请点我。
 
帖子标题 作者
此世曾在本会被印证为悟的师兄弟,若丧失信心,不敢再承担,只要能坚持重戒(不谤三宝、不泄露密意亏损如来、不破和合等),过失并不大,未来世仍然有再悟入的机会。毕竟修行是生生世世的事,只要有长远心,无论因缘深浅,到最后还是会悟入甚深佛法,得到佛法最究竟的义理。 (原标题:如何悟得深、悟得真) 三摩地

2018-07-21

身为在家佛,说法与佛相违背,已经是大不应该了;证严身为佛门法师,以世尊遗法代表的身分,说法却与世尊的圣教完全相悖而与常见外道相同,并且印在书中广为流通,是否应该?值得佛门四众特别注意及讨论!又意识觉知心不只是在正死位会断灭,在睡着无梦的眠熟位、闷绝位、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中亦复如是会断灭;既是会断灭的生灭法,当然是生灭法,所以证严法师在书中公然倡 三摩地

2018-07-21

譬如古代石霜禅师入灭后,寺中众想要推举禅定功夫很好的首座来当住持。但是九峰勤禅师却不赞同,他说:「先得勘验首座亲得先师意旨否?」后来首座就说:「香烟起处,如我不能坐脱立亡,我就是不会先师意。」炷香点燃了,火刚熄,烟才刚升起,他就已经舍报走了。但是九峰禅师却抚摸首座的背,同时说道:「坐脱立亡则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所以首座虽能坐脱立亡,看来似乎已 三摩地

2018-07-21

虚云老和尚,是清末民初奇,是开悟者。然而祖师们对于见地上的不同,更以去开悟者日遥,不免有多少方便语句,这些方便语句固然可以利益入门者,但是却是不免留下弊病。所以方便语句,实在是很麻烦。对于祖师们的方便语句,实在是不方便恭维。因此对于祖师们的方便语句,只好说,真悟者,不当如是说,或是说,不方便如是说,因为证悟者一开口,就是动见观瞻,惹人注意,如果随 三摩地

2018-07-21

举:『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若是天宁即不然。如何是诸佛出身处?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向这里忽然前后际断。譬如一綟乱丝,将刀一截,截断相似。当时通身汗出。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得。一日去入室。老和尚曰:『也不易尔到这个田地。可惜尔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信有这个道 三摩地

2018-07-21

古时候大德,像是香严禅师,因为师父不语,所以伤心地烧掉所有的书籍,离开道场,打算一辈子作个行脚,不再参禅,可是「一击忘所知」,还是一念相应,这个「一击」,可是不简单啊?有说是闻声悟道,这个闻声,很难悟到这个真心啊。不管这个公案如何说,这香严禅师还是没有忘记他想要参禅,所以还是日常生活中,又一个一个的怀疑,最后一次的疑情终于被打破了,所以把这个事情 三摩地

2018-07-21

乃自叹曰:“画饼不可充饥!”于是尽焚之曰:“此生不学佛法也,且做个长行粥饭,免役心神。”遂泣辞灵佑禅师而去。抵南阳忠国师遗迹,遂憩止。一日,因山中芟除草木,掷瓦砾,击竹作声,俄失笑间,廓然惺悟。遽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云:“和尚大悲,恩逾父母,当时若为说却,何有今日事也。”乃述一偈云:“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 三摩地

2018-07-21

那这种灰身泯智的平等,如何能让人生起慈悲心来?只是,一般菩萨虽然依明心发起的初品少分平等性智,能现见一切众生的根本平等所在,却要如何进一步转为三大阿祇劫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这应该就是读书会当天那几位明心菩萨提问的疑惑所在。首先末学认为:那还是要回到前述如来藏的无漏有为性来观察。前面说如来藏无时无刻、无私无我地配合著七转识运作,乃至无时无刻、无私无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如来藏出生世界万法,森罗万象无不是如来藏所显现,犹如镜像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个也肯定不会懂吧?否则不会诽谤善知识弘扬,有些人无根诽谤善知识弘扬(人人具有的如来藏真心)大乘,你们发怒的心、离不开欲界的心、那么粗重,怎么能找到行相深细微妙的如来藏真心呢?善知识萧平实续如来事,大慈大悲想救教人因为男女双修,破佛陀戒律,不下无间地狱,在有生之年可以忏悔 三摩地

2018-07-21

年十七出家于邑之东禅,明年为大,又明年杖锡参方,首谒随州水南遂和上,染指法味。乃上云居,圆悟禅师一见拊劳,痛与提策;以为法故服劳难事,趋走唯恐居后。会〔正好遇到〕悟〔克勤圆悟禅师〕入蜀,指似往见彰教隆于宣〔指示应庵往见住在彰教之绍隆禅师于宣地〕,隆〔绍隆禅师〕其〔圆悟禅师之〕子也。隆移虎丘,师实为先驰;未半载间通彻,顿明圆悟为人处。未几,礼辞游诸 三摩地

2018-07-21

年十七出家于邑之东禅,明年为大,又明年杖锡参方,首谒随州水南遂和上,染指法味。乃上云居,圆悟禅师一见拊劳,痛与提策;以为法故服劳难事,趋走唯恐居后。会〔正好遇到〕悟〔克勤圆悟禅师〕入蜀,指似往见彰教隆于宣〔指示应庵往见住在彰教之绍隆禅师于宣地〕,隆〔绍隆禅师〕其〔圆悟禅师之〕子也。隆移虎丘,师实为先驰;未半载间通彻,顿明圆悟为人处。未几,礼辞游诸 三摩地

2018-07-21

第一阶段称为远波罗蜜多,这是指菩萨修学佛菩提道最初的无数劫,也就是第一大阿祇劫,主要是指十信位以及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三贤位的修行;菩萨在进入三贤位之前,必须先十信位之功德,具足菩萨种性,才能次第进修佛菩提道。一般而言,众生从初发心学佛,必须历经一劫乃至一万劫修集信心;在十信位中必须经由闻熏,而发起信、进、念、定、慧等五种善根,在五根发起之后,再 三摩地

2018-07-21

世亲觉得佛法不应该败给外道数论派,为此,著手撰写了《七十真实论》,专破外道的数论《论》。论著从头到尾,把数论的论点驳斥得体无完肤。著作完成,广为流传,公开号召婆罗门与诸外道,大胆出来辩论。声明纯是法义上的争辩,目的是搞清孰是孰非,不必以性命赌赛。世亲因而名声大振。诸外道见数论《论》已破,那个傲慢的婆罗门外道又离去了,还有谁敢出来辩论!世亲法师成 三摩地

2018-07-21

那么有人说萧平实是个居士,所以他不应该办;但是你要探究萧平实这个居士是胜义还是凡夫人?你也得心里有个底。虽然我从来不以胜义自居,我都说我只是个凡夫;你们跟我礼拜,我也赶快跟你礼拜;我也不跟人家收红包、金银珠宝的,但是要了解的是:凡夫虽然披著服,做或者收供养(以前中部不是有一位师舍寿以后留下七亿财产,徒众们在那里争吗?)但是我们同修会不同;我 三摩地

2018-07-21

在大乘法中熏习而又遇到胜义菩萨,那也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们的发愿文才会求愿不遇声闻缘觉师,原因就在这里。佛接着又开示说:为什么这个人发心了就叫作菩萨呢?为什么不说他发心了叫作声闻,叫作缘觉呢?因为他是求大智慧的缘故啊!他所求的并不是二乘小法,二乘法的解脱道、因缘法在我们同修会来讲,它算很粗浅的;但是在外面,大师们都已经弄错了,都把解脱道误会了,都 三摩地

2018-07-21

好了!这样介绍完了以后,诸位可以来分析及了解了:这五十三参中,现声闻相的出家菩萨总共有七位,其中六位是比丘、一位是比丘尼,这六位身穿衣而示现声闻相的比丘菩萨中,前五位的比丘,有四位比丘还在十信位中、一位比丘是十住位中的第一住初住位,都还没有明心。但是有一位比丘尼证量蛮高的,她已经到了十行位中的第四行了!也就是说,她已经明心而且是眼见佛性(眼见佛性 三摩地

2018-07-21

因为在前面的初地、二地、三地祂所要实证的部分,譬如说初地祂是进入了欢喜地,因为祂终于完成了第一大阿祇劫的修证,所以祂内心极为欢喜,所以叫作极喜地;而且在这极喜地里面,祂会广行布施,而且是以法布施为主。可是在初地之前的三贤位菩萨,他因为没有办法见道通达,所以他不以法布施为主,他还是以财布施为主;进入了初地之后,才以法布施为主。初地菩萨满心之后,祂就 三摩地

2018-07-21

据其肇法师〈维摩诘经序〉说: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尽环中,又善方言,时手执胡文,口自宣译;道俗虔虔,一言三复,陶冶精求,务存圣意。其文约而诣,其旨婉而彰,微远之言,于兹显然。而正觉同修会重印的《维摩诘所说经》正是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所译。他所译岀的《金刚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等大乘论典,不仅奠定了东土的基础, 三摩地

2018-07-21

龙树菩萨生于公元二世纪左右,南印度国婆罗门种族的后裔,自幼接受非常严格的婆罗门侣教育,天资聪颖,博学多闻,对婆罗门教的教义相当熟习。由于他聪敏过人,很快地就觉得在学问上已无任何东西值得追求。他年轻时亦修学外道神通,由于年少轻狂,曾与同修利用神通法,数度潜入王宫,调戏宫女,除了他神通广大得以全身而退外,同伴均没有好下场。经过此一事件,龙树自内观察、 三摩地

2018-07-21

历代中国人憨山大师、慈舟大师、蕅益大师等等,及日本人汤次了荣,对此论均有著作阐述,此论萌发了中国及日本大乘佛法的种子,后世藉此因缘启蒙,而皈依三宝者甚多。公元2004年初夏,导师鉴于台湾广大佛弟子众,数十年来恭敬供养三宝,广积福德,慈济众生,兴善止恶,已具承受世尊正法之因缘果报,为广利有福佛子明白如何消除烦恼障及所知障,发起世间、出世间智,乃将《起信 三摩地

2018-07-21

相关搜索
您是不是在找?
今日排行
本周排行
本月排行
网站首页  |  弘法利生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三摩地  |  虚幻之相,开谢不停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鄂ICP备2021019967号